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日本學校教育明白日本強大的理由
2024-06-29 10:52:4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很多同學都很關注看了日本學校教育明白日本強大的理由這個問題,那么接下來就跟著中國教育在線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相信你通過以下的文章內容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日本學校的“給食制度”:食育
日本的小中學校,會提供飲食,雖然各個自治體的實施的方針不同,但是一般從幼兒園到中學都會有“定時制”的給食制度。這種制度解決了那些貧窮家庭孩子無法獲得健康飲食的問題,以“營養均衡”為目標之一的給食制度,從體能上給予更多學生保證,這也可以看做是日本的“食育”。
這種制度,在我國也有學校實行,為何認為日本的給食制度是值得參考的呢?因為日本的給食制度,不僅僅是喂飽學生,也是日本教育學生的一種方式。
用健康的飲食材料,讓學生培養健全的“健康生活”意識,培養其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都知道,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很高,胖人非常少,這與健康的飲食密不可分,很多日本人在學童時期,就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與作風。
日本人在吃飯之前,會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這句話在中文里面被翻譯為“我開動了”,不過這個翻譯只是從動作上給與解釋,并不能讓很多人理解到其中的精髓。日語“いただく”(いただきます的原型)這個詞語,原本就有“自謙”的意思。之所以讓學生在吃飯之前說這樣的話,是想讓他們“感謝自然的恩惠,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和生命”的精神,讓他們更加尊重勞動成果。
日本給食的料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單獨調理、共同調理以及外部委托,也有學校多種方式并存。在有的文章中,能夠看到日本學生自己做飯的場景,這就是“共同調理”的方式。其實很多日本學校,定期的會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做飯,在培養學生社交的同時,也讓他們理解“食物”的本質。
這種在制度并非是單純的“喂飽”學生,而是一種教育。
保留掃除時間,當番制度:培養責任意識
上個世紀我國的小學以及中學,也是采用這種教育制度,不過逐步消失。日本現在依然保留了“掃除時間”,采取當番制度。日本人從小就會培養“清潔”意識,在學校有固定的掃除時間,學生會自己來打掃自己使用過的教室。很多國外的人反對這樣的制度,認為學校不負責任,其實我認為這種制度能夠讓學生自然的形成“團隊合作”“保持清潔”的意識。
當番制度也是日本學校的特長之一,值日或者給食分配時,學生輪流當擔當。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日本人被認為是“負責”的民族,因為責任意識從小就印刻在日本人的腦中,可以說是“教育”的成果。
其他科目充實:培養興趣
在日本一般是有五門課,稱為“5教科”,分別是國語、社會(地理歷史)、數學、理科以及英語。在高中考試的時候,這五門課是主要的考試科目。但是日本的教育并非只重視這五門功課,音樂、技術家庭、保健體育、美術等科目也是會認真的教給學生的。
日本很重視體育課,在體育課程上,會有很多項目,比如游泳、棒球等,日本就有高中生的棒球聯賽、籃球聯賽等各種不同的比賽。日本體育課程有著明確的分類,小學、中學以及高中的教育內容也不同,低學年是以一些基礎性運動為主,比如走、跳以及體育器材的基本使用等;高學年的學生多是以一些綜合性項目為主,比如綜合路上運動、球類運動等。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并非只是讓他們去學習而已。這種全方位的教育,不僅僅增強了日本學生們的體質,也有助于培養興趣。
學校設施以及教育充實:如何“為人”
日本小學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教育設施十分完善。日本小學會有音樂教室、家庭教室、技術教室等不同的教室,每個教室當中的器材也十分完善。曾經到日本住所旁邊的一家日本公立小學去參觀,確實讓我吃驚萬分,一些國內只有大學才有的設施,這里竟然十分完備。比如音樂教室當中,會有鋼琴、木琴、大鼓、打擊樂器、電子琴等。
讓我感到十分感動的是,日本小學的家庭教室。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孩子一般具有“獨立性格”,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這種能力大部分來自學校教育。日本小學的家庭科目,指導要領有8點(各個學校不同也不相同,以日本住所旁邊的小學為例):
使學生更加關心家庭生活,讓其能夠融入家庭以及家庭生活:實際教育中讓學生理解何為家庭,什么是家庭成員以及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境遇等;關于服裝的教育,讓其能夠自我打理:比如為什么穿衣服,怎么穿衣服,在衛生上需要注意什么,如何使用洗衣機,什么情況下使用洗衣機等;制作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分為兩個學年教育,從簡單的制作到用縫紉機或者針線制作,學習簡單的縫紉知識;日常食物的教育:讓學生分清食物的種類和營養搭配,教育主要分為三部分,食物是組成身體之源,是能量之源,食物可以調整身體狀態;簡單的料理:以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食材為基礎,對食材進行簡單的料理,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刀具、調味品、火候等。魚類的處理比較難,是中學教育的課程;居住問題:引導孩子解決現實居住中的問題,有效的利用居住空間;金錢的教育:如何有效的利用身邊的物品,如何有計劃性的使用金錢,認清楚金錢與物品的關系;與鄰居的相處:作為生活環境的一環,如何與鄰居相處也是日本家庭科目的教育方向。
國內這部分的教育多是來自父母,但是父母的教育總歸有限,日本家庭方面的教育以學校為主體,在學校當中,不僅僅能夠學習到知識,也可以學習到作為“人”的基本常識。素質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多年教育而來。
平等教育
以前看過一篇報道,日本天皇的女兒同樣也在公立學校當中學習,與日本其他孩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這種事情,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難得。在日本義務教育階段,如果不是特別的事情,一般不會留級。但是跳級的事情也比較少,所以在日本很少出現所謂的“天才兒童”。關于此點,其實褒貶不一,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平等教育,至少保證了大部分孩子的教育公平,未嘗不可。
體現日本平等教育的還有“學校制服”,日本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高中,一般都有統一的校服。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培養平等意識,不會在幼年就種下“差別化”的種子。
自己上學,下課自己回家
這個事情或許很多國內家長無法理解,日本人就不怕孩子被拐走嗎?日本人還真的不怕,或者說日本人壓根不會這么想,因為日本治安很好。每天早上走在小學生上學的路上,都會發現有一些“志愿者”(社會團體或者自治體的公共機關的人)自發的在路邊引導孩子上學,這樣的場景,或許也只有日本才有。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一些歐美國家,孩子在12歲之前,一般都是父母送孩子上學。可是日本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是自己一個人上學。放學以后,一些小學生也會自己坐電車回家或者排著隊回家。
學校活動非常多
日本小學的活動,非常多,許多孩子能夠在“游玩中成長”。在日本動漫或者電影當中,出現運動會、文化祭、合唱比賽等場景多次出現。除了這些活動以外,日本的“部活”也非常完善。在各個部門之間,能夠加深前輩與后輩的交流,養成學生的自律心與社會性,確保了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發揮自我的場合。
我覺得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有人擅長體育,有人擅長學習,有人擅長繪畫,如果只是讓孩子一味的發展學習,或許未來就會少了一位“畫家”,一位“運動員”。
那么以上就是關于看了日本學校教育明白日本強大的理由的相關內容啦,以上內容作為參考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同學,如果還有更多想要了解的內容可以關注本平臺繼續瀏覽。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