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變革研討會在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舉辦。研討會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主辦,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承辦。會議現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之江實驗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寶忠共同發布《重構教育圖景:教育專用大模型研究報告》。報告聚焦教育專用大模型,從技術基礎、應用現狀、潛在挑戰、創新構思、落地場景等方面開展研究。
報告系統闡釋教育專用大模型的技術基礎,列舉典型應用產品并進行案例分析,預判教育專用大模型的潛在挑戰,秉持“應用驅動、共建共享”理念,提出了開放創新的教育專用大模型架構。
教育專用大模型將把“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變成普遍現實。其中,在學前教育階段,主要表現為尊重兒童、放手兒童,強調培養兒童的自主性、創造性;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表現為從講授灌輸式教學走向深度理解和研究性學習,強調建立學習者的主體性;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主要表現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在終身教育階段,主要表現為以學習需求為導向,重點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匹配的問題。教育專用大模型應用包括學習空間互動生成、學習資源按需供給、教師角色轉型升級探究性學習、對話式教學、嵌入式評價、服務式治理等關鍵要素。
為進一步推動教育專用大模型發展,報告提出建議:
一是提升教育教學環境的韌性、包容與靈活度,利用教育專用大模型打造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智能底座,有效支撐教育數字化轉型。
二是加快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充分利用教育領域多模態、長周期的海量數據,對學習者認知過程與教學交互過程等進行準確捕捉與深度理解,進一步明晰教學過程及其底層機制,構建適用于多種類型教育任務的教育專用大模型。
三是推動教育目標與評價創新,探索開發式學習任務設計,全面強化學習過程評價,創新學生作業評價和教師評價。
四是優化教師教學行為與范式,形成人機協同的教育教學新常態提高教師數字素養與技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育專用大模型的應用策略。
五是規范大模型的應用范圍與指引,明確使用范圍、使用對象和使用場景,提出針對性的師生使用指引,并接受社會公眾的持續性監督和反饋。
六是持續開展大模型對教育的影響研究,跟蹤研判國內外教育專用大模型發展趨勢,加強“人機共教”“人機共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完善教育政策工具箱,在大模型開發應用的生命全周期中彰顯教育公平、確保教育質量。
簡版報告全文如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