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總編專欄
全面降低轉專業門檻是倒逼學科專業設置改革,但面臨復雜的挑戰
文 / 陳志文
2024-06-14
給考生更多轉換專業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客觀上讓高校更關注老百姓的需求,考生的需求,也是間接關注社會需要。

  為吸引考生報考,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近期都拿出了有震撼效果的轉專業政策。總結下來主要有三:

  第一,盡可能降低轉專業的門檻,如上海交大,提出掛科也可以轉專業;


圖片來源:新聞晨報

  第二,盡可能擴大轉專業的范圍,比如醫學與非醫學之間的轉換,再比如文轉理工,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盡可能增加轉專業的機會,大一大二大三都可以轉專業,同濟大學宣稱共有7次轉專業的機會。


圖片來源:同濟大學2024本科招生政策亮點

  這其中,一些學校的政策不僅是突破性的,也更為科學。比如上海交大的政策,掛科也可以轉專業。過去我們很多高校轉專業的前提是,一年級學習好的才可以轉。大家經常說,既然這個專業學的好,我為什么要換專業?其實,恰恰是進校后發現不適合、不適應,甚至學不了,所以我才想換。事實上,著名高校內部很多同學被迫換專業都是這類情況,比如從理工科轉人文社科,大多都是因為學習能力不夠,無法正常完成學業,學校不得不給調整專業。

  應該說這些政策都值得肯定,也是為應對近年考生與家長對專業的計較——最近兩年,因為就業的壓力,大量考生越來越重視專業背后相關行業的就業預期。很多考生因為對相關專業背后就業預期不樂觀,于是放棄了部分優秀的高校。去年,農村專項招生在全國普遍出現多次下調分數線的情況,尤其是貴州,連降五次分數線才完成招生計劃,幾乎所有著名高校都涉及。

  這應該是今年高校重視轉專業政策調整的一個直接因素。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也是學校借考生的力量,家長的力量,助推學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根據去年國家5部委的要求,2025年前調整20%的專業設置,壓縮需求不旺,就業不理想的專業,比如人文社科和藝術,增設理工農醫專業,淘汰老舊專業,增設四新專業。

  顯然,學校也希望讓考生“用腳投票”,促使相關專業的撤換,甚至淘汰。

  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應該說給考生更多轉換專業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客觀上讓高校更關注老百姓的需求,考生的需求,也是間接關注社會需要。

  當然,這些做法也必然帶來更多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第一,國家戰略需要的專業怎么辦?如何保障?比如核物理相關專業,如果自由轉換,都轉走了,怎么辦?

  第二,如何應對不理智的潮汐效應,以及對高校帶來的系列資源配置與管理難題?

  不可否認,相當多的人都存在盲目性,比如這些年大家都轉入計算機,人工智能,怎么辦?某著名高校一年招幾百人,但因為可以自由轉換專業,人工智能專業一下子轉入了150多人,一些專業僅剩4、5個人。學校的教學管理運行都遇到很大的挑戰。

  美國的高校在專業轉換上一直比較開放,但最近幾年也遇到類似問題,對于部分專業如計算機等不得不限制。關鍵是,這種需求在不斷變化,我們如何應對瞬間的需求轉換?比如2022年土木遇冷,當年湖南某校土木專業一次性轉出98人,0轉入。而此前,相關專業一直是大家追捧的。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逐漸適應、研究并解決的。

  最后,我想提醒學生和家長,在專業上切忌盲目與跟風。

  第一,你是否適合?人生是揚長避短,如果你數學物理不好,學計算機、人工智能或芯片,就是為難自己;

  第二,你是否想過,大家都去學熱門,人才是否會過剩?

  第三,是否想過30年河東,30年河西?一個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7年過去后,一個行業從興到衰,從衰到興都是正常的變化。我們如何敢肯定4年、7年后就業就一定會好?

  更重要的是,學什么就干什么嗎?干什么就必須學什么嗎?學什么不干什么是常態,且專業與行業之間并非直接的對等關系,目前我們根據專業確定未來行業,是否妥當?

簡介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系
手 機 掃 碼 查 看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