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龍江自考《農業生態基礎》預測試題(4)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答:(1)自由漂浮植物階段t最初水體很深,因光用和空氣的缺乏沒有體形較大的綠色植物,只有一些漂浮生長的浮游植物。
(2)沉水植物階段:由于浮游生物殘體稻秧馭和湖岸陸地上沖刷所帶來的礦物質顆粒。天長日久逐漸使湖底抬高,這時首先出現的是輪藻屬植物,它是湖底深地上的先鋒植物群落。之后其它藻類流水植物相繼出現并生長。
(3)浮葉根生植物階段:隨著湖底變淺,浮葉根生植物出現,如睦蓮科的蓮等,這類植物的葉密集于水面或水面以上,使水下光照條件變得不利于沉忒植物的生長,使之下沉到深水部位生長。浮葉根生植物體形較大,聚積的有機物使湖底抬高過程加快。
(4)直立水生植物階段:由于水層的繼續變淺,直立永生植物出現,主要有蘆葦、香蒲、澤瀉等,它們的根莖發達糾纏紋結,使湖底很快被填平,開始露出水面與大氣接觸,具有了陸生環境的特點。
(5)濕生草本植物階段;抬升出水面的土壤富含有機質,土壤水分近于飽和,于是一些莎草科與禾本科的濕生植物開始生長并形成群落。在干旱地帶,由于蒸發強烈,土壤很快變干燥,水位下降,醫生草類逐漸被旱生草類所取代。
(6)木本植物階段:在濕潤地帶,群落的演替繼續進行,在濕生草本群落中首先出現混生準本,而后形成森林。在干旱地帶也可能形成森林。
5 簡述農業生態工程遵循的生態學原理?
答:(一)物質循環及再生原理
(二)能量流動與轉化的食物鏈原理
(三)生態位原理
(四)生物種群相互作用原理
(六)邊緣效應原理
(七)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原理
(八)群落結構及演替原理
6 何為人工調控?農業生態系統經營者的直接調控包括那些方面?
農業生態系統人為調控目的在于改善系統功能,提高系統效率。為此,必須對農業生態系統內生物種類、數量、比例及時空組合等進行調控,對環境條件進行改造,對政策、資金、技術等進行配套和協調。所以,農業生態系統調控的本質就是對系統組成和結構的調控。
一、個體水平的調控
二、群體水平的調控
三、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循環特點的調控
四、系統輸出的調控
五、生物環境的調控
六、區域系統水平的調控。
7 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的主要途徑包括哪些方面?
(1)發展多種類型的次級生產,充分利用初級產品。①發展草食動物。②充分利用水面、發展水面養殖。③充分利用腐生食物鏈,進一步提高初級產品的轉化效率,生產多種次級產品。
(2)加強飼養管理,科學喂養。加強飼料管理,科學喂養,是提高次級生產力的最基本和最重的途徑。主要方法有:①協調飼養量與飼料量的關系,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及產品質量。②選擇最佳配合飼料,科學喂養。
(3)混合飼養,多級利用。畜禽的混合飼養,多級利用,可使飼料中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轉化效率,獲得更多的第二性產品。
8 農業生態系N、P循環的特點。
氮素的輸入包括(1)生物固氮;(2)氣象固氮;(3)工業固氮;氮素的損失(1)淋溶損失;(2)有機物燃燒損失;(3)土壤通氣不良在“NO3-→NO3-→N2-”的反硝化作用下損失,進入大氣等幾個方面,只要答對其中兩個方面即可的分。
磷循環的特點:磷是典型的沉積型循環。以地殼為其主要貯存庫。生物圈中的磷主要來自磷酸鹽巖石及有機殘體而形成的有機磷酸鹽。磷必須形成可溶性磷酸鹽才能被植物吸收進入循環。磷由于降水而從巖石圈溶解到水圈,形成可溶性磷酸鹽。被植物吸收形成含磷的有機物,如再經過一系列消費者的利用,最后仍將含磷的有機物歸還土壤,經微生物分解,又轉變為可溶性磷酸鹽,供植物利用,完成磷的一次循環。
9 簡述同等重要與不可替代規律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作用于生物體的生態因子,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和功能,每個生態因子對植物的影響都是同等重要和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一項都會引起植物生長發育失調。例如溫熱條件為生物提供了生長發育的熱量環境,而水則提供了生物生化反應的媒介和組成成分。上述兩個生態因子的功能雖不相同,但卻是同等重要的。
10 簡述限制因子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也稱李比希(Liebig)定律,它是1840年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研究發現并提出的。他發現作物產量常受到土壤中含量少,但作物又大量需要的營養元素的限制,他認為,生物的生長發衣需要各種基本物質,在“穩定狀態”下,當某種基本物質的可被利用量接近所需臨界量時,這種物質將成為一個限制因素。在此基礎上,英國的布萊克曼(Blanckman 1905)將它發展為“最小因子限制律”。該定律說明,基本生態因素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某一因素的數量特別不足,就會限制其它因素的作用,進而影響作物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