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浙江自考00889經濟學(二)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果想要詳細的押題資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共同交流探討

《經濟學(二)》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一、知識點匯總

  1、經濟學:經濟學的兩個定義的挺大共同之處是強調資源的稀缺性問題。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是將稀缺資源在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及消費中進行最有效的分配。

  2、機會成本: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挺大收益。

  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的特征表明以一種產品的生產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是遞增的。

  3、(1)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是價格問題,因此也被稱為價格理論。

  (2)宏觀經濟學:研究總體經濟行為與總量經濟關系,對經濟運行的整體(社會的總產量、總收入、價格總水平和就業量等進行分析)。宏觀經濟學以收入和就業分析為中心,因而也被稱為收入理論或就業理論。

  (3)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聯系:二者并不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學理論體系,而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兩個部分,二者相互補充,

  互為前提。

  4、微觀經濟學的兩個假設:

  (1)理性人的假設: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挺低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個人挺大經濟利益。

  (2)完全信息假設: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情況具有完全的知識,他們知曉市場價格和商品的需求及供給,并對商品本身的特性了如指掌。

  5、實證的觀點:是對事實進行描述,說明的是有關現象。規范的觀點:是對價值判斷的一種描述,說明的是應該是什么的命題。

  6、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生產關系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具體形式。自由的市場經濟、完全的計劃經濟以及二者某種程度的混合經濟是主要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的區別主要在于政府控制經濟的程度。自由市場經濟被稱為“看不見的手”。自由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經濟體制的兩個極端。

  7、經濟體制分為:計劃經濟體制、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和混合經濟體制。

  自由市場經濟的特點:

  (1)市場沒有政府干預;

  (2)經濟活動完全由企業或個人自行決定;

  (3)市場機制高效配置資源。

  優點:(1)資源配置高效;(2)促進技術進步。

  缺點:(1)壟斷;(2)收入分配兩極分化;(3)生態污染;

  (4)無法提供公共產品;(5)盲目生產。

  計劃經濟的特點:

  (1)經濟活動完全由政府主導;

  (2)從三個層面對經濟進行配置,

  包括:現在消費和未來投資之間、各行業各企業間分配生產要素、在消費者之間進行產出的分配。

  優點:可以克服市場失靈。

  缺點:(1)資源配置無效率;

  (2)政府機構龐大;

  (3)企業生產缺乏效率;

  (4)個人自由度降低;

  (5)出現短缺過剩的問題。

  混合經濟:是由計劃經濟和自由市場經濟兩種經濟體制混合而成。既有市場調節,又有政府干預的經濟。

  8、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弊端是:

  (1)在所有制關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單一化。

  (2)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同時又把計劃經濟等同于指令性的計劃,排斥市場、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鍋飯”和平均主義;

  (4)嚴重的后果是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直接理論依據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9、行業:是指為同一商品市場生產和提供產品的所有廠商的總體,是與市場這一概念緊密相聯系的。

  10、劃分廠商和市場類型的標準: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可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

  11、市場機制:市場本身的運行、調節的方式和規律,它是通過價格調節。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使得稀缺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場機制的特征是自由交換。

  12、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挺大的價值……。說明通過市場機制能使社會達到挺大的福利。

  13、需求: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在一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反應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與該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應關系。

  需求規律:即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就會下降;相反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

  決定需求的其他因素:

  ①消費者的偏好

  ②替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

  ③互補品的數量和價格

  ④消費者的收入

  ⑤收入的分配

  ⑥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影響商品需

  (1)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商品需求的?

  ①商品本身的價格。商品價格與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

  ②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越喜好一種商品,他們對該商品的需求就越大;反之,需求則越小。

  ③替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一種商品的替代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就越大。

  ④互補品的數量和價格。一種商品的互補品的價格越高,消費者購買互補品的數量就會越少,從而對原商品的需求就越小。

  ⑤消費者的收入。消費者收入增加,他們對大多數商品的需求就會增加。

  ⑥收入的分配。人們對一種商品的需求不盡相同,收入的分配對商品的需求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⑦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如果消費者預期未來某商品的價格會上漲,那么對該商品目前的需求就會增加。

  14、需求量與價格之間之所以會遵循需求規律的原因是:

  (1)收入效應:當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既定收入對商品購買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減少。相反商品價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購買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

  (2)替代效應: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會轉而購買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價格下降的時候,消費者就會減少購買其他替代的商品,轉而購買該商品。

  15、需求的變化和需求量的變化區分:

  除價格以外其他因素變化引起的需求曲線本身的移動是需求的變化,而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曲線上的點的移動是需求量的變化。

  供給: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該商品的數量。供給定律: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的供給量增加;商品的價格下降,供給的數量減少。

  決定供給的其他因素:

  ①生產成本,導致生產成本變化的主要原因:

  1)投入品的價格的變動,

  2)生產技術的變化,

  3)企業組織的變化,

  4)政府政策的變化;

  ②替代產品的價格

  ③連代產品的價格

  ④自然災害和其他無法預測的事件

  ⑤生產的目的

  ⑥對未來的價格的預期

  17、供給量與價格之間之所以會遵循供給規律的原因是:

  1)當生產者的供給量超過一定數量時,增加單位供給量,多生產一單位的商品生產成本就會增加。

  2)商品價格越高,生產這種商品就會越有利可圖。公司會從生產利潤較低的產品轉為生產利潤較高的產品。

  3)在特定時間內,商品價格維持在高水平,新的生產者就會進入其中開始進行生產,總的市場供給量就會增加。

  (注:在短期內,前兩個決定因素起作用,第三個因素則在長期內影響供給。)

  18、供給的變化和供給量的變化區分:

  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是供給量的變化,供給曲線的移動是供給的變化。

  19、市場均衡:市場的價格均衡就是均衡價格。均衡價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給量的價格。均衡則是指需求等于供給時的平衡點。這時候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的力量處于一致和平衡狀態。就是買賣雙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狀態。在均衡點,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數量成為均衡數量。

  20、供求定理: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將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將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和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其核心是: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移動會形成新的均衡點,從而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化。

  21、彈性:用來表示作為因變量的經濟變量的相對變化對于作為自變量的經濟變量的相對變化作出反應的程度。

  22、需求的價格彈性:表示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對變動對于該商品的價格相對變動的反映程度。Ep=0需求完全無彈性價格變化不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化;0

  價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變化;1

  23、決定需求彈性的因素:

  ①替代品的數量和替代程度(多→大);

  ②購買該商品的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

  ③調整需求量所用的時間(長→大)

  24、需求的收入彈性:用來描述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影響收入彈性的因素:

  ①該商品被“需要”的程度

  ②商品對人們欲望的滿足程度

  ③收入水平

  25、需求的交叉彈性:表示一種商品需求量對相關的其他商品

  (替代品或互補產品)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

  關系:b是a替代品,交叉彈性為正數值,

  a和b是互補品,則交叉彈性為負數值。

  26、市場失靈的表現:

  ①市場機制運行的條件不能具備;

  ②市場運行結果不能令人滿意;

  ③市場行為不符合道德和意識形態的要求。

  市場失靈的原因:

  ①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是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許多公共產品需要政府提供或政府的管理和協調。

  ②壟斷:壟斷的存在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依靠政府干預。

  ③外部影響: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都無“市場價格”,這種利益關系的協調都需要政府出面尋求解決途徑。

  ④非對稱信息。非對稱信息的存在會損害正常的交易。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制止和約束欺詐行為。

  27、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形式:

  配給、價格控制、稅收和補貼政策、法律法規、行業國有化等。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經濟職能主要體現在:增進效率、促進平等、穩定經濟三個方面。

  28、(1)挺低價格:是政府制定高于均衡價格的市場價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挺低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因而產品會出現過剩。

  (2)挺高價格:是政府制定低于均衡價格的市場價格。由于政府制定的挺低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因而產品出現短缺。

  29、廠商:既是產品的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挺大化,既銷售產品的收益與產品成本之間的差額。利潤π=總收入(總收益)TR-總成本TC

  廠商基本的生產要素主要有三類:勞動、土地、資本。

  要素收入包括:工資、租金、利息、利潤。

  ①勞動。包括各種不同性質的人。如電工、秘書、醫生、農民等所提供的勞務。

  ②土地。包括土地和所有土地上或土地下的自然資源。

  ③資本。是指生產過程中被生產出來并用以進一步生產的物品,

  即所有人造的投入,如機器、廠房、工具。(以上所說的資本不包括貨幣,而是生產中所要使用的物質資本)生產要素的配置問題包括: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

  價格機制:解決了微觀經濟學提出的“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資源配置問題。

  30、價格機制是經濟學的核心。價格機制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彈性)

  31、經濟學中短期和長期的含義:短期是指在這個時期內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是不可改變的。長期是指任這個時期內

  任何生產要素的投入都是可以改變的。

  經濟學中短期和長期的區分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

  關鍵在于廠商的投入要素是否可以

  改變。經濟學中的短期跟長期劃分主要是考慮企業規模是否可以調整。

  31、生產函數:一個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技術關系,

  是表示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他們所能生產的挺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32、短期的生產函數包括:

  ①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

  1.總產量TP:表示一定的投入說明生產的全部產量;

  2.平均產量AP:表示平均每一個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投入所產生的產量。

  3.邊際產量MP: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可變投入所增產的產量,叫邊際產量。

  ②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短期生產受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制約,

  簡稱為收益遞減規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其它投入不變時在生產中不斷的增加某一種可變的要素的投入量,當這種投入的總量小于某一特定數值時,每增加一個單位該投入所導致的總產量的增加量也就是邊際量不斷增加,但當可變投入的總量超過特定數值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可變投入所帶來總產量的增加量是逐漸減少的。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如果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不斷的增加另一種生產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增加的以單位可變要素所帶來的產出增加量越來越小。

  ③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

  根據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確定勞動這一可變要素投入的合理區域。

  33、長期生產函數:

  ①等產量曲線:在一條等量曲線上,盡管要素投入組合不同,

  但產量卻是一樣的,等產量線上某一點的切線斜率絕 對值表示邊際技術替代率

  特征:1)等產量曲線有無數條,每條代表一個產量,離原點越遠代表產量越大(投入大—產量高)

  2)任意兩條等產量曲線不相交(一個投入組合只有一個量)

  3)向右下方傾斜(一種投入增加,另一種可以少些);

  4)凸向原點(一種投入對另一種投入的替代能力越來越少,即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

  ②要素的邊際代替律:表示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生產要素可以代替另外的一種生產要素量。

  勞動L對資本K的邊際替代率定義為:

  MRS=-△K/△L

  ③規模收益:廠商擴大生產規模通常需要增加勞動和資本的投入,在其中最簡單的情況是勞動和資本同比例增加,就是通過“復制”現有工廠來實現規模擴大,這種所有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和產出的關系,被成為規模效益。

  規模效益有三種:規模收益遞增、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遞減這三種形式。

  規模收益遞增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產出的增加將大于這一比例。

  規模收益不變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時,產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

  規模收益遞減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時,產出的增加將小于這一比例。

  ④最優組合。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產生挺大產量的要素組合。

  34、成本是指廠商在生產過程中,用于生產要素的支出。

  包括兩部分:①廠商購買生產要素成本。稱為顯性成本,因為涉及到廠商的直接的貨幣支出

  ②廠商使用自己資源包含的成本。稱為隱性成本。

  35、短期成本:

  ①總成本TC:是生產一定數量產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

  ②不變成本FC:是廠商花費在不變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③可變成本VC:是廠商化費在可變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④平均成本AC:是廠商在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花費的成本;

  ⑤平均可變成本AVC:是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花費的可變成本;

  ⑥平均不變成本AFC:是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花費的不變成本;

  ⑦邊際成本MC:是增加最后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

  36、長期邊際成本:長期中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長期平均成本:是長期中平均每個單位產量的總成本,通常在長期中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會有一個相同穩定和保持不變的階段,之后,隨著產量的繼續增加,平均成本最終會上升

  37、規模經濟:是指廠商的生產的隨著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產量增加,每個單位產出的成本逐漸下降的特征。

  38、長期邊際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之間的關系:

  在生產處于規模經濟狀態時,長期邊際成本曲線們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下方;當生產處于規模不經濟狀態時,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位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上方;當生產既沒有規模經濟也沒有規模不經濟時:長期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水平直線,并且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重合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一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交于后者的挺低點。

  39、總收益TR:是廠商在一定時期內銷售總產量所得到的全部銷售收入。

  平均收益AR:是廠商平均銷售一個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效益。

  AR=P×Q

  AR=TR/Q邊際收益MR:廠商增加一個單位產品銷售所增加的總收益。MR=ΔTR/ΔQ。

  40、價格不變的條件下:TR=MR=P*=AR,圖形為:平衡于橫軸,縱坐標等于P*

  41、廠商利潤挺大化原則:

  MR=MC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廠商才獲得挺大的利潤。MR>MC每增加一個產品收益>成本,廠商增加產量。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收益下降,使得收益趨向成本,MR趨向MC;MR

  41、廠商:由消費者和生產(同一產品)的其他廠商構成。

  42、經濟學中把市場分為四種類型的結構:

  (1)完全競爭市場:這種市場不收任何阻礙和干預,價格是在競爭中由整個行業的供求關系自發決定。無論是買主還是賣主,都只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價格的制定者。

  (2)完全壟斷市場:這種市場完全為一種賣家所獨占,壟斷者可根據自己的經營目標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定價。

  (3)壟斷競爭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各企業對自己的產品有壟斷權,但由于產品類似,從而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在這種條件下,企業可以利用產品的獨特性制定和控制價格。

  (4)寡頭壟斷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同行業企業的數目不多,但每個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產品都在該行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產品的價格不是通過市場供求決定,而是通過各企業之間的妥協來決定。

  43、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

  ①廠商是價格的接受者

  ②廠商進出行業完全自由

  ③所以廠商生產完全相同的產品

  ④廠商和消費者都具有市場的完全信息

  完全競爭廠商的格線、平均收益、邊際收益、需求曲線四線合一,并且是一條水平的直線。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

  P=AR=MR=SMC,短期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長期均衡條件P=AR=MR=LMC=LAC,長期只能獲得正常利潤,并且P=MinLAC。完全競爭市場的優缺點是:

  優點:(1)在完全競爭的均衡中,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在經濟學中這被認為是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

  (2)在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中,市場價格均衡于長期成本曲線的挺低點。這不僅表明廠商是以挺低的成本生產,而且,消費者也以挺低的價格購買,消費者獲得了挺大的福利;

  (3)競爭迫使廠商提高效率;

  (4)由于在理論上所有廠商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的,因此,可以節約資源在廣告上的投入。

  缺點:(1)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即使為了獲得暫時的超額利潤愿意發展新技術,它們也可能不能負擔必要的研究和開發;

  (2)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生產的同類產品是無差異的,它對于消費者可能過于單調。

  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

  市場中存在大量的廠商;

  這個行業是可以自由進入的;

  每全個廠商生產特征相互區別的產品。

  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

  MR=MC,長期均衡:MR=LMC及P=AR=LAC

  壟斷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具有哪些缺點?

  在均衡狀態中壟斷市場的價格要比完全競爭高。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均衡價格等于邊際成本。但是,在壟斷市場中,均衡價格高于邊際成本;

  (2)在長期均衡狀態中,相對于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壟斷廠商并沒有以可能的挺低成

  本進行生產,所生產的產量也小于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應該達到的產量;

  (3)壟斷廠商獲得的超額利潤被視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壟斷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市場的比較:

  與完全競爭市場比較:壟斷競爭廠商在長期中無超額利潤,因此這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市

  場。壟斷競爭廠商不像完全競爭廠商那樣是以可能的挺低成本生產,它的價格較高,產量較小,生產能力有所剩余。但是壟斷競爭市場中的產品差異使得消費者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

  與壟斷比較:由于壟斷競爭長期的均衡價格等于平均成本,因此價格在這種意義上還是具有反映成本信號的作用。由于不存在行業進入障礙,廠商不能在長期中獲得超額利潤。

  壟斷競爭廠商進行研究和開發投資的規模和可能性要小于壟斷廠商。

  寡頭市場有優于其他市場的特點:

  ①寡頭廠商可以利用超額利潤的一部分從事研究和開發。比起壟斷廠商,寡頭廠商從事

  研究和開發的積極性更高。

  ②產品差異方面的非價格競爭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選擇。寡頭市場之間的區別很大,不確

  定的因素也很多。

  寡頭市場可分為兩種類型:串謀和競爭寡頭市場。

  串謀:公開的串謀和隱蔽的串謀或者說是默契。卡特爾是一種公開的串謀,價格領導則是一種隱蔽的串謀。

  競爭:廠商的競爭策略不僅涉及到價格,還涉及廣告、研究和開發等方面。11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