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第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就比較明確了。在你分數有優勢,尤其是優秀的孩子,一般學校優先,不必過度糾結專業。當然,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還是專業第一。
1、學校優先,因為就業歧視客觀存在,各種招聘中對畢業學校有嚴格要求。
把學校放在優先位置,不僅僅是因為學什么并不決定你一定做什么,更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招聘動輒就講究是什么學校畢業的,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客觀現實,否則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
20年前的大擴招,讓高等教育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23年全國高校招生1042萬人,是擴招前的10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國。今年大學畢業生達1179萬,加上回國留學生,幾乎占到我們城鎮新增勞動力的80%。
英雄不問出處,但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孩子的出身,即畢業于哪所學校,成了很多企業在招聘中初篩的第一道門檻。如果沒有這個身份,簡歷都投不進去,我們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看出身是錯誤的,甚至違法,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設置招聘門檻,不得看出身,但各種用人單位,甚至包括各級政府部門都熟視無睹。
2018年,上海調整落戶政策,對部分優秀人才直接引進,不再排隊算積分,而核心標準就是北大清華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注意,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也沒有用,必須是應屆本科畢業生。背后的原因其實也簡單,清華大學一年招的本科生僅有3800人,但研究生卻高達9000余人。在上海有關方面看來,含金量是不一樣的。
選調生更是嚴格限定了畢業學校。我們的組織部門為培養后備干部,推出了選調生制度,即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干起,為未來儲備優秀干部,可以說是公務員里面的“精華”。2019年山東400余名選調生指標,直接給北大清華定向60名,另外的指標只有20所高校畢業生有報名資格。也是2019年,江蘇對于選調生資格則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市則限定在10所985高校畢業生。
近年各省市對入圍學校范圍稍有擴大,但仍然聚焦少數雙一流高校。
2024年,中央單位的選調生入圍要求嚴格限定在30余所雙一流高校,僅有2所211高校入圍(中國政法與中央財經),多所985高校也未能入圍。
不只是社會企業、體制內單位,外企也同樣。Intel在中國的招聘中,畢業學校只分了3種,985、211和其他。去年香港引進人才,內地9所高校入圍,但香港的落戶仍然限定:本科生。
我們堅決反對就業歧視,但現實很殘酷。如果不是畢業于這些學校,我們都沒有資格去應聘。
2、學校優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資源與軟環境是一般高校難以企及的,這包含學習與發展機會,周圍同學與老師的間接影響等等,即和什么人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3、學校優先,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出身是我們一輩子的標簽,無法改變,但是專業上我們卻有廣泛的調整機會,比如讀研究生,比如轉專業,而且越交叉,越有優勢。
因此,在你的分數有優勢、可以選擇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學校,而不是專業。
4、這里說的學校優先,主要是指社會上就業設置的門檻學校,而不是一本二本。
這些門檻主要就是三個,985,211,雙一流。
985、211是一個確定的名單,分別涉及39所高校(985)和116所高校(211),二者是包含關系,即985均是211。
2016年國家正式推出雙一流工程替代985和211,但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用人評價標準中,還在廣泛使用著985和211的尺子。
2017年正式推出的雙一流共涉及140所高校(其中雙黃蛋均按兩個學校計算),大家可能不熟悉。簡單講,就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流大學高校簡單可以類比為過去的985,事實上就是原來的985加上3所新入圍高校構成的,這三所分別是鄭州大學,云南大學和新疆大學。而一流學科高校等于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構成,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學科特色特別突出的高校構成,綜合性的大學其實只有寧波大學與河南大學。雙一流的引導目的是很明確的,希望高校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再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根據原來的規劃,雙一流實施動態調整,有進有出,也就是說,有可能你進入的時候是雙一流,但畢業時卻不是了。有什么辦法?努力考更高的分數就是了,上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永遠是最保險的。
前兩年,最新一期即第二期雙一流高校名單公布,規則變化比較大,并沒有按原來的高校與學科兩個層次去區分,更強調了學科,沒有再提一流高校的說法。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一輪雙一流名單,更多的是做了加法,增加了7所高校,雙一流名單擴大至147所。原定的有進有出,淘汰一部分學校和專業,變成了只進不出。雖然沒有做減法,但對15所學校的學科掛了警示黃牌。
5、必須澄清的一個誤導:一本二本是不必太在意的門檻,因為從來就不是用人門檻。
一本二本,本來只是招生操作流程中的概念,即第一批,第二批錄取高校,并非嚴格的學校等級質量劃分,但最后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中學以此評價升學質量,評價老師,中學老師也被動推崇、熱衷這個概念,于是逐漸成了一個大學質量概念,誤導公眾多年。
每個省一本二本的名單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全國從來就沒有過一本二本的確定名單,因此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也無法設立這個門檻。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們如何界定這個高校是一本還是二本?很多地方學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但在外省就只能是二本招生,這算幾本學校?北大多年前在北京招生時,其護理專業曾屬于二本,我們難道說北大是二本高校?
伴隨新高考的推行,錄取上不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則徹底消亡了。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說因為這個學校是一本,就放棄自己心儀的專業,沒有任何價值。
6、對于一般雙非普通學校,如何選擇判斷?
第一就是看歷史。教育是講積淀的,現在的近3000所普通高校中,約60%是大擴招的產物,歷史才20年左右;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本科歷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做一個判斷。
還有就是學校過去的隸屬關系,即老部委學校。90年代末因為高校管理調整,大量部屬高校或轉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轉入教育部的基本發展都比較順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沒落。這類學校其實都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學風校風總體都不錯,值得選擇。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就是這個領域頂尖的學校之一,雖然不是985、雙一流。
第二,就是看推免資格。目前有推免資格的高校大約是366所,遠遠高于雙一流、985、211的數量。之所以給這些學校推免資格,都應該是經過專家的客觀評價的,是值得信任的。至少,在這些高校想讀研時,有機會參與推免,會省很多事。
第三,應該高度重視一批中外合辦學校與特殊機制高校。這些學校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獨立法人性質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海紐約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
還有一類是近年以新的體制舉辦的學校,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
這些學校可能歷史并不長,但因為不同的體制、強大的資金投入、優秀的舉辦者,讓這些學校迅速發展,值得考慮。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我說學校優先的前提,是這個學校優秀到值得你放棄專業,這些層次的主要是以雙一流大學頭部學校為主。對于大部分只能選擇普通高校或者高職高專的同學,還是以專業優先。這部分占多少?至少70%,甚至80%的同學。
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層面的學校多數區別比較小,伯仲之間,沒有必要為此放棄專業的考慮;同時,處于這個層面的同學,大部分跨學科學習能力,即轉行的能力不足,踏踏實實花4年學一個喜歡的專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