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4 信息分析方法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219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02124 信息分析方法 南京理工大學編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一)課程性質和特點《信息分析方法》課程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段)的必修課,是為培養和檢驗自學應考者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設置的一門基礎性課程。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信息資源已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重要戰略資源。但是信息的效用并不是直接能顯示出來,需要通過對信息進行收集、存儲、組織、分析、提供等程序,信息才能實現其價值。其中通過信息分析可以達到甄別信息、精化信息、重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作用。可以看出,信息分析是信息活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信息系統的重要條件,是信息檢索與咨詢的基礎,是開展用戶服務的有力保證。《信息分析方法》這門課程的任務就是通過信息分析課程的學習,增強自考學生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控制和分析能力,為以后實際工作中保證決策數據的正確性、理論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制定政策和戰略決策的科學性打下基礎。(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本課程共分為八章。在對信息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論、流程和方法體系簡單闡述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邏輯思維方法、特爾菲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分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自學應考者對信息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具體應達到以下要求:1.了解信息分析的含義、分類及相關理論;2.理解信息分析的方法體系;3.掌握信息分析方法的具體操作;4.具有編寫信息分析報告的能力;(三)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本課程現使用教材是《信息分析——基礎、方法及應用》,朱慶華 主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六次印刷。它由十四章組成,而本課程主要學習的信息分析相關基礎理論及方法是由此教材的前八章組成,因此考核目標主要針對本教材的第一章到第八章制定。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信息分析概論(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了國內外對信息分析的理解、信息分析與其他一些行業之間的聯系與交叉、信息分析的類型以及信息分析的特點與作用,并闡述了信息分析的產生背景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二)考核知識點1.信息分析的含義2.信息分析的類型3.信息分析的特點與作用4.信息分析的產生與發展考核要求1.信息分析的含義熟練掌握:信息分析的定義2.信息分析的類型熟練掌握:按照領域劃分的信息分析類型,按照內容劃分的信息分析類型和按照方法劃分的信息分析類型3.信息分析的特點與作用熟練掌握:信息分析的特點,信息分析的作用4.信息分析的產生于發展掌握:信息分析的產生背景,信息分析的發展方向第二章信息分析的流程(一)課程內容本章詳細地介紹了典型的信息分析活動的步驟,包括課題選擇、制定課題研究計劃、信息收集、信息整理鑒別與分析、報告編寫。(二)考核知識點1.課題選擇2.制定課題研究計劃3.信息收集4.信息整理、鑒別與分析5.報告編寫(三)考核要求1.課題選擇掌握:課題的來源,課題選擇的原則,課題類型,選題程序2.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掌握:課題研究計劃的內容3.信息收集(1)熟練掌握:文獻信息的含義及類型,文獻檢索的幾種方法(2)熟練掌握:非文獻信息的含義及類型,非文獻信息的收集渠道,實際調查的含義及途徑;如何進行問卷調查4.信息整理、鑒別與分析(1)熟練掌握:信息整理的兩個層次及其含義(2)領會:形式整理的內容有哪些,和內容整理的內容有哪些(3)掌握:鑒別信息的標準5.報告編寫(1)熟練掌握:研究報告的結構(2)掌握:研究報告的撰寫程序(3)領會:研究報告的類型第三章信息分析方法(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了方法的概念、信息分析方法的來源及歷史發展、信息分析方法的分類、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的體系結構。(二)考核知識點1.方法與方法論2.信息分析方法的來源3.信息分析方法體系(三)考核要求1.方法與方法論領會:方法的概念,方法論的概念2.信息分析方法的來源掌握:信息分析方法的含義,信息分析方法的來源3.信息分析方法體系(1)領會:信息分析方法的歷史發展(2)熟練掌握:信息分析方法的分類,定性研究方法的含義,定性分析的主要邏輯學方法有哪些,定量研究方法的含義,定量分析的過程,信息分析中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3)領會:信息分析方法的體系結構第四章邏輯思維方法(一)課程內容本章詳細介紹了信息分析中可以運用的邏輯思維方法的含義及應用,包括比較、分析與綜合、推理等方法。(二)考核知識點1.比較法2.分析與綜合3.推理(三)考核要求1.比較法熟練掌握:比較的含義,比較的幾種類型,使用注意事項2.分析與綜合(1)熟練掌握:分析含義與基本步驟,分析的幾種類型及各自的定義,綜合的含義與基本步驟,分析的幾種類型及各自的定義(2)領會:因果分析的幾種形式,分析與綜合的關系3.推理(1)熟練掌握:推理的含義,推理包含的因素,推理的兩種形式及其應用(2)領會:演繹與歸納的關系第五章特爾菲法(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了專家預測法中經典特爾菲法的由來、特點、工作程序以及相關結果的數據處理和表達等。(二)考核知識點1.概述2.特爾菲法的實施3.結果的數據處理和表達4.特爾菲法的應用實例5.特爾菲法的發展(三)考核要求1.概述掌握:特爾菲法的含義、特點及用途2.特爾菲法的實施(1)熟練掌握:特爾菲法的工作程序(2)領會:選擇專家的注意點(3)熟練掌握:幾種調查表的基本形式,設計調查表的原則3.結果的數據處理和表達領會:各類結果的數據處理和表達4.特爾菲法的應用實例領會:特爾菲法在預測中的應用,特爾菲法在評價中的應用5.特爾菲法的發展掌握:保持特爾菲法基本特點的派生特爾菲法的類別及含義,部分地改變特爾菲法基本特點的派生特爾菲法的類別及含義第六章文獻計量學方法(一)課程內容本章詳細介紹了文獻計量學的歷史發展、特點、發展趨勢、三大定律、文獻增長規律、文獻老化規律、引文分析、網絡計量學的研究對象、網絡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及工具等。(二)考核知識點1.文獻計量學概述2.文獻計量學方法3.網絡計量學(三)考核要求1.文獻計量學概述(1)掌握:文獻計量學的特點(2)領會:文獻計量學的歷史發展及發展趨勢2.文獻計量學方法(1)熟練掌握:文獻計量學中三大定律(洛特卡、布拉德福和齊普夫)的含義(2)熟練掌握:普賴斯指數增長模型的基本內容,邏輯曲線的基本內容(3)熟練掌握:負指數模型,巴-凱老化方程(4)熟練掌握:引文分析的測度指標概念,引文分析的類型及內容,引文的主要指標分析,引文分析的應用3.網絡計量學熟練掌握:網絡計量學研究的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工具及應用第七章回歸分析法(一)課程內容本章詳細介紹了回歸分析方法的概念、類型、步驟、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以及非線性回歸法等。(二)考核知識點1.概述2.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法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4.非線性回歸分析法(三)考核要求1.概述掌握:回歸分析法的定義、分類,回歸分析法的工作步驟2.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法熟練掌握:一元線性回歸方法各項工作步驟及有關公式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熟練掌握: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其假設,回歸模型未知參數的估計,回歸系數的相關性檢驗4.非線性回歸分析法掌握:可線性化的非線性回歸第八章時間序列分析(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方法,包括多項式曲線法、指數曲線法、生長曲線法、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并對回歸分析預測法和平滑分析預測法進行比較。(二)考核知識點1.概述2.多項式曲線法3.指數曲線法4.生長曲線法5.移動平均法6.指數平滑法7.回歸分析預測法與平滑分析預測法的比較(三)考核要求1.概述掌握:時間序列數據的含義,時間序列數據的編制原則,傾向變動分析預測方法體系2.多項式曲線法(1)熟練掌握:一次曲線、二次曲線和三次曲線的基本公式(2)領會:一次曲線、二次曲線和三次曲線的計算,模型的建立與預測3.指數曲線法(1)熟練掌握:一次指數曲線法、二次指數曲線法和修正指數曲線法的基本公式(2)領會:一次指數曲線法、二次指數曲線法和修正指數曲線法的計算,模型的建立與預測4.生長曲線法(1)熟練掌握:Logistic曲線、Gompertz曲線的數學模型(2)領會:Logistic曲線、Gompertz曲線的計算,兩種生長曲線的比較5.移動平均法(1)熟練掌握:一次移動平均的計算公式,二次移動平均的預測模型(2)領會:一次移動平均、二次移動平均的計算6.指數平滑法(1)熟練掌握:一次指數平滑、二次指數平滑和三次指數平滑的基本公式(2)領會:一次指數平滑、二次指數平滑和三次指數平滑的計算,模型的建立與預測7.回歸分析預測法與平滑分析預測法的比較領會:回歸分析法與平滑分析法的比較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為了使本大綱的規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和落實,茲對有關問題說明如下,并進而提出實施要求。(一)考核目標的說明為使考核內容具體化和考試要求標準化,本大綱在列出考試內容的基礎,對各章規定了考核目標,使自學應考者能夠進一步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統學習教材,使社會助學者更全面地有針對性地分層次進行輔導,使考試命題能夠更加明確命題范圍,更準確地安排試題的知識能力層次的難易度。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領會”、“掌握”、“熟練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的要求,它們的含義是:1.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林歸和理解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2.掌握:要求應考者掌握有關的知識點,正確理解和記憶相關內容的原理、方法步驟等。3.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知識點。(二)關于自學教材信息分析考試全省統一命題指定使用的教材是:《信息分析——基礎、方法及應用》,朱慶華 主編,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八次印刷。(三)自學方法指導本課程作為一門的專業課程,綜合性強、內容多、難度大,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悉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系,使以后的學習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4.學完教材的每一章節內容后,應認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和思考題,這一過程可有效地幫助自學者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增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社會助學的要求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一面與考試大綱脫節。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引導為主。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作出判斷和解決問題。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五)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要求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20%,“掌握”40%,“熟練掌握”為40%。3.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4.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計算題、簡答題及問答題(包括論述題)等類型(見附錄題型示例)。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附錄 題型舉例一、概念題1.SWOT法即分成優勢(S)和弱點(W)、機會(O)和威脅(T),并進一步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各種戰略信息加以對應配對,進行綜合評估和預測,最后得出SO、WO、ST、WT等幾種可供選擇的戰略。2.預測性研究報告這里所說的預測是指狹義的預測,即“鑒往知來”。預測性研究報告是根據有關課題的大量已知信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如建立數學模型)和現代技術工具,對課題的發展前景及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可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和預測所形成的一種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3.相關分析就是利用事物的這些相關關系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預測方法。4.簡單綜合是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信息(情況、數據、素材等)進行匯集、歸納和整理。5.交叉影響法就是根據若干個事件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分析當某一事件發生時,其他事件因受到影響而發生何種形式變化的一種方法。二、填空題1.信息分析與預測活動的側重點主要體現在兩廣個方面:一是對已知(信息內容)的深入分析,二是在此基礎上,對未知或(未來信息)的科學預測。2.社會調查收集非文獻信息的主要途徑有下列四種:(現場調查)、訪問調查、樣品調查和(問卷調查)。3.比較通常有(時間上)的比較和(空間上)的比較兩種類型。4.常規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組成,習慣稱為三段論。5.文獻調查的主要途徑有下列三種:(系統檢索法)、(追溯檢索法)和瀏覽檢索法。三、簡答題1.信息分析的任務是什么?就是要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在對大量的(通常是零散、雜亂無章的)信息進行搜集、加工整理與價值評價的基礎上,透過由各種關系交織而成的錯綜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其內容本質,從而獲取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2.信息源是什么含義?一是指信息及其發生源,包括各類信息及其產生和持有機構,如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市場營銷部門、政府機構、高校、圖書館、信息中心、電視臺等;二是指信息及其賴以傳播的各種物質載體或傳輸通道,如圖書、期刊、產品樣本、展銷會、演唱會等。3.文獻信息可靠性評價應從哪幾方面理解?可歸結為“十看”:(1)看作者;(2)看出版機構;(3)看文獻類型;(4)看來源;(5)看被引用率;(6)看引文;(7)看程度;(8)看密級;(9)看內容;(10)看實踐。四、單項選擇題1.通過已知信息來揭示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 。 A.信息整理 B.信息優化 C.信息分析 D.信息預測2.“鑒往知來”是屬于 。 A.信息優化 B.信息預測(狹義)C.信息優化 D.信息整理 3. 是信息價值評價的三個方面之一。 A.真實性 B.典型性 C.完整性 D.可靠性五、論述題1.試用文字描述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文獻計量學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是關于專業文獻在登載該文獻的期刊中數量分布規律的總結。如果將一定時間內(通常一年)的按某學科載文量多少遞減順序排列的期刊劃分為三個區,使每個區所包含的相關論文數量相等,即恰好等于全部期刊發表的該學科論文總數的1/3,則可發現,第一區涉及的論文來自數量不多但效率最高的n1種期刊(稱核心區);第二區包括數量較大、效率中等的n2種期刊(稱相關區);第三區包括數量最大而效率很低的n3種期刊(稱外圍區)。那么,三個區中的期刊種數成下列關系:n1:n2:n3=1:a:a2,式中:a——布拉德福常數或稱比例系數。以上就是布拉德福分散定律的文字(區域)描述。就布拉德福所分析的數據來說,常數a的值約為5。2.試述研究報告產品的類型及含義。研究報告產品的類型有五種:(1)綜述性研究報告;(2)述評性研究報告;(3)預測性研究報告;(4)評估性研究報告;(5)背景性研究報告。(1)綜述性研究報告;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對某一課題的大量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濃縮加工后所形成的一種產品。(2)述評性研究報告;是在綜述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對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某一課題的大量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濃縮加工的基礎上,對課題的內容、質量、水平、應用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有關評論、觀點或建議的一種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3)預測性研究報告;是根據有關課題的大量已知信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如建立數學模型)和現代技術工具,對課題的發展前景及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可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和預測所形成的一種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4)評估性研究報告;是在掌握有關課題的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評估技術,對課題的水平、方案、能力、效益等進行分析研究和評估所形成的一種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5)背景性研究報告;是針對某項具體的專門任務而展開的相關背景信息的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種信息分析與預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