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社交軟件上出現了一篇題為“在清華不懂就問,這是個什么神秘高科技組織?”的圖文筆記,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相關筆記截圖
圖上,8位頭戴“神奇發帽”的人坐在新清華學堂舞劇演出《詠春》的觀眾席上,網友紛紛留言,有人以為是集體染發看演出的行為藝術,有人說這像是被蕨類植物寄生,還有人擔心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6月19日,清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神經美學研究團隊獨家回應科技日報,對網友關注的“神秘高科技組織”進行揭秘。
“這是國內首次將無創腦機接口技術系統性應用于美學與藝術研究,也是國內首個真實劇場神經美學實驗。”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神經工程實驗室主任高小榕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高小榕介紹,這個實驗的目標是在現場真實劇院場景下,結合神經科學研究方法,借助高精度腦電設備同步捕捉觀眾在欣賞演出時的神經活動,對觀眾的審美體驗進行解碼。
志愿者在觀演前就座
神經美學是神經科學的分支學科,是藝術人文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其核心是探討人類如何在神經層面感知和評價美。高小榕教授強調,與神經科學相比,神經美學將人視為生物+文化的混合體,而非單純的生物體。
8位志愿者所戴的“神奇發帽”其實是無創腦電帽,結合多模態采集設備可以進行多人同步非侵入式腦電數據采集。“在無創腦機接口領域,目前中國與國外處于并跑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領先優勢。”高小榕介紹道,“借助無創腦機接口進行失能康復訓練,中國已有上萬案例。”
工作人員在為志愿者做準備工作
“這次實驗是國內首次將無創腦機接口技術系統性應用于神經美學研究。無創腦機接口具有高時間分辨率、可在自然場景中使用等優勢,能夠幫助我們在更真實、動態的藝術體驗中記錄觀眾的即時反應。”高小榕說。
清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神經美學研究團隊博士生李澤軒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我們在研究中觀察到,當觀眾身處于現場藝術表演之中時,其大腦呈現出更加廣泛的動態響應。這種神經活動的分布與觀眾的情感參與和沉浸體驗密切相關。”
“這也幫助人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理解為什么‘現場更打動人’。在動情的那一刻,觀眾的大腦與藝術作品之間,會建立起一種無聲的共振。”李澤軒補充道。
研究團隊在舞劇《五星出東方》演出現場開展神經美學實驗
高小榕表示,未來計劃進一步結合舞蹈、音樂、燈光設計等多種藝術元素,探討“沉浸”“共感”等核心美學體驗的形成機制,并嘗試將這些發現應用于藝術創作支持系統、情緒調節和康復輔助等方向,推動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記者 管晶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