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821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果想要詳細的押題資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共同交流探討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機密)
語法和語法學
1、高名凱在1960年出版的《語法理論》中指出:語法也就是語言中的音義結構物各成分之間起著組織作用的結構關系或結構方式。
2、是一種語言 組詞造句 的規律,也有人主張叫 ‘文法’。
3、1898年, 馬建忠的《馬氏文通》 問世,標志著 漢語語法學的誕生 ,它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漢語語法學史上的的第1座豐碑。
4、◆名詞解釋: 語法就是一種語言中詞語之間相互結合的 結構方式和結構關系。
結構方式 結構關系
名詞+動詞 主謂關系
動詞+名詞 述賓關系
形容詞+名詞 定中關系
動詞+形容詞 述補關系
語法包含二大內容: 詞法和句法 。詞法包括詞的 構成、分類、形態變化 。句法包括 短語(詞組)的構造、句子的構成成份、句子組合層次、復句的組合與層次 。
5、語言由 語音、詞匯、語法 三大要素構成。
6、語法學就是 研究語法 的科學。以語法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科學。
7、紀年前第四世紀末班尼尼的 《班尼尼語法》 ,影響挺大,影響了公元前 1世紀的 地恩尼-特拉克斯的《希臘語法》 。
8、語法簡史:
A、最早研究語法的民族: 希臘和印度 。
B、16、17世紀文藝復興開始—— 19世紀產生 歷史比較語言學 ,初步運用歷史觀點。 現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的描寫語法(結構主義) :瑞士 德·索緒爾 出版了《普通語言學教程》。
C、◆德·索緒爾語言性質的三原則: 社會性與個別性、歷時的和共時的、組合與聚合 。
D、結構學派有二派:一是歐洲。二是美國:創始人 布龍菲爾德 于1933年發表《語言論》。
E、1957年, 喬姆斯基 發表《句法結構》 論文。
F、◆國外語法學經歷了 傳統語法、歷史比較語法、新興的描寫語法(結構主義) 、轉換生成語法四個階段。
G、我國古代語言研究偏重于 訓詁(詞匯)、音韻(語音)、文字 等語文學方面。研究零散,是為解經 服務。
H、《馬氏文通》面世,語法學開始建立。
9、◆中國語法學經歷: 草創模仿期(1898---1936)、探索革新期(1936---1949)、振興期(1949——) 。
(1) 草創模仿期( 1898---1936)
A、◆1898年, 馬建忠的《馬氏文通》 問世,標志著 漢語語法學的誕生 ,是我國第1部完整的系統的語法學著作。為我國語法學奠定了基礎。
缺點:模仿拉丁語法間架、缺乏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書中理論也有含義不清或前后矛盾之處。
B、◆白話文語法著作中,最突出,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是 1924年黎錦熙
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他是漢語語法學的開創者。他一反馬建忠‘詞本位’觀念,以 ‘句本位’ 來建立語法關系。是我國第1部 白話文 著作。
缺點:模仿英語語法。
(2) 探索革新期( 1936---1949)
A、1936、1月王力先生發表 《中國文法初探》 一文,對過去模仿比附西洋語法的研究方法提出
質疑和批評。
B、以王力 的◆《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中國語法綱要》、◆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高名凱《漢語語法論》 最有代表性。
(3) 振興期(1949——)
A、◆解放初期影響挺大的著作一是呂叔湘,朱德熙 《語法修辭講話》 在全國掀起學習語法修辭熱潮。二是 丁聲樹、呂叔湘、李榮 等八位先生編著《語法講話》 1961年正式出版,改名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吸收結構主義語法理論的長處編寫的一部全面描寫漢語語法的專著。
B、1953—1956年開展了兩場聲勢浩大的關于語法問題的大爭論,一次是關于 詞類 問題,一次是關于 主賓語 問題。
C、黃伯榮,廖序東 主編《現代漢語》,胡裕樹 主編《現代漢語》修訂本。 張靜 主編《現代漢語》。
D、◆1978年以后出版最有影響的著作:一是 呂叔湘 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 。二是朱德熙先生的 《語法講義》 。
E、影響挺大的有呂叔湘先生著的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和他主編的 《現代漢語八百詞》 ,朱德熙先生的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語法講義》 ,《語法答問》 。《答問》揭開了漢語語法特點 的蓋頭。
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1、◆語法形式 就是指語法成分中能夠表現語法意義的 聲音部分 以及聲音部分的 結構變化和排列次序 等形式。如:屈折變化(包括內部元音屈折和詞尾變化)
2、◆論述題:語法形式的基本特征?
(1)語法形式不能獨立出現或存在,必須依附其他的語言成分上,獨立存在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但說話時當它和別的語言成分結合時,卻能給后者添加一定的依附意義,即語法意義。
例:‘們’什么意義也沒有,把它附加在代詞‘我’ ,名詞‘同志’之后說成‘我們’ ‘同志們’,就代表——多數。
(2)哪一種語法形式能夠和哪些語言成分相結合, 具有一定的 規律性,不能亂套 。例:a、‘們’只能附加在 人稱代詞和人稱名詞 之后以表多數;
b、前綴‘第’‘初’總是附加在 數目字之首,以表順序 ;
c、念輕音的‘著’‘了’‘過’總是附著在 動詞或某些形容詞之后 ,決不附著在名詞、代詞或其他詞類之后;
d、‘的’總是附加在 定語之后 ;‘地’總是附加在 狀語之后 ;‘得’總是附加在 補語之前;
e、動詞的重疊方式往往用 ABAB式;形容詞的重疊方式往往采用 AABB式。
(3)語法還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地域性 。
例:漢語用‘們’表示多數;英語則用— S來表示;古代漢語里沒有‘們,著,了,過’等語法形式,是近代才出現的。
3 、◆語法意義:凡是語言過程中通過語法形式所產生出來的 附加意義或結構意義 。例:動詞后邊加輕音 ‘著’‘了’‘過’,分別表示‘持續體’‘完成體’‘經歷體’的語法意義;形容詞+名詞產生 定中 的語法關系;副詞 +形容詞產生 狀中 的語法關系。
4 、◆論述題:語法意義的基本特征?
(1)它是由語法形式所產生的一種附加意義, 不能脫離語法形式 而存在。
例:A、漢語有動詞重疊這一語法形式來表示‘嘗試’ ‘短暫’的語法意義,如‘你來寫寫看’ ‘你的衣服借我穿穿’。
B、英語 looking 這ing是附加在原形動詞 look之后的語法形式。表示‘現在進行’的語法意義。一旦沒有了動詞,這 ing也就無法依附,一旦丟掉了這 ing,‘現在’進行的語法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以上的例子說明語法意義實際上有兩種依附性:
A、脫離了語言成分這個基礎語法形式無所依附,附加意義也就無從產生。
B、脫離了語法形式這個物質外殼,語法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2)語法意義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和抽象性 。
例如:英語中在名詞后面加 S,就表示多數。不管它是什么具體名詞。漢語念輕音的‘了’附在動詞之后,就表示完成。不需要知道是什么具體動詞。
語法意義與詞匯意義不一樣。詞匯意義每一個詞都有特定的具體含義,各各相異,個性很強。
例如:粉筆。就知道是教學工具。
(3)語法意義具有鮮明的 民族性和時代性 。
例如:俄語名詞詞尾有性,數,格的形式變化,因而使它具有陽性,中性,陰性,單數,復數,生格,造格與格,賓格等語法意義。
例如:漢語有動詞重疊這一語法形式來表示‘嘗試’ ‘短暫’的語法意義,如‘你來寫寫看’ ‘你的衣服借我穿穿’,語法意義時代性也很明顯。如上古漢語名詞沒有復數‘們’的語法形式,動詞就沒有‘著,了,過’的語法意義和形式。
5、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的關系?
◆ 二者是語法成分中 對立 的統一體,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 二者并不都是 一對一 的關系,有時候可能是一對一,但也可能是 一對多和多對一 的關系。 研究語法時必須把兩者結合
起來。◆
A:一對一的關系:‘著’只表示‘可持續體’ 。‘過’只表示‘經歷體’ 。‘們’只表示名詞,人稱代詞‘多數’等。
B:一對多的關系 :吃→我吃面條、吃是福氣( ‘吃’的形態沒有變化,但在不同語法位置中表示不同語法意義)
C:名詞+名詞這一形式有四種語法意義:
并列:工人農民。
定中:中國人民。
同位:班主任黎志峰。 ◆
主謂:小王工人。
D:動詞+動詞這一形式的四種語法意義。
并列:參觀訪問。
述補:編寫下去。
連動:回來學習。
述賓:開展批評。進行比賽 ◆
E:動詞+形容詞這一形式的四種語法意義。
述補:打掃干凈。 ◆
主謂:運動好。
述賓:喜歡安靜。
連謂:聽見高興。
F:形容詞+形容詞的二種語法意義。
并列:聰明伶俐。
主謂:勤奮好。
G:動詞+名詞的二種語法意義。
述賓:編寫教材。
定中:編寫價值。進攻水平 ◆
H:形容詞+名詞的一種語法意義。 ◆
定中:美麗的小島。
6、辯證唯物論關于 內容與形式 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以及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 等觀點,對于我們研究語法規律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復習題:
一、下面哪些是述賓關系?( BCE)◆
A:參觀訪問 B:深入群眾 C:進行分析 D:嚴密監視 E:予以反擊
二、分析下面句子中的‘了’ 。
A:你去了之后他才來。→表示動態助詞。
B:“你再坐一回吧?” “不,我走了。”→表示語氣助詞。
C:“他吃了。”“他昨天上午走了。”→動態+語氣助詞。
三、下列哪些詞的“頭”是屬于“后加成分(后綴) (ACD)
A:木頭 B:船頭 C:石頭 D:看頭 E:樹頭
四、下列哪些詞的“子( zi)”是屬于“后加成分(后綴) ”(BCD)
A:蓮子 B:桌子 C:孫子 D:帽子 E:瓜子
五、下面哪些句子的‘了’ (le)是屬于‘了 1 ’的(BDE)
A:小趙的老奶奶早就死了。
B:昨天她又跑了一趟杭州。
C:李建強什么時候辭職了。
D:他看了一會兒躺在病床上的老爹就哭起來。
E:叔叔一年穿破了兩雙皮鞋。
六、屈折變化: 一個詞所發生的形式變化,包括詞內和詞尾,變化后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
例:英語I love(我愛,現在時) I loved(我愛,過去時)。
七、后綴:附加在詞根后的構詞成分。例:桌子的“子” ,讀者的“者”。
八、從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結合起來看,指出下列句中的“了”哪個是“了
1 ”,哪個是“了 2 ”,哪個是“了 1+2 ”?
A:中午他對我說了幾句話就回家去了。 (了 1 了 1+2 )
B:不,不行,我得走了,家里還有客人等著我。 (了 1 )
C:你去打電話時他已談了兩個問題了。 (了 1 了 2 )
D:這些書你看完了就盡快送回給我。 (了 1 )
漢語語法特點
◆漢語語法特點:
漢語缺乏 狹義 形態,但有一些 廣義 形態。◆
漢語缺乏 綜合性 語法范疇,但有一些 分析性 語法范疇。
漢語詞類與句子成分之間 不存在 一對一的關系。 ◆
④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與 詞組 的構造原則基本上是 一致 的。
⑤漢語 詞序 在構成語法關系時具有重要作用。 ◆
⑥虛詞也是漢語 句法構造 的重要手段之一。 ◆
以上六點,一,二點是語言類別上有別于印歐語的本質特征,也是產生其他語法特點的總根源。三、四點是漢語句法構造原則上的根本特征。五、六點是漢語造句手段上的特點。 ◆
(一) 要理解缺乏狹義形態的命題,先要弄明白何為形態?
A:形態:◆能夠表達語法意義的 詞形變化 就是形態。
例如:‘漂亮’進入句子以后,詞形會發生變化,成為‘漂漂亮亮’這種形式。
B:狹義形態: 同一詞在不同功能上的語法形式的屈折變化,又稱構形法形態。
C、漢語缺乏狹義的形態,是指像 構形法 這樣表示語法意義的情況不多,缺乏普遍性。
非人稱名稱不能加‘們’ ,沒有普遍性。
人稱名稱有了表具體數字的數量時不能再加‘們’ 。
要加‘們’表多數的地方,可不用‘們’ 。
D:漢語里有一些廣義形態,是指漢語中依然有數量較多的構詞法形態和外部形態。
E:有少數詞 變調、念輕音、兒化 后會改變詞性,這倒是漢語形態變化的一個特色。
變調:背后→背帶(名→動) 擔→擔子(動→名) 和氣→和詩(形容→動)
輕聲:自然(形容 →副詞) 練習(名詞→動詞) 報告(名→動)
兒化:蓋→蓋兒(動→名) 畫→畫兒(動→名) 尖→尖兒(形容→名)
F:形態變化例詞:
量詞: 村村,家家,戶戶,天天,年年
動詞:說說,談談,算算,商量商量,寫寫,合計合計,試論試論
形容詞: 好好,快快,遠遠兒,高高兒
G、不具名詞“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妹妹”等是疊音構詞法,不是形態變化,因重疊后不產生任何語法意義。
(二)
1、◆語法范疇:詞法內 語法意義 的歸類與概括。把具有 同一類語法意義 的現象歸納和概括在一起,就是某一類語法范疇:
a) 用狹義形態即 詞形變化 表示的語法范疇,屬綜合性語法范疇。
b) 用外部形態 所表達的語法范疇,屬于分析性語法范疇。
2、語言中常見的語法有“性” “數”“格”“時”“體”“態”“人稱”等。漢語里沒有 “性”“格”“時”“人稱”的語法范疇。◆
“數”漢語只有 表人名詞和人稱代詞 加“們”表示復數,是用狹義形態來表示。
“體”便是動作行為進行的狀況。用外部形態 “著,了,過” 表示。
“態”有主動態和被動態之分 ,指動作和主體的關系。一般用 介詞“被” 等表示。
“式”又稱語氣,也是動詞所具有的一種范疇,表對動作行為或狀態的看法。漢語的語氣是補助詞(語氣詞)和語調來表示。
復習題:俄語名詞詞尾有性,數,格的變化,動詞詞尾有時,體,人稱,數的變化,這些都屬于狹義 形態。
復習題:下面的情形屬于形態的有( ABC)
A:動詞重疊。
B:表復數的“們”
C:附在動詞后表體意義的“著,了,過”
D:用來表示性別差異的公母,雌雄,男女。
3、語法范疇總是用 語法形式手段 表示,相同的意義如果用詞匯形式來表達,就不是語法意義,也構不成語法范疇。
例:將,昨天買。
用‘將’‘昨天’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用詞匯手段即可表示。不構成‘時’的語法范疇。
例:漢語中用‘公,母,男,女’等詞匯手段來表示性別差異,這也不是‘性’的語法范疇。 ◆
(三)◆漢語詞類和句子成分之間 不存在一對一 的關系。
1、詞類:指的是把詞分成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類別。
2、句子成分: 指的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成分。
3、◆以俄語為例進行分析如下:
俄語:名詞——主賓語。動詞——謂語。形容詞——定語。副詞——狀語。
漢語:名詞→主賓語,充當定語(哥哥的書) ,充當謂語(今天星期天)
動詞→主謂語,充當主賓語(走是對的),充當定語(購買的圖書),甚至可以充當狀語 (贊成地說)
形容詞→充當定語,還可以充當主賓語(高好,矮不好) ,謂語(衣服漂亮),狀語(愉快的笑)。◆
(四)漢語中名詞沒有‘格’的變化,動詞沒有人稱,數的變化,動詞充當謂語時不必隨著主語而變化。這就使 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與詞組的構造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漢語 詞序 在構成語法關系時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
客人來了→主謂關系(客人,主語)
來客人了→述賓關系(客人,謂語)
萬分高興→狀中關系(萬分,狀語)
高興萬分→述補關系(萬分,補語)
漂亮衣服→定中關系(漂亮,定語)
衣服漂亮→主謂關系(漂亮,謂語)
(六) 虛詞 也是漢語句法構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
購買圖書(述賓關系)→購買的圖書(定中關系)
王明逝世(主謂關系)→王明的逝世(定中關系)
王明科長(同位關系)→王明的科長(定中關系)
小王吃飯(主-述-賓)→小王吃的飯(定中關系)
上街買菜(連動關系)→上街的買菜(主謂關系)
(七)漢語也有其他的一些特點,比如說漢語有 豐富的量詞 。動詞連用的格式很多。漢語的主謂詞組可以做謂語,構成 主謂謂語句 。例:他個子很高。這個人心眼兒好
漢語構成句義的因素
(一)句子: 由一個語言片段 構成 前后有較大的停頓 有一定的句調。◆
(二)、構成句義的因素
1、成分詞(實詞)的異同。 2、詞語的次序。 3、組合層次。 4、語法的結構關系。5、語義結構關系。 6、句調。◆
(三)詳細討論 ◆
1、成分詞的異同:構成句子的成分詞不同,句義自然不同。但也有成分詞不同但句義基本相同的情況。
例:他吃了飯/他吃過飯 我騎單車去上學 /我騎自行車去上學。
2、詞語排列次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會不一樣。
例:狗咬人/人咬狗
3、即使成分詞和詞語排序相同,詞語內部組合層次不同,句義也會不一樣。
例:他死了父親才去。 照顧小娟的阿姨
S1:他死了,父親才去。 S1:照顧小娟的 阿姨。
S2:他死了父親,才去。 S2:照顧 小娟的阿姨。
4、即使前三個因素都相同,如果詞語組合的語法結構關系不同,句義也會不同。
例:S1:出租(定)汽車(中) S2:出租(述)汽車(賓)
出租修飾汽車,可以用 出租支配汽車,可以用
“什么樣的汽車”來提問。 “出租什么”來提問。
5、前面四個因素完全相同,但是語義結構意義不同,句義自然也不同。
例:S1:雞不吃了。
從語義上看,主語‘雞’既可能是施事(雞不吃東西了) ,也可能是受事(不吃雞了) 。
6、句子的語調不同,即使上述五個方面完全一樣,句義也會不同。
例:小魚兒回來了。(陳述,敘述一個事情)
小魚兒回來了?(疑問,問一個事情)
小魚兒回來了!(感嘆,對一件事情驚訝) ◆
(四)
信息義:言外之意(有一定的語境) 。如:你好!
句義:客觀意義
1、句子是挺大的語法單位,語言的句子是抽象的。
2、句子在末進入交際場合之前,只有意義沒有信息,只有進入語境交際場合之后,作為言語句子時才傳遞信息。
3、由于語言的句子進入交際時變為言語的句子,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句子本意。二:語境。
因此言語的句子要比語言的句子明確,具體,豐富得多。
復習題:
‘小李搬去了’的歧義是由 語法結構關系 導致的。
關于詞的分類問題
(一)語法上講詞的分類,是指把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這樣的一些類別。
(二)◆詞類:是指詞在 語法 上的分類,不是指邏輯上的分類。
(三)詞在語法上的分類,是 詞與詞在組合 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類別。
(四)◆把詞歸并為某些類別,根據的是詞的 語法特征 。具體包括: 詞的形態標志,詞的句法功能,詞的組合能力 。
1、漢語由于缺乏形態,因此形態標志作用最為有限。
2、漢語里,詞類和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一對一的關系,因此依據句法功能的標準往往得出或然的結果。不過這個標準還是很有作用。比如副詞和區別詞根據句法功能就可以確定。副詞是只作狀語的詞,區別詞是只作定語的詞。實詞是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詞,虛詞則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
3、◆詞與詞的 組合能力 是劃分詞類的 主要標準 。它的適應性挺大,因此也是劃分詞類最有效的標準。◆
4、意義是詞類形成的基礎,我們的詞類直覺就來自于我們對意義的感知。但是由于意義之間的差異具有模糊性,難以把握,所以不能根據意義來給詞分類 ◆
(五)詞類系統主要分為 實詞和虛詞 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分為 體詞,謂詞,加詞 三個分類。
體詞再分 名詞,數詞,量詞 。謂詞再分 動詞,形容詞 。加詞再分 副詞,區別詞 。代詞 是一個封閉的類,也屬于實詞。虛詞則包括 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嘆詞和擬聲詞 屬于特殊詞類。
(六)有少數的詞具有 兼類 現象,即同時具有兩種語法特征。可以看成是個別與共性的統一。
(七)判別詞的詞性方法: 直判法,排他法,類比法 。
(八)劃分詞類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分類與歸類: 在總體分類時,必須同時綜合運用詞與詞的組合能力,形態標志和句法功能等幾個標準。
2、對分類標準的要求: 對內要有開放性(普遍性) :即同類的詞統統都可以按此標準收進來。對外要有封閉性(排他性) ,即不同類的詞按此標準一個都不適合放進來。
3、大類與小類
4、一般與個別
5、兼類問題(聲音意義都有聯系)
6、同音同形詞問題
7、詞類的活用問題
(九)具體討論
12
1、名詞:是體詞里挺大的類,體詞就是經常做主賓語的詞。前邊被 數量詞修飾。
名詞的語法特征:
數量 +名詞→定中關系。(+ 表示能組合)
不(沒)- 名詞→狀中關系。(— 表示不能組合)
把+名詞+動詞+了→狀中關系。
名詞有方位詞,常附在其他語言片段的后面,構成方位短語。
2、數詞和量詞
數詞:零,一,二,十,百,千,萬,兩,半。 數詞和量詞一般是在一起使用,量詞:個,只,條,次,回,遍,天,日,年。 構成數量結構:一個,二次
3、動詞和形容詞: 都是謂詞,語法特征正好與名詞相反。
A、動,形的語法特征:
數量 -動,形→定中關系。
不(沒)+ 動,形詞→狀中關系。
把-動、形詞+動詞+了→狀中關系。
B、動詞的例子:殺,寫,愛,怕,住,來,死,姓,想念,當作,等于,交際。
C、形容詞的例:方,圓,漂亮,美麗,生動,好,偉大,雪白,噴香,冰涼。
D、在謂詞內部,如何區分動詞和形容詞:
A: 動詞都可以帶賓語
b:很-動詞→狀中關系
c:很+心理動詞+名詞→述賓關系。
d:形容詞不能帶賓語。
e:很+形容詞→狀中關系。
f:很-形容詞+名詞→述賓關系。
4、區別詞:只能作 定語 ,不能受 數量 結構的修飾,也不受‘不,很’修飾,否定時用 ‘非’而不用‘不’。
A:語法特征:
數量—區別詞→定中關系。
很,不—區別詞→狀中關系。
名詞—區別詞→主謂關系。
名詞+是+區別詞+的→主謂關系。
B:區別詞例:金,銀,男,女,正,副,公,母,夾,單,雄,雌,遠程,立體,彩色,平裝,有軌,內在,外在,后起,老牌,中式,重型,中等,初級,首要,萬能,專職,親生,西式,大陸性,海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