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總編專欄
取消績點,能解決“內卷”嗎?
文 / 陳志文
2025-07-28
卷績點本質是“優秀”學生在高校應試的延續,換一把尺子,必然誕生新的“卷”,這一問題徹底解決,更有賴于去功利文化。

  近日,話題“北大將全面取消績點”沖上熱搜。

  7月25日,北京大學在校內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內容包括:從2025級學生起,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課程考核成績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進行評定和記載(等級制成績不換算成績點);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秀率指標。

  7月27日,北大回應:這一本科學業評價工作改革,旨在鼓勵學生更好地探索發展方向、發揮個人稟賦,不以單一標準評價學生學業能力


北京大學/圖源:百度

  其實,這樣的改革并不新鮮。早在2015年,清華大學就宣布,以12檔等級制取代GPA的評價制度,強調多元評價體系。這樣來看,取消績點評價體系,清華幾乎早走了近10年。

  GPA,即平均學分績點,是一種來自西方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一般滿分4分,與我們熟悉和習慣的百分制評價完全不同。這種評價制度至今仍然是西方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學術評價的標準模式。那么,國內高校為什么要推動績點評價模式的改革?原因很簡單,遏制“唯績點”的學習。

  “卷績點”的確成為當下一些大學生,尤其是知名高校優秀學生中的一個普遍現象。2015年清華大學啟動改革時就明確談到了這一點原因:清華本科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GPA導向的學業成就觀”。學習的功利主義、工具主義思想日益強烈,諸如為追求更高的分數,考前“刷題”、過度答題、刷“水課”等現象愈發明顯。2019年,清華對相應制度進行了再次完善,修改了部分規定。

  為什么會出現拼命“卷績點”的現象?

  原因簡單也復雜。近年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水漲船高,往往是研究生起步。而普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追求也越來越高,讀研究生成為優秀學生的標配。著名大學畢業生中“繼續升學深造”成為主要去向。比如,清華、北大近年本科畢業生深造比例維持在80%左右,著名985高校本科生的多數深造率也基本在60%以上。無論是推免,還是出國留學,核心尺子就是大學期間的GPA。于是,優秀的學生“卷績點”現象愈發普遍。

  我們看到,高中學生一門心思為高考分數,到了大學,一些優秀學生繼續卷分數,只不過這次分數變成了GPA。為了卷一個好的GPA,很多大學生無所不用其極:一方面,努力刷題,考更高分數;另一方面,就是費盡心思去選“水課”,于是一些好學、好考、作業少,老師給分高的課程就成為學生爭搶的重點。

  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現象在著名大學,在努力奮斗的優秀學生中比較普遍。95后,尤其是00后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很多時候知道如何最高效率地達到自己的目標。比如,某門功課考多少,總分就可以達到多少,就可以上什么樣的學校,就可以拿到什么樣的獎勵,拿到多少績點,排名多少,就可以申請到什么樣的學校或被保送到什么層級的學校讀研。一些優秀的準大學生現在流行在進入大學前的暑假上輔導班,核心就是提前學大學的課程,目的還是卷成績。

  為了遏制這一愈演愈烈的現象,清華、北京等著名高校紛紛啟動“績點”改革,以遏制“唯績點”的學習,一些學校在改革中,甚至采取取消績點與相關深造獎勵掛鉤的做法。

  取消績點評價,改等級制,就可以徹底遏制功利性學習嗎?

  可能并不樂觀。究其根本,“卷績點”是應試教育在大學某種程度的延續。你用績點評價,我就“卷績點”;你用其他評價,我就卷其他。事實上,一些學生卷不動績點,就卷公益活動、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如多地中考考體育后,體育出現應試化是一個道理。改等級制,學生們也會逐漸適應,尋找新的規律并加以利用,卷新的“標的”。

  因此,績點評價改革是必要的,但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認為取消績點,就可以徹底解決功利化學習的問題。就如當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地出國留學時,美國的高校招生錄取制度也遭遇挑戰:一方面,中國學生拼命刷成績,使得托福等標準化考試備考應試化;另一方面,拼命卷公益活動、卷科創活動,公益活動與科創比賽也應試化、商業化,甚至出現造假。

  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于不斷完善學業評價制度,但徹底解決,更有賴于去功利文化。否則,無論樹任何尺子,都會產生功利應對,都會去卷,尤其是優秀的學生。

  原文首發于中國新聞周刊

簡介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
聯系
手 機 掃 碼 查 看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