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18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召開2022年學術年會,以“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服務區域協調戰略,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研討教育發展新格局、新戰略、新任務。
在開幕致辭中韓進會長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教育、科技、人才戰略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部署,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高度重視,為三大戰略統籌協同前提下的教育優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野,指明了方向。他援引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不久前的講話,強調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領會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基礎工程的特殊戰略意義,深化對教育發展的內外部形勢、環境和條件的認識,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精準把握教育發展的方位、方向、問題和路徑,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到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戰略研究中,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提供更有力的研究支撐。
韓進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要更好回應國家戰略需求,為實施科教興國、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撐。學會作為戰略研究智庫,要不斷提升戰略自覺和視野,從戰略高度深入研究“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他期待本屆年會以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深入研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新問題、新路徑。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統籌部署,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的戰略思想,是立足于對當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特征的深刻洞察,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遠戰略考量基礎上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戰略思路上的重大創新。在年會上,各位專家的報告聚焦會議主題,圍繞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的戰略思路和要求,從不同視角分享了各自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考。
關于教育在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閔維方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深入分析了教育對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協調發展及開放發展的促進作用,提出了依據新發展理念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夯實五大發展人力資本基礎的政策建議。劉國恩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出發,分析了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于教育科技人才戰略三位一體背景下的教育強國建設,張力認為,教育的普惠性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的關鍵,強調了夯實基礎教育根基對建設教育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韓民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文明建設,國民素質和人才隊伍是基礎,人是一系列強國戰略的主要載體或核心要素,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強國建設的第一要務,提高國民素質和人才隊伍建設必須統籌推進教育強國和學習型大國建設,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協同發展。王蓉認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為優化公共財政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和視角,教育財政研究需要更多關注三大戰略的統籌協同。
關于中國式現代化與教育現代化,吳曉求認為,教育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教育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具有特別重大的作用。范國睿認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依靠人來實現的,所以“強國”必須先“強人”,教育現代化要著力促進人的現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觀念、素質、能力以及社會行為方式的現代化。周佑勇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著力推進教育的法治化,構建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體系、加強教育的依法治理。
關于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和協同發展,專家們強調了通過治理機制創新促進區域間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動是教育強國建設和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謝維和認為,區域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點,區域教育的協調發展需要把握好共同性與區域性、統一發展與特色發展、區域間均衡與區域內均衡等關系;安雪慧認為,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要加強區域戰略統籌,綜合考量市場一體化、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調節與補償、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化的影響等多種因素。范恒山認為,區域協調戰略與政策實施的關于實行分類指導和推進一體聯動,促進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統籌推進。宋永華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在創建高水平大學過程中的合作,提出了創新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機制的新思路。方中雄提出,提升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水平,不僅要著眼于縮小三地間在教育硬件上的差距,更要關注教育軟件上的差距。周光禮認為雄安新區的建設要以高質量的區域性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人才集聚和教育服務。張玨以長三角地區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為基礎,強調了協同合作能有效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關于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李健保強調要促進鄉村人才培養同鄉村產業發展的緊密融合。尹堅勤認為,振興鄉村教育要注重營造基于鄉村特點的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的“共生關系”。
關于立德樹人和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李志民認為,科技自立自強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重要前提,高水平的科研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科教協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馮剛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鑄魂育人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戰略要求,落實這個戰略要求必須完善學校的政治工作體系,著力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統籌、協同、銜接與配合。褚宏啟從分析教育強國內涵出發,強調了加強核心素養特別是創新能力培養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人才觀,對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革命性創新。戴瓊海指出,培養國際一流人才要著眼于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李普認為,面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新要求,要著力解決人才體系建設中的結構性短缺、布局不均衡、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青年人才成長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關于教育數字化賦能教育協調、高質量發展,柯春暉指出,教育數字化發展要更充分發揮教育電視臺的獨特作用。武法提認為構建智慧教育新形態是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本途徑,要統籌推進教育專網、教育大數據中心、一體化教育云平臺及智慧校園建設,實現教育全流程再造重組,賦能教育資源建設、教學模式創新、教育評價體系變革、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和智能教育治理。趙姝穎提出,教育數字化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和培養受教育者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韓錫斌認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注重塑造教育組織的數字化意識、文化和制度。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著力提升教育質量,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評價機制、管理體制、保障體系改革。
本次年會上的專家報告,視野開闊,內容豐富,為新發展理念、新格局、新目標下教育高質量發展、協調發展、統籌發展提供了很多新見解和新思路,為學會深化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的本屆年會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社團學術活動資助,得到了協辦單位中國教育在線的技術和人力支持,學會35個分支機構也參與了年會的組織工作。除主論壇外,年會設置八個平行論壇,分別圍繞教育、科技、人才戰略的統籌協同與學習型大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科技自立自強與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現狀及展望、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賦能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視域下的教育治理創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教育等議題展開研討。學會內外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在會上作了專題報告。年會借助數字平臺進行了線上直播,線上參會人數超過5萬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