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自學考試林業生態與環境工程專業獨本有關課程說明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0004毛澤東思想概論(略)
2.0015英語(二)(略)
3.0009政治經濟學(財經類)(略)
4.0045管理學原理(略)
5.2471環境生態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森林環境因子與森林生態系統相關作用規律,以及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的內在變化機理和對人類的響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
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地質、地貌、氣象、土壤、水文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以及與森林植被的相互關系;
(2)森林群落結構、功能與演替。重點講授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類型以及原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特點及其規律,植質循環,特別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及調節途徑;
(3)受損生態系統及生態系統受損程度的判斷,包括生態監測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4)各類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和保護策略,包括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對策、生態規劃、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措施。
6.3224生物學基礎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
(1)生物體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包涵構成生命的化學成份和細胞結構,動植物的新陳代謝、發育繁殖、遺傳變異,以及生物多樣性、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2)植物個體的形態、結構,主要植物類群的特點,主要森林群落類型的科種組成及分類識別特征;重點闡述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動植物研究領域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
7.3225、3226森林資源經營管理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樹木、林分、大面積森林以及原木產品的數量測算、質量評定和生長動態分析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為森林的生長與木材生產提供生產性數據調查,質量評定和生長動態分析的理論與技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森林成熟與輪伐期,擇伐周期,森林采伐量的確定,森林規劃及經營單位的組織,森林調查及森林收獲調整的理論與方法。
通過教學實踐,要求學員掌握高新技術(如“3S”技術)在經營管理上的應用,能有效地組織森林經營,保護森林資源,使林業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更好地發揮森林的效益。
8.3227森林保護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掌握森林病理學和森林昆蟲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學習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技術。強調以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利用各種技術,如營林技術、抗性品種的繁育和栽植、病蟲害的生物控制技術等,把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基本理論部分包括森林病害的癥狀、病原和病害的侵染循環;病害的診斷和病害的預測預報技術。昆蟲的體軀構造和功能、昆蟲生物學、分類學和生態學等。
9.3228自然保護區管理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我國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保護現狀;基因、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含義、測度及時空變化規律;生物多樣性喪生的原因及保護的恢復途徑;自然保護的意義和類型;景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自然保護區設計原理和方法;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最小生存種群以及保護區形狀、大小、聯通性對物種保護的影響等;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途徑;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的規劃、設計與管理措施;自然保護經營管理技術及相關法規。
10.3229林政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政策與環境法規的基本概論、基本理論;環境法規體系,環境法的基本原則;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自然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環境法的法律責任,環境標準,環境污染防治及其立法(含大氣污染防治、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氣物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及其立法(含土地、水、森林、漁業、草原、礦產、野生物植物資源法等主要自然資源的保護法);國際環境與資源的法律保護等。由于環境政策與環境法規的嚴肅性、綜合性強的特點,決定了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有利于培養自學者分析、解決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種環境政策與法律問題的能力。
11.3230環境經濟管理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及人類對環境服務的需求;競爭、市場與效率,需求、供給和均衡,支付意與消費者剩余,個別需要與總體需求,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外部性與帕累托最優;資源?環境?經濟系統,環境資源價值,環境資源的商品性,環境資源優化配置與政策調控;自然資源開發與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收入分配、貧困、城市化)與環境,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環境問題;環境資源定價,環境效益評價方法,環境經濟的政策;外部性與污染者負擔原則,排污權交易,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環境許可證制度;
12.2752、2753森林培養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林木種子生產與經營、苗木培育、森林營造、森林撫育管理等四大部分。
林木種子生產與經營主要包括:林木結實規律、采種與種實調制、種子儲藏與調撥、種子品質檢驗等;
苗木培育主要包括:苗圃的建立與耕作、播種苗的培育、營養繁殖苗的培育、苗木撫育及出圃、容器育苗與保護地育苗等;
森林營造主要包括:造林地的立地類型劃分與立地質量評價、造林樹種的選擇與適地適樹、造林密度與種植點的配置、造林整地、造林季節與方法、造林規劃設計與檢查驗收等;
森林撫育管理主要包括:土壤管理、幼林管理、幼林保護等。
結合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實踐,要求學員掌握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過程中的有關規劃設計、樹種選擇、立地控制、林分管理、收獲更新等方面的內容,能夠獨立編制苗木培育和森林撫育間伐設計方案。
13.3231、3232水土保持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課。其內容涉及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兩大部分。水土保持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土壤侵蝕的形式、程度,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調查,通用土壤侵蝕方程概述,水土保持林的作用和水土保持林體系的建設,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水土保持規劃。荒漠化防治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狀,荒漠化防治的技術理論,尤其是防風固沙林體系營建的技術理論。本課程需重點介紹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程的規劃、設計、監測以及評價技術。
要求學員在充分掌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有關概論、技術措施,能夠獨立編制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規劃,并運用有關理論指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實踐,提高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3233、3234林業生態工程學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課。其主要任務是應用生態學原理和森林培育學理論,人工規劃、設計和建造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改良、調控現有不良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充分發揮森林的功能與效益。該課程除講授森林的功能與效益、森林培育的基本理論外,重點講授林業生態工程的建立技術;
(1)江河中上游水源涵養林業生態工程,包括水源涵養建設、天然林保護、次生林經營等;
(2)山區水土保持林業生態工程,包括荒坡地林業生態工程、地耕地林業生態工程、侵蝕溝道林業生態工程、水庫及河岸林業生態工程等;
(3)平原農區林業生態工程,包括農田防護林、沿海防護林、“三北”防護林、鹽堿地造林和沿沙造林等;
(4)生態經濟林業生態工程,主要指農村復合經營、觀光林業等;
(5)城市(鎮)與工礦區、城市(鎮)環境改良生態工程、城市與工礦區劣地林業生態工程等;
(6)林業生態工程的管理和效益評價。
通過教學實踐環節,要求學員在掌握林業生態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獨立編制林業生態環境工程建設與管理的規劃設計方案。
15.3235、3236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該課程是本專業的專業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含義、分類、特征及項目的具體描述;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經理的職責、權限及其作用;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組織與控制;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控制常用的方法;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林業生態工程項目評價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方法、內容及報告的撰寫。
16.3162林學概論(略)
17.3163林業經濟管理(略)
18.2745森林生態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