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賢文化”的起源、傳承和發展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自從有人類開始,就有了文化。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從本質上說,文化沒有大小之分,但可著眼于大處或者小處剖析文化,比如民族文化和企業文化;文化也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別,比如高端文化和群眾文化。我們之所以崇尚文化,因為文化是真實記錄歷史的載體,也是展望未來最有力量的工具。我們通過文化史料,可以知道人類的祖先進化的過程,也知道千百年來歷史風云的變幻。可以說,當原始人在裸露的身體上遮上一點樹葉樹皮制作的物品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程。然后,有了語言,有了貨幣,有了文字,慢慢形成了一個文化鏈。讓我們后人可以通過這條文化鏈,找尋到人類繁衍至今的文化發展軌跡。
文化是一個廣義的名詞,不僅僅只指狹義的文學、繪畫或者其他某種藝術。我們可以把人類生活中的每一樣事情都列入文化的范疇,大類的比如飲食文化、住宅文化、群眾文藝、文學藝術等等,從細微處,我們還可以看見酒文化、茶文化、糕點文化等企業文化。
既然此文的標題是“賢文化”,那我就不贅述其他林林總總的文化類別了,巴比倫文明、黃河文明、印度文明等等,是史學家們研究的大課題,我只是個文學愛好者,對其他門類的文化根源和現狀也比較陌生,俗話說“不懂不可裝懂”,對自己不懂的領域,我不便妄加評論,免得貽笑大方。本文僅對奉賢文學領域,發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就奉賢“賢文化”建設和發展來談談自己膚淺的觀點和看法。供老師和文友們探討。
首先我認為,“賢文化”的提出,在地域上有了一個明確,那就是我們本地區的區域文化。奉賢形成的歷史不是很長,從出土的文物以及史記記載,奉賢自古到今,也不過大約4000年歷史。但文化不是以時間論長短的,當然,時間的跨度可以積累文化的底蘊,但不能說明這就是該地區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所有內涵。比如,一個地區人類居住生活的年代非常久遠,但是人們目光短淺,只滿足于樹皮裹身,茅舍度夜,沒有探索,不求發展,一直不開化。而另外一個地區的人雖然起步很晚但卻積極探知,有了樹皮裹身馬上摸索紡織衣物,選合適的地址看滿意的風水把房屋建造得實用美觀,那么,后者就在文化領域可能比前者有更大的跨越和發展。
自從我們的祖先在奉賢這塊土地上落腳開始,這塊杭州灣畔的鹽堿地上就有了文化。比如,那時候漁民去海里張網捕魚;用泥巴和茅草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屋;把靠近海灘的灘涂平整晾干,然后引進海水,圍起來借助太陽曬成白鹽等等,此處不一一例舉。但那只是生活所需的一種表層文化,這種純粹作用于生存上的文化,還處于文化的朦朧狀態,故不能列為“賢文化”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徒弟—言子從北方到南方各地巡游講學,把當時的北方文明帶入南方,據說他曾經在61歲高齡之后來過奉賢布道講學,使荒蠻之地的百姓如沐甘霖,他的禮樂理論深得民心,也使奉賢文化有了一次飛躍和發展。奉賢地名因此而來,應該從那時起,才算確立了“賢文化”在奉賢大地的重要地位。之后,奉賢百姓崇尚禮儀,安居樂業。
歷代,奉賢涌現出了一大批歷史名人,有文化藝術界的,也有軍界政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柘湖居士何良俊;有吳中草圣張弼;有白燕詩人袁凱;有一代名家騰白也;有官拜大學士的徐階等等舉不勝舉。文人賢士輩出,表明奉賢是一塊人杰地靈的沃土,在千百年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累積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人類物質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之后,文化的需求也就越加凸顯。江澤民同志提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我覺得這句話運用在文化領域,非常恰當。文化,一方面需要挖掘和認識,另外一方面需要傳承和發展。和古代出現的那么多聲名顯赫的名家文豪相比,近代以來,奉賢較少出現著名文化人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為近代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生命沒有保障的前提下,談論文化簡直有些不合時宜,當然,也就出不了文化名人。后來,新中國成立了,奉賢人民沉浸在建設家園的熱情中,文化方面自然顯得無足輕重,提高生活質量之后才能把注意力轉移到文化上來,也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試想,一個三餐無著落的人,讓他來寫驚世著作,簡直是天荒夜談。曾經和文壇好友談論過此類話題,那位作家認為“亂世出奇才”,他比喻了古代的“辛棄疾”“杜甫”和近代的“魯迅”。我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辛棄疾,他是南宋著名詞人,愛憎分明,生逢亂世,但他歷任湖北、江西、浙東等地安撫使等職,可以想象,一個為官之人,不至于三餐無著落。還有杜甫,其本人少年時即懷才不遇,生活貧困,后來任工部校檢郎,一生顛沛流離,寫出了很多傳世佳作。其祖父是唐初著名詩人,從這一點看,杜甫似乎有文學遺傳基因,而并非全部是亂世出奇才之功。還有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愛國學者、大文豪,一生留下許多巨著佳作。前一段時間,我看過陳明遠先生的著作《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上面例舉了很多文化名人的收入和家財,魯迅先生顯然也是很有錢的一位。所以,我與文友討論的結果,一致認為只有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才有心情和思緒進行文學創作和謀求文化發展,生活若無著落,何來文化發展?
盛世興文,當今我們欣逢盛世,如何傳承奉賢的“賢文化”,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歷來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奉賢把文化的發展擺上了最高議事日程。奉賢上至區委區府,下到居委里弄,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可以說是到了空前階段。熱情有了,下面就要看文化藝術界人士如何來把文化建設發展付諸于行動,對于文化人士來說,建設和發展區域文化,無異于初春聽驚雷,久旱逢甘霖!
近年來,奉賢在文化建設方面有了長足進展。一系列文化藝術人士,如雨后春筍層層不斷,這類人才在 而不思進取,則是危險的!曾經聽說過某位作家寫的一句笑話:倆個當代男女準備談戀愛,女方問男方“你有什么”?男方沾沾自喜地說“我家18代祖宗是干嘛干嘛的,有才又有財。我么,什么都沒有”。女方聽罷拂袖而去。這笑話說明,躺在祖宗賺來的家當上面不思進取,是要被淘汰的。奉賢的“賢文化”要有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只有努力開拓視野,總結前輩祖先們積累的經驗,加上自己的虛心好學,并且把目光著眼于當前快速發展的奉賢經濟文化建設,才可以寫出一些讓人嘆服的作品,那樣的作品,才能走出奉賢,走向中國乃至世界!
以上觀點難免膚淺與簡陋,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一家之言,只為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