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柴院士好,非常榮幸能邀請您來談一談對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思考。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和科技、人才放到了一起,報告還強調了教育對科技創新和拔尖人才培養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您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次大會(高博會)為科技界、教育界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臺。我們都知道,大學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載體,是教育、科技、人才交匯的重要平臺,科技人才如何培養,創新如何實現自立自強,教育如何實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尤其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一定要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也就是說,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們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
從科技層面來看,我們如何實現自立自強?實際上,現在國家正在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也正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從工程人才的培養來看,我們一定要緊緊地結合一流大學和一流企業建設的契機,我們培養的人才一定要能夠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國家戰略服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個方法論就是“六個堅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六個堅持”為我們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所以,現在大學教師們也在認真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特別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頭腦。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您對于如何提高我們自主培養人才的質量以及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有何建議?
從拔尖人才的培養來看,我們認為應該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比如說“雙碳”戰略、“無廢社會”戰略、交通強國戰略、民生健康戰略等等,從人才培養上,我們一定要從高站位來培養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國家之所需就是我們學習之所需。從人才培養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學生如何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要從小開始抓起,從大學一進校我們就要用立德樹人的觀念來培養他,以文化來熏陶學生,提高他們為國家、為民族振興、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
一方面,新時代我們一定要實施多學科交叉融通。就是不僅讓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社會活動能力,比如說有美學素養,能夠參與勞動等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是要從多方面、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去培養學生。
第二,從適應國家需要來看,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如何培養呢?我覺得一定要有產教融合的平臺,就是我們把學生輸送到企業去,接受企業的生產實踐訓練,結合企業的需要,把問題拿回來學習、思考,就是產教融合。比方說我們建立了很多生產實習基地,還有與很多企業共建實驗室,都是實現產教融合的重要舉措。
第三,科教融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通過科教融合來實現創新。比如說我們很多科研平臺、教師的科研項目、科研活動,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課外的創新實踐,通過一些大的科研項目,大的成果應用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當然現在的學生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還要讓學生更加有活力,參與到一些重大的全球項目當中去,通過國際融合來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最后,是素質教育。我們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前沿,了解廣泛的、交叉學科的知識。我覺得一定要加強文化知識和科普知識,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普專結合”,就是科普和專業的結合,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專業知識,用最通俗的故事,了解前沿的科技創新,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復雜的科技難題,這就是“普專結合”。
所以,通過學科交叉、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國際融合、普專結合,來培養學生全方位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和能力。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主題,本次高博會的主題也緊扣高質量發展。您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就是一定要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發展。我們怎么樣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我覺得,一方面,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還需要探索人口規模巨大的教育現代化如何實現,就是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這也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另一方面,就是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的發展。我們培養學生,既要追求科學知識,追求專業知識,還要讓他們了解我們國家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我們的問題導向在哪里,一定要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這樣的話,教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
最后請您簡單談一談此次參加高博會的感受。
毫無疑問,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還有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學術論壇,可以說為教育界、科技界、企業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我相信通過論壇、博覽會上的交流碰撞,一定可以助力我們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