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29文學概論復習資料(5)
2025-06-19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為考生收集整理了“自考00529文學概論復習資料(5)“以供考生們在考試前用復習資料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得到更好地復習效果。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變動,自考復習資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們仍可參考使用。
更多可查看“自考00529文學概論復習資料”欄目。
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詞解釋
1、抒情原則
在抒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傳情達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抒情原則。作者在抒發情感、創作抒情作品的過程中,在處理情感與理性、情感與現實、情感與語言等關系的問題上,有意無意間所遵循的原則,稱為抒情原則。
2、抒情策略
在創作作品時,作者總是在語法或修辭上采取某種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并強化抒情的效果,這樣的方法和手段謂之抒情策略。
3、抒情的語法策略
是指從語言的結構方式(包括詞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這一角度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諳此道。比如,詩人有所謂的“詩家語”它指的是與通常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常常打破既有的語言規范,追求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
4、抒情的修辭策略
所謂抒情的修辭策略,是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強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從文學史和修辭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辭策略有許多,意象、隱喻、典故、悖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四種。
5、隱喻
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6、典故
是一種歷史化的隱喻:是在神話或歷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當下事件、情狀或環境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
7、原型意象
是指在某種抒情傳統中長期使用并因之產生了固定內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國抒情傳統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楊柳”等。
8、抒情母題
是指在某種抒情傳統中基于某種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內涵相對固定的大型主題,如中國抒情傳統中的“思歸、懷鄉、傷逝、惜別等”。
9、頌詩
頌詩最初也是一種歌,它可以是一種節奏鮮明、格調高昂的抒情詩,也可以是一種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詩,既能表現集體情感又能抒發個人感受,通常用來歌頌神圣。我國《詩經》中就不乏頌詩,屈原的《橘頌》可列入頌詩的范疇。
10、情詩
情詩是用來歌唱愛情的詩,要抒情作品中,它抒發的情感最為強烈、真摯和細膩,也最具個人色彩。如《詩經》
11、哀詩
也稱悲詩、挽歌,是用來悼念死者和表達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為死者安魂、令敗者止悲的功用。我國楚辭中的《國殤》《哀郢》皆為哀詩中的佳作。
12、抒情不品文
是一種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國,“小品”一詞最早出現于《世說新語》,意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緊隨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這樣的特點:第一,它注重描寫個人的經歷、境遇,抒發個人的情感、情緒;第二,它具有坦蕩開闊的心胸和閑適懇切的調格。
13、抒情作
抒情作品是專門用來抒情達意的,它是與敘事作品相對而言的另一類文學作品;具體地說,抒情作品指的是簡要地表現、傳達作者以情感為核心的內在心性的文學作品。
14、韻律
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結合和變化而造成的和諧音調,謂之“韻律”。在西方,韻律是一個統稱,它可以分為韻與律兩個方面。把同一個音或類似的音予以有規則的反復排列,稱為韻。按照某種規律使語音的長短、高低、強弱予以重復變化,稱為律。
15、悖論
是指那種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質上千真萬確的語句,即所謂“似非而是”的語句。
以上“自考00529文學概論復習資料(5)”由中國教育在線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專升本復習資料可查看我辦“自考復習資料”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