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專訪洛陽理工學院校長張銳

本期嘉賓

ZHANGRUI
張銳
張銳,男,漢族,中共黨員,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洛陽理工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原千人基礎研究領軍人才,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教育部材料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

打造應用型高校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新典范

中國教育在線
+ 關注

全面推行“四個一”,實現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共融

中國教育在線

張校長您好,我們今天在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的現場,您也參與了相關的論壇,我們想就教育和科研等問題,聽聽您的看法和理解。去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意見》的出臺為高校更高質量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指明了方向。在您看來,高校應該如何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如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張銳

謝謝。今天參加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學習了很多,也接觸了很多前沿思想,尤其是關于如何自主組織科研工作。就我個人的理解,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第一個層面是從政府的政策導向上,第二個層面是從具體的落地實施上。

從政府的政策導向上,如何提升我們在各個領域,尤其是一些關鍵行業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比如國家可以根據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的實際需要、未來發展,以及國內、國際科技發展的現狀,自主設置一些指南性的領域。圍繞目前“卡脖子”的一些重大領域,有意識地去引導全國的科技工作者,聚焦到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同時也加大在這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這是國家層面的管理。

第二,從高校管理的層面上,高校應該圍繞著國家的戰略需求,結合高校自身的學科專業優勢,以及高校所處地方的基本產業狀況、各類資源狀況、教育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以及產業體系,有目的性地把學校的資源整合起來,服務于地方發展的需要。這樣從地方落地的角度,能夠瞄準國家戰略,瞄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自主、自發地進行科技創新。

具體到實踐層面上,怎么啟動?我認為作為高校管理者,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平臺建設,一定要構筑科技創新的平臺;第二,要培育團隊,一定要建團隊;第三,一定要產科教融合;第四,一定要成果應用導向。

具體來講,一要構筑平臺,尤其是教學科研平臺和創新平臺。平臺支撐,能夠起到一系列的作用。首先,能夠匯聚很多資源,把行業的資源,企業的資源,國家戰略需要的資源融入地方高校。第二,平臺能夠匯聚團隊,只有平臺層次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高層次領軍人才,比如說創新類、創業類的人才,到平臺上發揮作用。第三,平臺可以匯聚信息。目前國家的重大戰略領域非常多,產業體系也非常豐富和完善。但是作為高校來說,沒有那么全的學科專業布局,所以通過把所有的信息匯集到平臺上,學校才能有針對性地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結合自己學校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以及團隊,引領當地的科技創新。通過平臺的建設,有力支撐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有了平臺上的資源、人才、信息的保障,學校就可以可持續性地、有組織地進行科研工作。

第二,要培育團隊。科研要想出大成果,尤其是要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團隊非常重要。團隊的建設可以起到傳承作用,傳承已有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同時,在平臺的支撐下,又可以不斷去更新、去改進、去跟蹤最新的產業需求和國家發展需求。

當然,團隊建設也有一定的要求,我個人覺得要注重“五個聚焦”。第一,要聚焦領域,建團隊不是把所有的專業全部囊括進來,那是不科學的。一定要聚焦領域,聚焦團隊主導、服務的產業領域、學科領域。第二,要聚焦方向,一個小的團隊將來再進行團隊之間的融合,方向必須得聚焦。一般來說,團隊的研究方向比較接近,研究成果的相近性、系統性以及科研成果的整體推進上,才能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第三,要聚焦目標,團隊建設目標首先一定要瞄準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需要,這也是科研團隊應該承擔的責任。尤其目前,我們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有很多新的需求,我們的團隊一定要胸懷祖國,胸懷高質量發展等各類目標任務,這是大的領域。具體到小的領域,一定要圍繞自己的學科專業領域以及科研方向,不斷積累創新成果,立足于自主創新,而不是跟蹤追隨。

第四個是責任要聚焦。只有目標遠大了,站位高了,才能引領團隊的不斷發展和更新。責任聚焦,首先,我們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做出團隊的貢獻,這是對終極目標的一種責任。第二,一定要為了學校的發展,因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把責任分解到團隊上,來實現學校內涵提升和事業高質量發展。第三個責任是,團隊自己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通過各類的科技創新活動,一方面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產業體系構建;另一方面,作為學校,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我們一定要通過團隊,通過科技創新活動,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教學和科研過程,吸收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參與到具體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圍繞國家“卡脖子”的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科研和科技創新活動與實踐,接受一場實實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說,完成國家發展的責任,完成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責任,都應該是團隊重點關注的。

第五個是精神聚焦,關于團隊的工作作風問題。只要我們在目標的引領下,在責任的驅使下,不斷發揚不服輸的精神,我們就能時刻保持著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我們國家為什么面臨那么多“卡脖子”的問題,因為過去在有組織科研方面做的還不成體系,還沒有探索出更多的經驗。現在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包括團隊的建設,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要想著履職盡責,完成目標,服務國家、服務學校。這樣在科研過程中,遇到挑戰性任務時,才不至于懈怠,才不至于退縮,才不至于面對那么多“卡脖子”的問題而畏懼。所以,我們一定要樹立一種頑強拼搏、團結奮斗的精神。這就是團隊的“五個聚焦”。

第三層面是實施層面,就是產科教的深度融合。比如高校跟企業,怎么才能深度融合?拿洛陽理工學院來說,我們推行了產科教深度融合的“四個一”方案,這也是洛陽理工學院長期堅持的舉措。“四個一”方案要求每一個教學院部結合自己的科技創新團隊,結合自有平臺,結合專業學科優勢特點,有針對性地接觸一些企業。具體來說,我們要求一個學院至少跟一個國內知名行業企業,一個知名的校友企業,一個知名的地方企業,一個國內高水平大學進行深度合作。

這里的深度合作不是簡單地建個實習實訓基地。首先是人才隊伍要共融到一起,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要吸收到學校,學校設有企業教授崗。同時,高校的教授在企業設立企業技術崗位,這樣隊伍就融到一塊了。

第二,平臺要共建,剛才說到想有組織科研必須有平臺,這個跟企業合作共建的平臺,是一個有應用背景、應用需求,有依托產業的,實實在在的平臺。在平臺共建過程中,洛陽理工學院也跟合作企業聯合出資,投入到企業中,共建我們的科技創新平臺。這一點從長期的實踐來說,效果非常明顯。

第三是項目聯合攻關。圍繞企業現有的生產鏈,需要不同的技術方面的人才支撐。有的企業現在的產品結構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但面臨未來的市場競爭,未來的產業需求,還需要不斷的革新。比如說節能降耗,響應國家的“雙碳戰略”——到2030年我們國家要實現“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所以,圍繞這些未來的需求,我們就要提前布局。把科研團隊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環節,這樣就對口解決了生產線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通過跟企業合作的攻關項目,來服務于產科教深度融合的具體舉措。

第四,跟企業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的學生以“3+1”或“2+2”的模式,直接在企業的全產業鏈生產線上接受系統培訓,而不是固定到某一個點上。這樣他了解生產狀況,了解整個的生產線,了解大國工匠精神。他會知道產業未來的提升要從哪些角度、哪幾個領域、哪幾個學科方向上來進行介入,他的知識面就拓展了,不僅僅是技術服務能力,他的管理能力、統籌規劃的謀略,都會有所提升。這樣一來,我們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是通過產教融合需要完成的職責。

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注重科教?因為產科教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務產業提升。比如,對某一個全產業鏈來說,平臺建設是一個大的領域,而團隊建設則以小的方向為主,每一個方向跟其他學科的專業領域不一定融合得非常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從學校層面,組織不同方向的團隊相互之間融合,這樣全校的團隊資源都融合到一塊,跟企業進行合作,這就是產科教融合。相關學科、專業全部融合、全面融入,這才是產科教融合,也是將來是否能夠真正出成果,自主進行有組織科研的重要體現。

最后,我覺得有組織科研就是成果應用導向。我們筑平臺、培育團隊、產科教深度融合,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成果得以應用。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有深刻內涵的,不能僅僅是為了發一篇文章,就來申請一個項目,做一些沒有應用場景的成果。

我們洛陽理工學院是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建材類的行業高校,我們統計了一些建材類國家發明專利的成果轉化情況,實際上由高校產出的發明專利轉化率不足5%。我們每年有大量知識產權的突破,為什么轉化率不行?因為我們有組織的科研做得不到位,也就是成果應用導向這一要求還沒有落到實處。所以,我們國家要想把有組織的科研做好,就要以成果應用為導向,我們評價所有的科研成果、科研價值,一定要看有沒有在實際當中有所應用,有沒有對產業體系作出貢獻,有沒有對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的前沿理論和問題有所突破,一定要結合實際的應用來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中國教育在線

您剛才提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對于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您有什么建議?

張銳

剛才我提到,這是因為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跟企業結合不到位,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自發性的科研,憑個人興趣做一些科學研究,系統性、整體性、可持續性都存在很大的局限。如果前期沒有科研團隊,沒有平臺,尤其是沒有產科教深度融合的背景支持,我們可能也能產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在轉化中,圍繞全產業鏈,圍繞新的產業體系和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尤其是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某一個學科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需要產科教的深度融合,有高校團隊的融入,有不同學科團隊共同建設,還有企業共同參與。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從國家層面上,圍繞國家重大項目,通過“揭榜掛帥”的形式提出指南,在論證過程中要多輪論證、系統深入,把論證工作貫穿到整個工作流程當中。

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地方科技管理部門,每個月都要了解本地區的產業發展狀況,統計包括科技創新能力、競爭力指數等,組織專家分析地區科技創新的進展情況。通過數據對比就可以發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主導產業體系,最近兩個月有沒有進展?存在什么問題?下一步有哪些改進思路?這樣每個月都進行專家論證,經過多輪,最終形成了年度指南,接下來的工作相對來說就非常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具體到我們學校,從管理層面上,現在我們每個月也會對學校的發展情況做相關的分析報告,包括教學的基本情況,科技創新能力,科研經費情況,科研項目情況,科研團隊情況,科研成果情況等,每個月分析對比,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改進。

中國教育在線

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同地方的高質量發展是分不開的,洛陽理工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水平院校,在促進地方高質量發展上能做些什么?在這方面,洛陽理工目前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可以分享?

張銳

洛陽理工學院的辦學定位是行業性、地方性、應用型高校。長期以來,一直堅持跟當地政府全面、深入、系統地合作,洛陽市政府對洛陽理工學院的建設也給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經過長期的建設,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舉一個例子,我們利用洛陽理工學院科技創新能力,服務于對口幫扶項目,服務于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經過五六年深度融入洛陽市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規劃,我們已經給427個鄉村進行了整體、全面的設計,幫他們規劃產業方向,提供文化創意思路。我們開發了8000多種文創產品,在政府的很多基礎設施上展示這些文創產品。可以說,我們在振興鄉村產業、提升鄉村文化氛圍上,做了非常好的探索。

同時,我們圍繞著洛陽市的產業體系做規劃。洛陽市是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產業基礎非常好,在國家“一五”期間就布局了七大產業,我們都知道的第一拖拉機廠——中國一拖,就誕生在洛陽。這些“老的企業”,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為國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它們轉型升級,這就需要我們地方高校深度融入到這些企業的建設和改革當中,幫助它們在現有的產業基礎上,不斷培育新的未來產業。這就需要從人才、信息、平臺、團隊,以及成果培育上,全方位地融入這些產業體系。目前,我們響應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號召,落實洛陽市委市政府對洛陽理工學院參與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要求,全方位融入到地方產業體系當中。

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服務國家戰略,實現自我價值

中國教育在線

源源不斷地為地方、為社會輸送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洛陽理工學院目前人才培養的情況怎么樣?當前,大學生就業的話題高熱,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年年升級,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就業問題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就業環境?就業到底難在哪?我們可以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張銳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洛陽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情況。洛陽理工學院1956年建校,原來隸屬于國家建材部,是其直屬高校,主要特色是服務建材行業,目前已經為建材行業,如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領域,培養了超過20萬名高級專門人才。這也體現了我們洛陽理工學院在建材行業當中長期的堅守。我們的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的建材領域,尤其是水泥行業,在本職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有很多畢業生從最開始的技術崗位,發展到管理崗位,也體現了我們學校長期服務社會的成效。

像您剛才說的,近些年,大學生的就業確實是大家極其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國家也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來激勵大學生積極就業。我感覺,現在大學生就業出現兩種反常的現象,就是“又多”、“又少”。

“又多”,指的是大學生如果選擇就業的話,社會可以給他們提供的就業崗位是非常多的。國家這些年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二十大報告當中,又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三位一體共同推進。從目前所需要的崗位來看,需求是多的。但為什么又出現“又少”的情況?就是雖然崗位多,但一些崗位大學生不愿意去,所以就業的實際落實崗位率變少。原因是什么?現在每一個人的就業訴求不一樣,比如,優先選擇大城市、發達地區、國企等等,這些都很正常,是學生正常的心理訴求。一些相對比較遠的地方,就比如說我們洛陽,是副中心城市,非省會城市,也存在一些高端人才留不住的問題,更不要說邊遠地區了。這些邊遠地區相對來說交通不便利,產業體系不完善、不發達,畢業生去這些地方,從生活保障上,從個人的發展空間上等等,可能都會有顧慮,于是就造成了這種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并不可怕,這就需要我們的高校針對這種現象加強教育。首先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里指出,青年強則國強,作為青年來說,首先要立大志。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需要我們到哪兒,我們要首先考慮。第二,在教育教學環節中,要讓學生加強實景式的體驗。舉一個例子,為什么洛陽理工學院建材類的畢業生,現在在行業內各個崗位的貢獻很大?如果學生不到企業現場,比如不到水泥廠、水泥公司去體驗,思想上就仍然停留在水泥行業就是臟、粉塵很大、污染嚴重、生活艱苦這種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印象中。但是現在的水泥生產企業,幾乎都是智能化、綠色化生產。我們很多學生,通過產科教的深度融合,到企業親身體驗之后,感受到這個行業已經屬于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范疇了,跟他傳統的認識不一樣,所以他愿意去這些企業。至于說地區方面的差異,隨著我們國家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在將來,地域之間的差異就不會成為學生就業的一個重點考慮的障礙了,這也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所以我想,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就業觀,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這就是我們在教育當中需要重點關注和加強的。

中國教育在線

作為校長,您平時跟學生交流的多不多?

張銳

非常多。

中國教育在線

當下新一代的大學生跟您這一代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您覺得他們有什么特點?

張銳

因為我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跟我的研究生、提前進實驗室的大學生們,經常一起做科研。我感覺當代的大學生,跟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優勢。第一,現在的大學生動手能力非常強;第二,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因為他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尤其現在信息技術發達,相對來說,獲取資源、自我成長、自我提升上,都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好得多,比我們有優勢。

但信息獲取方式、渠道的多樣性和龐大的信息量,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病,造成了一些短板。大學生還在成長階段,對社會和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夠,心智還不成熟,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容易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干擾。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挖掘和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改進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服務國家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中國教育在線

您是哪一年上的大學?

張銳

我是1985年,清華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

您還記得當年剛到大學時的感受嗎?

張銳

我印象很深刻,因為我是從河南考到清華大學的。當時,從河南到北京只有一趟火車,是夜里11:59開,那趟火車買一個座位都很難。去了之后到清華大學報到,清華安排了校車去接我們,從車上一下來,就看到我的學長們騎一個平板三輪,喊著“歡迎你,我的學弟們”,那種溫暖的感覺一下就上來了。所以,第一印象就是,我的大學的熱情,對學生的關懷。第二個印象,當時我考取的是清華大學化學化工系,當時我們的行李搬去12號樓,上面有一個橫幅寫了一句話,到現在為止也激勵著我務實地開展科研創新工作,上面寫的是:歡迎你!未來的化學工程師!

清華大學是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高校,尤其在前沿理論創新上,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對我們大學生的定位是“歡迎你!未來的化學工程師”,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將來,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服務于國家實際需要,做工程師。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一些人隨著知識的增長,領域、興趣的延伸,成為了科學家,但是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各類人才,都要牢記大學生的使命,就是服務于國家建設,服務于國家的需求,工程師一定要提升動手能力和成果應用。這一記憶一直激勵著我的團隊往應用成果上走,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中國教育在線

您剛才提到就業問題,大學畢業之后也有很多人選擇繼續深造,或者是有別的考慮而選擇慢就業或緩就業。現在,考研人數的持續增長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其實也是不同道路的選擇吧。如果您作為一個即將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在這個時代,您會選擇先就業還是考研?

張銳

這個問題,跟大學生們分享一下我本人的經歷吧。我是1990年畢業,當時清華是5年制,我首先選擇的是工作。當時是這個選擇,放到現在,我同樣也建議先工作。為什么?我的經歷是這樣的,當時,我本科畢業之后可以留校工作,因為我的導師團隊需要人,那個時候人少。但我沒有留學校,而是到了河南的一個研究單位。我覺得直接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成長軌跡就是接受高校一系列的理論教育和學校內部組織的實踐活動,對實際的產業、企業、技術狀況、未來發展的需求可能都不了解。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還是會按照固有的培養模式去走,也就是說,除了提升了知識水平和基本技能之外,你不會太關注將來研究生畢業之后,走入社會要干什么這個問題。

所以本科生階段我直接就業,了解我的專業方向上存在的問題和社會需求。經過1到2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摸索之后,再進入高階段的學習,就更有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在研究生期間,學習的自主性就會更強,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套培養體系。如果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一直在一個環境下,他的自主學習可能也有,但是實際的針對性可能就會差一些。我覺得,這樣有針對性、有目標性的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動力。將來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后,在就業、擇業的問題上,就業相關度就會更高,也能具備很快融入社會、融入企業的能力和素質。

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是,本科畢業之后工作兩年,被保送了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讀完之后,我又到企業去,在企業工作了兩年多,又到了高校,在高校工作一年多又去讀了博士。每一個階段的學習,對自己個人的成長來說,目的性很強,自我提升還是比較快的。

中國教育在線

這個經歷和經驗,對大學生是很好的借鑒和參考。最后,想請您談一談參加此次高博會的感受。

張銳

這一次參加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首先很震撼,這一次的規模空前,參加人數,包括在線交流的人數都非常多。第二,層次很高,多個論壇我們都聽了,感覺很振奮。第三,成果非常豐富,涉及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個領域,尤其是參加的幾個論壇,以及參觀的一些展館,讓我們學習到很多。

下一步,我們將把在高博會上所學到的、感受到的一些新理念、新舉措、新模式,落實到我們洛陽理工學院未來的建設中,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各個環節當中,結合到未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洛陽產業體系發展中來,探索出更好的、服務質量更高的教育模式,共同打造應用型高校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新典范。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