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一份歐洲建筑趣味講解報告
2023-09-03 10:22:1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這里有一份歐洲建筑趣味講解報告,相信這個問題是許多正在準備留學的同學關心的一個問題,那么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感興趣的您趕緊往下了解吧。
NO.1 希臘式建筑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筑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
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這種規范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
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建筑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1,建造者上:奴隸的大規模勞動使古希臘的奴隸制經濟繁榮起來,希臘文化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材質上:建筑決大多以石材為主要材料;
3,結構設計上:石造的大型廟宇的典型型制是圍廊式。因此,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廟宇的面貌;
4,重視柱式的運用成為古希臘建筑的最大特色;
希臘式的建筑非常容易辨識,三角形的門楣,下面一根根的希臘柱。就像古希臘先賢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地球支點有了三角門楣,棍子有了希臘柱~
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臘建筑的美學原則和藝術特征可以歸結為三種古典柱式,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僅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這種論斷也是十分精確中肯的。
如以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都是代表之作。
NO.2 羅馬式建筑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筑風格,因采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后來的哥特式建筑影響很大。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征服。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筑也就是在希臘建筑基礎上加上拱。我們看看如果在希臘建筑后面加個包子(拱)就變成了這樣
根據時間的節點,希臘是被羅馬吞并的,又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因為政治和宗教的原因,所以要有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羅馬式建筑就是這時候大量的出現.
這一時期大量的羅馬式建筑,修道院、教堂等等,再加上時間的前進,科技的進步,有了更加先進的建筑材料,可以大跨度的支撐建筑的混凝土出現了,于是乎,希臘的那種大量柱子的建筑就慢慢的被取代了。
在原有的建筑上面加一個拱,有了很多的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的建筑,這就是羅馬式建筑的特點。這也是建筑史上面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
NO.3 拜占庭式建筑
公元395年,羅馬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去世,羅馬分裂成了兩個,東羅馬和西羅馬,東羅馬帝國因為地理原因,和東方的文明交融、碰撞,形成了與羅馬風格大同小異的建筑風格,拜占庭式宗教建筑居多。
同樣都是因為受益科技的發展,拜占庭式建筑也是那種圓頂式的,不同的是,羅馬式建筑半圓頂居多,基本上都在今天的法國意大利附近,拜占庭式的建筑是那種半圓內收,有點像洋蔥一樣,拜占庭式建筑基本上是洋蔥一樣的頂部。
NO.4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或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
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于文藝復興后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哥德式建筑最常見于歐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筑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筑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并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筑。
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時代來臨。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之后,所謂的神權大于皇權。出現了贖罪券、十一稅等為天主教搜刮了大量的財富。
原來希臘式、羅馬式風格通通不要。什么三明治、包子、洋蔥,都站一邊。天主教的風格就是----
為什么要高?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臨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這是所謂的萬民四未)。
那么,問題來了。下地獄的話還容易點,棺材原本就是埋在地下的,帶個鍬,往下挖挖就到了。可是好人要咋辦?他們可是要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圣人相聚的。
于是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得高,才能越加地接近上帝。原來希臘、羅馬、拜占庭式那些大圓頂通通不能要。因為頂重,就要用又厚又重的石墻去支撐,從而導致建筑高不起來。改用尖塔,為了讓建筑更高,還發明了飛扶壁。
飛扶壁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筑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墻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頂對墻面的側向推力。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既然是宗教建筑,那當然會與上帝息息相關。
NO.5 文藝復興式建筑
文藝復興式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在公元14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筑風格。
基于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筑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筑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筑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
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
文藝復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文藝,復興什么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
文藝復興式建筑的特點很簡單----左右對稱。
從中間一分為二。左邊一根柱,右邊一根柱。左邊一扇窗,右邊一扇窗。左邊一扇門,右邊一扇門。
NO.6 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筑,添上新的華麗、夸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此新式建筑著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藝復興為意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世俗與宗教力量的結合。巴洛克則,至少在初期,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天特會議(1545–1563)普遍被認定是反宗教改革的開端。
巴洛克時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與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會的財富與權勢。
新的建筑風格尤其體現出新宗教教派的時代背景,例如戴蒂尼會(Theatines)與耶穌會,其目標是增進宗教的普遍與虔誠。
十七世紀中葉,巴洛克風格轉而表現于豪華宮殿上,首先在法國--如拉斐特城堡(Chateau de Maisons,1642),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薩爾設計--隨后遍及歐洲。
NO.7 洛可可式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風格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并而來。
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制成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 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
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筑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
洛可可建筑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
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筑是指純粹室內風格。因為當時的富人貴族從凡爾賽搬回巴黎時,巴黎已經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所以他們大都直接以新風格裝潢原有的建筑,而較少重新興建新的大型建筑物。
NO.8 德國山形墻
以前的老百姓可沒有皇室貴族這么有錢,他們的房子多數都按照當地的氣候地形所建。例如德國山形墻建筑,中間高,兩頭底。它外立面像我們漢字的山,故得名----山形墻。
那為什么德國人要建這種山形墻的建筑,原因很簡單,我們來看一下德國氣候。
德國的氣候類型是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很像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就是冬天冷夏天熱。
冬天一到德國入目所見,白雪皚皚。如果把房層建成平頂的話,以前也沒有現在的建筑科技,雪越壓越厚,直接就把房子壓垮。于是德國人就發明了山形墻,便于雪的滑落。
關于這里有一份歐洲建筑趣味講解報告這個問題本文的分享就到這里結束了,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相關的內容,那么可以持續關注本頻道。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