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沈滿洪,生于1963年,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寧波大學校長。
我在教師面前就是服務員
我在教師面前就是服務員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沈滿洪
寧波大學校長

沈滿洪,1963年2月出生,浙江東陽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浙江理工大學生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浙江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寧波大學校長,兼任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PACE)會長、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副理事長。

寧波大學要向研究型大學轉型
寧波大學要向研究型大學轉型
陳志文: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寧波大學應運而生。您怎么評價寧波大學這幾年的發展?
沈滿洪:
寧波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捐資創立,鄧小平同志題寫校名。
寧大是省部市共建高校,也是成長性最好的省屬高校之一。尤其是現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寧波市委市政府對寧波大學的重視和支持程度越來越高。
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說,要一年接著一年、一任接著一任地支持寧波大學發展。原寧波市委書記、現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曾說,支持寧波大學就是支持寧波發展。當然,這幾年寧波大學自身也很努力。
陳志文:
這個轉變您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沈滿洪:
主要是因為學校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敢于站出來說自己不行,也敢于站出來說自己以后會行。
我剛上任時感覺到寧波大學的發展水平和寧波的城市地位并不匹配。廈門有廈門大學,大連有大連理工大學,青島有中國海洋大學和青島大學,深圳有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大學,相比起來,寧波的大學發展是最弱的。
針對這個情況,寧波大學第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寧波大學要向研究型大學轉型。事實上,寧波大學前30年發展已經完成了兩次轉型。在1986到2000的第一個15年里,寧波大學從一個新辦的多科性大學變成了一所新型的綜合性大學。當時包玉剛先生提出要在2000年達到在校學生5000人的規模,結果沒想到2000年時在校學生已達1萬人,學科門類除軍事和哲學以外全都有了,1998年還辦了醫學院。
在第二個15年里,寧波大學完成了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型,國家三大獎、教學成果獎等標志性獎項都拿到了。2003年,全校論文沒幾篇;現在寧波大學已經發表了1000多篇SCI論文。再過若干年,寧波大學肯定會發展得更好。
第三個15年里,寧波大學將完成從教學研究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型。并不是寧波大學不斷要求轉型,辦學之初包玉剛先生就提出寧波大學要辦一流大學,但由于包玉剛先生去世后支持力度得不到保障,所以寧波大學的轉型發展變成了漸進式。
我們提出轉型觀點后,有的領導持反對意見,說“浙江省除了浙大以外,還要搞幾所研究型大學”?我回答說,浙江省為什么不該有若干所研究型大學?對一個有六千萬人口的經濟強省來講,浙江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最大的短板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現在廣東、山東、江蘇各省的高等教育發展力度都很大,相比起來,浙江的力度還不夠。
陳志文:
是的。深圳、青島發展高等教育的力度很猛,中國科學院大學要在青島辦一個分校區。
沈滿洪:
2017年省黨代會前,省委書記、原代省長車俊召集我們第一批省重點建設高校的校長、書記開座談會,共同商討加快浙江高等教育發展,我當時明確提出要實施高教強省戰略。起初寧波市領導對寧波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有不同意見,但很快市委市政府的領導意識到,寧波市必須要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標志性大學。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教強省、支持寧波大學建設研究型大學,這是最大的外部保障。
陳志文:
您怎么看待大學與城市的關系?
沈滿洪:
一個城市沒有大學就是缺乏品位,這是顯而易見的。以寧波大學為例,寧波大學現在越來越受到寧波市政府重視,除了寧波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原因以外,還跟寧波市的城市轉型發展有關。
浙江省的經濟發展正好處于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最缺的就是人才和科技。寧波是“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個試點示范城市,重化工業等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從產業結構上講,寧波必須向高新化、輕型化方向發展,高新化就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輕型化就是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
有人認為中國經濟近年來不可能再出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實際上局部地區是可能的。現在深圳基本完成了轉型,杭州也轉型的不錯,經濟發展速度深圳第一、杭州第二,杭州新經濟的增長速度是18%~20%,傳統產業只有4%。到現在為止,全國產業結構都已經調整為第三產業占比最高,第二產業其次,第一產業占比最低。但寧波還是第二產業占比最高,超過了50%。
所以我認為得把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業等靠智慧賺錢的產業比重做大,如此一來,寧波環境承載問題不會大,經濟也會發展得更快。這背后需要人和技術,也是寧波大學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入選“雙一流”為寧波大學人才引進提供一大利好
入選“雙一流”為寧波大學人才引進提供一大利好
陳志文:
在學校轉型過程中,面臨過哪些困難?
沈滿洪:
校內思想不統一。學校老師好不容易適應了教學型大學,學校又轉型做教學研究型大學了;等老師好不容易適應了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又要轉型做研究型大學。對于基層老師來講,這是很為難很不適應的事情。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只能以降低效率為代價,堅決不提“下崗”這兩個字,保證每個老師有飯碗。如果老師在科研上吃不消,那就多承擔一點教學任務,如果教學科研都吃不消,可以轉到管理崗位、后勤崗位。
我剛上任時,學校有三個地方不達標:生師比不達標、生均教學行政用房不達標、生均圖書不達標。按國家規定生均圖書最少100冊,我們當時才50冊。當時很多人認為用電子圖書就行,但我認為看電子圖書和看紙質圖書是不一樣的。寧波大學一半多是文科學生,怎么能連底線標準都達不到?到2020年,這三個指標都會陸續達標。
陳志文:
如果原來的老師不下崗,如何引進和提拔新人?
沈滿洪:
原來的教職工基數較小,我剛來時,學校只有2400名教職工,其中1400名是專任教師。一方面,老師的比重太小,生師比不達標;另一方面,非專任教師的比重太大。
這種情況的產生有歷史原因,過去寧波大學三校合并、五校合并過程中,師資隊伍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此后,學校也不太重視師資配比,后勤倒是進人不少。所以這兩年我們大力開展后勤人事制度改革,事業編制只減不加,總量控制在1000人以內,專任教師每年凈增100人。
寧波大學發展了30年,退休高峰來了,2016年寧波大學退休調走30多人,引進130多人;2017年退休調走40多人,引進130多人,增量部分都是有能力建設研究型大學的老師。我把這些道理跟市委市政府領導講清楚以后,他們都非常支持。
陳志文:
這些新進老師從哪里來?
沈滿洪:
從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招。2017年寧波大學進入“雙一流”以后,學校對老師的吸引力大大增加。2017年12月,兩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帶著整個團隊全職到寧波大學工作。2018年4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偉也全職到寧波大學工作。
陳劍平院士原來是農科院院長,也是寧波籍最年輕的一位院士,不當農科院院長以后,幾十家單位爭相邀請他。2017年6月下旬,陳院士到寧大來,我跟他聊了兩個小時。我發現他的興奮點是搞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體。因為長期在英國工作,陳院士感覺到中國現在跟發達國家相比,主要落后在農村,他是搞農學的院士,所以一定要做這個事情。
我聽他講了一個多小時,提了六七個很尖銳的問題,涉及土地政策、農民養老保險、失地農民怎么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陳院士說,過去沒有幾個人能聽懂他的話,而我聽懂了。我跟他說,我會舉全校之力成就你的事業,你的事業成就了,寧波大學也成就了。
此外,他要做新農村綜合體制,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告訴他,寧波大學是綜合性大學,可以培養復合型人才;而且我說,作為校長,我在教授院士面前就是服務員,會做好服務工作。最終,陳院士被打動了,來了寧波大學。
陳志文:
進入“雙一流”對寧波大學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沈滿洪:
是的,我覺得有三大意義。
第一是經濟意義。寧波大學過去幾乎沒有國家財政支持,現在中央政府有引導性資金投入,省政府、市政府都有配套資金,每年還有遞增。社會看到了寧波大學的希望,捐贈也多了。
第二是社會效益。寧波大學基礎性學科、長線學科很多,過去研究生招生一直很困難。2016年一志愿上線率才30%多,2017年達到了50%以上,2018年一志愿上線率86%,2019年則達到了100%。
第三是文化意義。學校師生員工以及20萬校友的凝聚力增強了,大家看到了寧波大學的希望。
陳志文:
我能明顯感覺到,您特別想把寧大建設好。
沈滿洪:
寧波是能夠成就事業的地方,只要有能力做成事情就會得到支持。我曾說寧波是中國的以色列,因為猶太人是最聰明的,商人和科學家最多。
在中國,以城市為單位,寧波的兩院院士排第一,科學家屠呦呦也是寧波的。寧波企業家也特別多,像香港的包玉剛、邵逸夫、王寬誠、李達三、黃慶苗、曹光彪、蒙民偉等都是寧波人。我們把寧波幫精神概括為創新創業、愛國愛鄉。
陳志文:
吸引這些院士的,一是“雙一流”,二是寧波的大平臺、大舞臺,還有您這樣真誠、低姿態的人。
沈滿洪:
在招人過程中,我個人的因素確實有一些。
實際上對寧波大學來講,引進人才的壓力是很大的,寧波大學辦學空間有限。我剛上任時,引進團隊來學校考察,問我實驗室在哪里,我說暫時沒有,他們又問那幾年以后有,我回答不了。
現在大學辦學還是要大樓大師并舉,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講大師重要性的時候,清華園里也沒多少學生,一個教授一棟樓很好解決;現在是現代科學時期,浙大的王淦昌先生提出了中微子理論假說,卻苦于沒有實驗條件來證明,一旦證明就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見大樓和實驗條件對老師多重要。正因此,這些年寧波大學實施大樓大師并舉戰略,辦學空間實現翻番目標,植物園校區、梅山校區、慈溪校區先后投入使用。
陳志文:
有考慮從國外引進人才嗎?
沈滿洪:
現在我開始把目標慢慢瞄準國外了。接下來寧波大學引進外籍師資的力度會加大,有些專業會有剛性要求,比如不可以完全在本國引進師資,這樣寧波大學的師資隊伍結構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國際化水平。
寧波大學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
寧波大學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
陳志文:
現在學科交叉是主流發展方向,寧波大學在這方面將如何布局?
沈滿洪:
近年來,寧波大學以力學為基礎,選取具有比較優勢的水產、信息與通信工程,組建“海洋生物技術與海洋工程”學科群,聚焦“海洋力學與近海環境工程”、“海洋工程結構與裝備”、“海洋生物資源增養殖與高值化利用”、“海洋信息通信”四大應用領域,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培養一流的涉海人才為目標,帶動學校整體發展,加快實現從教學研究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轉型。
陳志文:
為什么會選擇海洋領域?是因為寧波在海邊嗎?
沈滿洪:
當然跟區位條件有一定關系,但不僅僅是這個問題。我向包括丁德文院士在內的幾位專家咨詢過,國家對海洋問題的研究深度遠遠弱于對陸地問題的研究深度。
此外,海洋戰略是國家的一個重大戰略,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應該去回應這樣一種需求。習近平在任浙江省省委書記時,第一強調的是綠色,第二強調的是海洋。當時浙江省成立了三個領導小組,分別是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循環經濟領導小組和海洋經濟領導小組。前面兩個小組是習總書記當組長,海洋經濟領導小組是省長當組長,但習總書記會參加每一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對海洋問題從來都是高度關注。
學校現在文理同時開弓,理科要往海洋化方向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也要往海洋化方向發展,如海洋經濟,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洋治理,海洋教育,海洋文化,海洋文學等。
陳志文:
除了學科布局,您還做了些方面的工作?
沈滿洪:
跟我直接有關的:
第一,組建了中國經濟生態學學會海洋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發展論壇已經連續開了四年,第一次在寧波,第二次在舟山,第三次在湛江,第四次在海南,把全國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
第二,主持編寫了一本《海洋生態經濟學》。
第三,申請了一個國家重大項目——海洋生態損害補償機制研究。補償機制是我的研究強項,現在把這個問題融入到海洋這個現實的問題當中來。
第四,成立了東海研究院,重點關注東海問題,包括海洋權益,海洋法治,海洋經濟,海洋環境。
第五,成立港口經濟協同創新中心,因為港口毫無疑問跟海洋是關聯的。
陳志文:
我覺得寧波大學建設“雙一流”的重點實際是海洋。
沈滿洪:
是的。學校入選“雙一流”的學科是力學,力學本身是純理論研究,但已經有很牛的一批學校在做這項研究了,寧波大學必須結合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展一流學科建設。
為服務國家“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浙江省、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寧波大學以力學為基礎,組建“海洋生物技術與海洋工程”學科群,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
陳志文:
對比中國海洋大學,寧波大學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沈滿洪:
中國海洋大學的基礎和實力遠遠在寧波大學之上,但中國海洋大學也有劣勢,那就是學科比較單一。
寧波大學是在綜合性大學當中建設海洋學科,而且把海洋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各個學院至少有一部分內容向海洋學科交叉,通過學科交叉、學科團隊、學科特區等各種各樣的配套政策吸引優質人才建設涉海學科群。
未來高等教育的中心肯定在中國
未來高等教育的中心肯定在中國
陳志文:
您怎么看待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
沈滿洪:
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總體上是關聯的。當一個國家成為經濟中心的時候,正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不斷增強的時候,高等教育中心也就會出現在這個國家。比如,英國成為經濟中心的時候,高等教育迎來了英國時代;德國成為經濟中心的時候,高等教育迎來了洪堡時代;美國成為經濟中心的時候,高等教育迎來了美國時代。
按照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國再過10年左右時間,經濟總量會達到世界第一。當然,這中間還有很多變數,比如戰爭、貿易戰等。但是我相信,中國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一旦中國穩固地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中心時,高等教育的格局肯定要重新分配,高等教育中心肯定在中國。現在世界最好的10所大學中,約有7所在美國,將來這個格局肯定要打破。
陳志文:
新高考改革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權,出現了選文科的學生多于選理科的現象,但對于國家發展來講,理工類人才是最為需要的。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沈滿洪:
我覺得理工科發展關系國計民生,千萬不要丟掉。文科重不重要?對于治國理政是很重要,但是主力軍肯定是在實體經濟,肯定是在理工科,大頭必須要抓住。
陳志文:
過度強調學生的選擇權對國家是非常不利的。
沈滿洪:
這跟年代有關,我的前任校長提出:“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這是教學研究型大學階段的特殊產物,地方高校必須要解決就業率。
寧波大學有一個大學生專業選擇的實踐,結果是什么呢?商學院生師比超過40:1,大家都去學會計了,我們重點要發展的學科水產、力學招不到學生了,理學院招不到學生了。對一所綜合性大學來講,數理化、文史哲是根基。水產、力學、理學這幾個學科必須要培養科學家,不能單純滿足于就業,而選擇到商學院就是追求的就業率指標。但我們不去否定學生的選擇,只能做微調,所以我們調整了十幾個學科門類,最后解決了這個問題。
陳志文:
從副校長到校長,您覺得其中的區別是什么?
沈滿洪:
副校長是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也是分管部門領導。從班子成員的角度來講,副校長要站在整個學校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分管領導的角度來講,副校長要代表分管部門的利益。很多副校長的角色錯誤在哪里呢?就是只站在分管部門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說黨委會討論預算時,只說分管部門經費不足,不會從整個學校考慮,學校經費總額是一定的,不能顧此失彼。
副校長既要出思路,又要抓落實,但是總體來講副校長就是要提建議,把分管部門的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案拿出來,領導班子來衡量是否采納,這是副校長和校長很大的區別。具體來講,管理后勤工作的副校長應該考慮后勤面臨的問題、需要的資源和保障條件;分管研究生的副校長應該考慮怎么把學位點布好,提好思路,抓好落實。
校長是沒有任何退路的,副校長、處長等所有人向你請示工作時,不可以含含糊糊、不知所云。
陳志文:
我覺得您是一位特別樸實的人,也是一位樸實的校長,這是我感受最深的。您把自己定位為服務員那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沈滿洪:
我是受原來杭州大學沈善洪校長的影響,他的境界是很高的。有一次,一位很有名的中文學者在學校想用車用不上,沈校長就說,以后要首先解決這些教授的用車問題,如果跟校長、書記們的用車有沖突,那就暫緩校長、書記們的用車安排,優先解決教授用車。我那時在學校臨時代理接待科科長,從沈校長身上學會了應該怎么尊重大學教授,如果對教授缺乏尊重,那人心就凝聚不起來。
陳志文:
在未來,您想把寧波大學帶向何方?或者說對寧波大學的發展有什么期待?
沈滿洪:
因為我能當校長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再過四五年就退休了,這四五年里,是否能一直在寧波大學工作也由不得我做主。但是,我總體的愿景是通過兩個30年把寧波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校。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