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樣,你留的學就是什么樣
2025-07-28 21:55:52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你什么樣,你留的學就是什么樣
留學到底什么樣,這是個出國黨們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不知 同學 們每次都是怎么回答的。留學從來就沒有個統一的定義,每一個人的留學亦是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究竟什么樣全憑自己決定。
以前讀高中和大學的時候,說起身邊的某某人去留學了,那簡直就是高富帥白富美的同義詞啊。腦子里 YY 的都是上流精英,財富新貴,旅美華人等等這些形而上的詞。而現在隨著留學市場化和物質化,加上國內留學生的低齡化和土豪化。 “ 留學 ” 這個本該象征著學術,名校,自由,遠方等等美好畫面環繞的詞匯,已經被拉下神壇 ~
有人依然堅信留學是個開闊眼界,增強學術,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調侃留學只是混個文憑,燒些人民幣的游戲。
他們說的都對,但是又都不對。
對于一個抱怨社會的人,逼格最高的回復是 —— 你是什么樣,你的社會就是什么樣。
我想這句話同樣也適用留學的人 —— 你是什么樣,你的留學就是什么樣。
一堂 master 課上,永遠會有幾個上課總是要遲到幾分鐘的靚仔美女,他們不太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與咨詢師的交流,而更熱衷商場和美食,但同時也會有一些會提前在圖書館看好材料,做好功課,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而且我發現年齡越大的人,往往越會珍惜來讀書的機會。
班上一個日本婦女,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日本英語經常積極勇敢的回答問題,讓我由衷感動。聽法律課上印象較深的一位中年人,教授拋出的問題她都能回答,知識淵博,令人側目,課件休息時還經常和教授交流,由衷欽佩。
留學從來不是什么可以標簽化和定義化的產物,因為它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平常不上課的時間里,有些留學生在打著固定冷氣,光線明亮的屋子里,奮力的打著游戲,他們也是在留學;
有些人在物質極度繁華,美食極度多樣的 shopping 天堂,眼睛放光的尖叫著折扣,氣喘吁吁的忙著代購,他們也是在留學;
有些忙著認識不同的有趣的人,參加著各種主題的派對和活動,感受這個城市的精彩與不止一面,他們也是在留學;
有些忙著在圖書館看著不同的資料和書籍,踏著日光出,背著月光回。他們,也是在留學。
留學不止一面,看你想要哪一面。
有人在這里風生水起,怒放著生命。
也有人好像夢想已遭閹割,只剩萎縮。
但是,那又怎么樣呢,
我們又有什么權利揶揄他們的留學
生命怒放的是否不堪呢。
因為留學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那么,留學對我又意味著什么? Because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now my question.
踏上這片 magic lan with infinite possibilities. 從一開始的 outsier ,到漸漸的融入這個城市的脈搏與心跳,和這個城市的人一起擠火車,在火車上看書或睡覺,開始習慣時不時的出口說英語(雖然之前一直覺得很不習慣),也漸漸的開始運用。
城市表面的繁華與新鮮已經沒有太多驚嘆,從圖書館眺望不遠處的夜景也沒太多沖動,除非有佳人陪伴,不然只想回家早點睡覺。
而對于國外的復雜,文明,其實思想和精神,自由的氣息,卻越來越深的吸引著我,但是這種感覺 —— 又怎么和別人形容呢?
一直覺得自己對于精神的追求是超過對物質的渴望,雖然我也喜歡豪宅名車(誰不愛呢,是吧)。但是聽一堂震撼靈魂或者思想啟蒙的課,便會覺得這一天無比美好,睡覺都能掛著微笑。
比如聽宗教課的 professor 說: “What is faith ? Faith is a strong belief or trust that is base on conviction rather than on proof.” 那一刻,覺得整體世界都亮了。
比如聽文學課,看到一行字: If equal affection cannot be, let the more loving one be me. 不能更愛。
比如傳媒課的教授問: “ 辦報紙和雜志明明不賺錢,為什么還要辦? ” 我想到的是,廣告還有收入啊。教授回答 “ 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奪回話語權 ” 。 頓時覺得自己 low 爆。
自己所看到的接觸到的都只是表面,但是每天似乎都有期盼,能感覺到內心一灘水被重新攪動,思想起著陣陣波瀾,雖然不知道會產生多高的浪花,但我知道,它一直都在蓄勢。
現在也不愿多想這一年留學到底值不值的問題,生命終究是一個自己的旅程,我自己都不知道留學這條路會把我帶到哪里。
但如果能有幸能做自己認同的事情,培養出自己認同的品格,而成為讓自己尊敬的人。那這一年就不算白來這一趟。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