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點知識點匯總
2023-10-1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近代史綱要是自學考試必考內容,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點知識點匯總,供參考。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奪取新勝利
1.中共十七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和成功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作了科學概括, 闡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戰略部署。
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3.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4.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十大成就
①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
②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
③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
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 。
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
⑥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
⑦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
⑧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
⑨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
⑩黨的建設新的偉大貫徹全面推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行動綱領的制定:中共十六大把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2.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全面分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1.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綱領的制定。
2.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重點全面展開。
3.“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4.全面整黨。
5.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定。
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①社會制度的腐敗
②經濟技術的落后
③經濟技術的落后是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還是社會制度的腐敗
民族意識的覺醒
①“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1895 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③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近代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及其特點:
1、形成:
近代中國誕生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國資產階級的年齡和資格更老一些,它的社會力量和社會基礎也更廣大一些。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在廣州,上海等地經營近代工商業, 其中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 19 世紀 60 年代以后, 在洋務企業中, 又產生了一批產業工人。70 年代以后,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產業工人隊伍又一次得以擴充。
2、特點:
①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三重壓迫和剝削,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工資待遇低,又毫無政治權利,其革命性最強。
②它人數雖少,但相對集中,從地區上講主要集中于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等大城市,從行業上講主要集中于紡織、面粉、采礦、鐵路等行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傳播先進的思想。
③它主要是由破產農民和家庭手工業者轉化而來的,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成工農聯盟。因此,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階級。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控制:
1.控制中國內政。
2.操縱中國外交。
3.享有領事裁判權。
4.把持中國海關。
5.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6.扶植、收買代理人。
民族意識的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 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 1895 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3.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以及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威脅。
(1)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640 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至 18 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美、法等歐美國家先后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制定符合本階級利益的各項政策,以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并利用國家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工業革命的發生上。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紡織業上,以后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迅速遍及機器制造業、冶鐵業、采掘業等行業。大機器生產替代了工廠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十分迅速。
(2)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以及對中國的威脅:
商品生產的無限增長需要開辟新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尋求新的殖民地。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工業革命之后,殖民主義者加緊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淪為列強所壟斷的商品傾銷市場、廉價勞動力與廉價原料的供應地和自由投資市場。開辟新的市場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強發動新的侵略戰爭,他們把目標瞄向中國。 1825年英國經歷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些人主張利用戰爭擺脫危機。 1836 年,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揚言要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與此同時,法、美、俄等國也有侵略中國的欲望。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關鍵詞:辛亥革命的背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三民主義、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日俄戰爭:1904年至1905年,日、俄兩國為了爭奪在華利益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結果日本戰勝俄國。[單]
2.清末“新政”:清王朝于1901年設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1906年正式廢除科舉。[單]
3.革命派的階級基礎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單]
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
1.鄒容在《革命軍》中號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單]
2.章炳麟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單]
3.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抨擊了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罪惡圖謀。[單]
4.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單]
5.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在機關報《民報》上,孫中山論述了三民主義。中國同盟會是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單]
為新中國而奮斗
1.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對時局的宣言中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
2. 重慶談判從1945年8月20日到10月10日結束。10月10日,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
3.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以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挑起了全國性的內戰。
4.在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同時,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其基本內容是要堅決地支持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采取各種適當方法,使地主階級剝削農民而占有的土地轉移到農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農參加運動,絕不可侵犯中農土地;一般不變動富農土地,對富農和地主有所區別;不可將農村中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方法,運用于城市中反對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斗爭。這就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解放區在農民土地問題上,開始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削弱封建剝削,向變革封建土地關系、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過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從根本上摧毀中國封建制度根基的社會大變革。
5. 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時期,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他們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①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有時稱頑固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②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6. 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報告,主要內容有:
①提出了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解決剩下國民黨軍隊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綏遠式。
②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③指出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④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戰斗的作風”。
7. 完成創建新中國的任務,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來承擔的。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被認為是新中國奠基的3個歷史性文件。
《共同綱領》在當時是全國人民的大憲章,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