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醫學綜合常考重要知識點總結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成人高考專升本醫學綜合考試科目總分值為150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成考醫學綜合常考重要知識點總結,供參考。

成人高考醫學綜合常考知識點匯總
1.消化系統:消化管(十二指腸以上的消化管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為下消化道)和消化腺(口腔腺——口腔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胰)組成。
2.口腔: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3.腭扁桃體: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間的窩內。 咽峽分界—腭舌弓,腭垂,舌根。
4.舌:舌體、舌根、舌尖。
5.舌的黏膜:絲狀乳頭(最多)——感受觸覺;菌狀乳頭、葉狀乳頭、輪廓乳頭——含有味覺感受器(味蕾)。
6.頦舌肌:兩側的頦舌肌同時收縮——舌頭前伸,一側收縮——舌間伸向對側 一側癱瘓——偏向患側。
7.口腔腺(唾液腺):腮腺(腮腺管:開口于平對上頜第2磨牙的峽粘膜處)、下頜下腺(頜體的內面,腺管開口與舌下阜)、舌下腺(開口于舌下阜)。
8.咽:上起顱底,下至第6頸椎下緣水平。鼻咽不是消化通道,鼻咽側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口咽處有腭扁桃體,喉咽處有梨狀隱窩。
9.食管:頸部、胸部、腹部。三個生理狹窄:咽與食管相續處,15cm;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25cm;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處,40cm。
10.胃:上緣——胃小彎(最低處稱胃切跡); 下緣——胃大彎 上口——賁門 下口——幽門。
幽門部和小彎附近是胃潰瘍的好發部位。 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
11.小腸:十二指腸(上部、降部、水平部、水平部。左側與幽門相連處稱十二指腸球,潰瘍好發部位。降部的后內側壁粘膜面有十二指腸大乳頭,膽總管和胰管開口處。 十二指腸懸肌是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 吸收在空腸
12.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盲腸與結腸的三個特征性結構:結腸帶,結腸袋,腸脂垂
13.闌尾:為一蚯蚓狀盲腸,6——8cm,附于盲腸后內側壁,其尖端游離。根部3條結腸帶匯集點,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出,
14.直腸:兩個彎曲,上部的稱骶曲,下部稱會陰曲。直腸壺腹:腔內常有三個直腸橫劈,有滯留糞便的作用。
15.肛管:肛柱的下端形成齒狀線,上下不一樣,胚胎來源不同。
16.肝:可分泌膽汁,肝門——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肝管,神經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位置: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在右鎖骨中線平第5肋弓。在左右肋弓可觸及肝
17.肝門:前方——方葉 后方——尾狀葉
18.膽囊:在肝的膽囊隱窩內,有儲存和濃縮膽汁的功能。膽囊底,膽囊體,膽囊頸,膽囊管四部分。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膽囊三角。 肝左、右管——肝總管 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
19.肝胰壺腹——十二指腸降部,胰頭之間與胰管匯合而成。
20.胰:消化腺,內分泌腺。
21.腹膜:壁腹膜和臟腹膜,相互移行圍成的間隙:腹膜腔(內無任何臟器,有少量漿液)男性完全密閉,女性與外界相通。
22.腹膜內位器官:胃,有系膜的腸管(空腸、回腸、橫結腸、乙狀結腸、闌尾)卵巢、輸卵管等
23.腹膜間位器官:肝、膽囊、膀胱、子宮等
24.腹膜外位器官:腎、腎上腺、輸尿管、胰等
25.小網膜:雙層腹膜,肝門與胃小彎之間的肝胃韌帶(左側部分);肝門和十二指腸上部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右側邊緣)。 肝十二指腸韌帶: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膽總管,都有N和淋巴管。
26.大網膜:四層腹膜,防御作用
27.肝腎隱窩:仰臥位最底點, 男性:直腸膀胱陷凹,女性:膀胱子宮陷凹,直腸子宮陷凹。站立或半臥時——最底點。
成考醫學綜合知識點復習
1、血細胞的組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2、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3、血漿蛋白的功能:運輸,緩沖,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免疫,參與凝血和抗凝血。
4、血量:指循環系統中存在的血液總量,包括循環血量和儲備血量。
5、全血粘滯性取決于紅細胞的數量,血漿的粘滯性取決于血漿蛋白的含量。
6、血漿滲透壓:
A晶體滲透壓 血漿=組織液,保持細胞內外水平衡,維持細胞正常形態功能;
B膠體滲透壓 血漿>組織液,保持血管內外水平衡;
正常人血漿的pH值為7.35~7.45,最主要的緩沖對是NaHCO3/H2CO3。
7、造血中心:造血干細胞→卵黃囊→肝→脾→骨髓。
8、血細胞發育成熟過程:造血干細胞→定向祖細胞→前體細胞。
9、血紅蛋白濃度:男:120~160g/l;女:110~150g/l。
成考醫學綜合中耳的組成知識點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竇、乳突小房,為一含氣不規則腔道。
(一)鼓室
鼓室是顳骨巖部內含氣的不規則小腔,位于鼓膜與內耳之間。內有聽小骨、韌帶、肌肉等。鼓室內面及其內各結構皆覆有粘膜,此粘膜與咽鼓管、乳突竇、乳突小房結構的粘膜相延續。
聽小骨有3塊,彼此連接,連于鼓膜與前庭窗之問,與鼓膜接觸的為錘骨,與內耳前庭窗相連的為鐙骨.連于兩者之間的為砧骨。當聲波振動鼓膜時.三個聽小骨的連續運動,將聲波的振動傳入內耳。并能增大壓強20余倍。與聽小骨運動有關的肌肉有鼓膜張肌和鐙骨肌。能調節鼓膜的緊張度和調節對內耳的壓力。對鼓膜和內耳有保護作用。
鼓室蹙的上壁為一薄骨板與顱中窩相鄰,因此鼓室的炎癥可波及顱內。在內側壁面神經管凸內有面神經通過,由于管壁很薄,有時甚至缺如,故在中耳炎或中耳手術時.易損傷面神經。
(二)、咽鼓管
咽鼓管,為連通咽與鼓室之間的管道,可分為外側的骨部和內側的軟骨部。管的外端開口于鼓室前壁;內端開口于咽腔鼻部,借此管維持鼓室與外界氣壓的平衡,保證鼓膜的正常振動,小兒咽鼓管較成人的短粗,且接近水平位,所以,臨床上多見小兒咽部的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首頁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