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堅持突出“三個注重” 深化課程思政建設
2020-12-15 16:30
教育部
作者:

  南京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建設“第一個南大”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突出“三個注重”,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注重頂層設計,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

  一是落實主體責任。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學校黨委集中統一領導,統籌、協調、指導、推進課程思政。建立院系黨委書記、院長帶頭抓課程思政機制,“一院(系)一方案”落實課程思政要求。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典型引路,逐步建立覆蓋全學科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是優化組織機構。以“熔爐工程”為引領,立足“融”和“通”,聚合思政教育職能,整合育人資源,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成立本科生院,將多部門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高效率綜合式的育人模式,構建“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著力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難點問題。改革傳統學生管理模式,成立新生學院,全面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推動以書院為特色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為創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三是融入總體規劃。將課程思政納入學校新時代人才培養新體系,融入新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突出以德為先,注重培育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促進價值塑造與能力提升融通。制訂出臺《南京大學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行動方案》,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實施方案與評價標準。

  二、注重內容開發,打造課程思政新課堂

  一是聚力實施“十百千”優質課程建設計劃。推動從教學向教育發展,推進課程、教材、教學團隊、教學學術的融合建設,特別把開展課程思政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檢驗育人成效的重要標準。學校層面立項建設4門“十”層次優質課程,64門“百”層次優質課程;各院系累計立項建設978門“千”層次優質課程。

  二是著力推進“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養成計劃”。持續開展“悅讀經典計劃”,教育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積淀文化底蘊、提高人文素養、養成核心價值、涵育文化人格。創新開展“科學之光育人計劃”,構建與名家大師“對話”式教育場景,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精神與求真品格,樹立為黨為國創新創造的理想信念。現有6位院士、25位“長江學者”“杰青”主講課程,《光明日報》以《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為題在頭版予以重點宣傳報道。

  三是大力開展“高峰學科品牌課程建設計劃”。匯聚優勢學科力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支撐,由院士、“長江學者”、“杰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牽頭,組建教學團隊,建設“談天、說地、看人、看社會、看自然、看生命”等系列品牌課程。“宇宙簡史”課程榮獲首屆中國大學最美慕課一等獎,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主講人李向東教授在教育部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介紹。

  三、注重評價激勵,建立課程思政新標準

  一是嚴格建設要求。加強教學質量監控,開發課程思政建設對照表單,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和要求真正融入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大綱編寫、教案課件制作、教材編寫選用中。完善教師教學培訓體系,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中,通過優質課程課堂觀摩與現場教學,幫助教師提升育人能力。

  二是完善評估機制。探索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構建“課程-院系-學校”三級評價標準體系,重點考察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滲透度、與知識的融合度,把學生參與度、獲得感作為檢驗課程思政實效的核心標準,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內容、成效等情況納入院系教學績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標體系。

  三是營造良好氛圍。以“四有”好老師為鮮明導向,加大教師以德育德、言傳身教典型案例宣傳。開展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征集,遴選思政元素融合度高、育人成效顯著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最佳實踐案例庫”。組織“課程思政進院系活動”,幫助一線教師準確理解課程思政內涵,創新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下一步,我校將深入實施“熔爐工程”,進一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持續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完善頂層設計,加大開發力度,加強評價激勵,以更加奮發的精神、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扎實的舉措,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樹立高遠志向、勇擔復興大任、爭做時代新人!(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胡金波)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教育部 2018-10-23 14:27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