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28091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江蘇教育學院編

  一、要求

  掌握基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知識,鄭重研讀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二、考試內容

  本課程包括文學史知識和作品選讀兩個部分,作品選讀和文學史知識的比例為七比三。在考試內容的安排上也大體如此。

  先秦部分

  一、詩經

  1、《詩經》的名稱;《詩經》的分類;《詩經》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以及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的主要內容;漢代有四家傳授《詩經》,今傳世為《毛詩》。  2、《氓》:棄婦詩;敘事詩。詩中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棄的經過;適當運用了比興手法;以女子第一人稱寫,感情強烈、悲憤。  3、《君子于役》:寫婦人懷念久役于外的丈夫,感情真摯質樸,深厚感人。運用重章復沓,深化抒情;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抓住特定時間的典型景物進行抒情,情景交融。

  二、楚辭

  1、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其他作家宋玉等。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九歌》、《九章》等。強烈的愛國激情,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創造了“楚辭體”(“騷體”)。關于風、騷。  2、《離騷》:文學史上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內容上的要點:“美政”理想;愛國感情;批判精神;峻潔人格。《離騷》藝術上的成就:“靈均”即詩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高度的浪漫主義特色;比興手法與象征手法的結合,以情寄物、托物諷慨;形式、語言的創新,“騷體”的杰作。  3、《湘夫人》:《九歌》中的一篇。寫湘君對湘夫人的殷切思慕和不能相遇的怨悵。濃厚的浪漫色彩、奇特的想像;渲染環境氣氛;刻畫心理活動;情景交融,境界神奇美妙。

  三、歷史散文

  1、《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著重通過“記言”反映歷史。司馬遷、班固認為讀書作者是左丘明。  《召公諫厲五弭謗》: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精辟見解。全文以“記言”為主;“記言”中展示了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有敘事簡明的特點;以比喻說理,自然貼切,開象生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左傳》以魯國年號記年,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的歷史狀況。《左傳》的藝術成就:長于敘事,敘事手法多樣,尤其長于敘現實性戰爭;關于寫人,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重耳、子產、鄭莊公等等;也頗善于記言,富有文采,行人辭令,更為動人。  《鄭伯克段于鄢》:本文記敘春秋初年鄭國公族內部為爭奪王位而進行斗爭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內部腐朽、貪婪、虛偽奸詐、互相兼并和殘殺的丑惡本質。本文寫作的主要特點是刻劃人物非常成功:一是在復雜的斗爭中,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來刻劃其性格特征,如鄭莊公的老謀深算,共叔段的貪婪狂妄等;在人物的相互映襯中來突出其性格特征;敘定一些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  《燭之武退秦師》:本文寫燭之武說秦退兵,瓦解晉、秦同盟,改變了鄭國的危險處境,表現了燭之武的愛國行為和能言善辯。本文的藝術性主要有兩點:燭之武的說辭婉曲生動,層次清晰,剖析得失利弊,層層推進,淋漓盡致;對話推進了事件的發展。  3、《戰國策》:該書經西漢劉向整理后立名,書中主要記載占國時代在各諸侯國進行游說的謀臣軍士們的言記行動。  《馮諼客孟嘗君》:記敘謀士馮諼為孟嘗君營謀“三窟”,排憂解難的故事,表現了馮諼深謀遠慮,機智果斷的性格特征。寫作特點主要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刻劃人物;采用人物形象互相映襯的表現手法;關于通過對話和動作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

  四、諸子散文

  1、《論語》:記錄孔子及其門人言語行事的語錄體散文,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孔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情節簡單,結構完整,又有波瀾;個性化的對話和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人物性格鮮明。  《季氏將伐顓臾》:本文表現了孔子反對兼并、反對武力征討和及對貪欲,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思想。在寫作上,有三個特點: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駁論文,孔子抓住冉有的三個說法,逐一駁斥,步步緊逼,層層推進,展示了自己的觀點;在辯駁中采用歷史材料、現實事例和名人名言為論據,結合采用比喻、排比、反詰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論辯力和說服力;語言犀利,含義雋永。  2、《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代表,《孟子》一書儒愛的重要著作。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矣):本文圍繞“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展開論述,表現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主要寫作特點是:圍繞中心展開論述,環環相扣,層次清晰,結構嚴謹;采用排比句和連鎖推理的方式;善用比喻說理。  3、《莊子》:莊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  《逍遙游》(北冥有魚……圣人無名):本文表現了莊子的絕對自由,無所待的思想。以眾多的比喻和寓言說理,具體生動;奇特豐富的想像和夸張;意筆隨,斷續無端,縱橫跌宕,變化萬化的寫作方法。  4、《荀子》:荀子是戰國后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三十二篇,多為說理透辟,邏輯嚴密的長篇議論文。  5、《韓非子》:韓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著作,多為長篇的政論文,以“法”為中心,結合“術”與“勢”的政治觀。

  秦漢部分

  一、散文

  1、李斯《諫逐客書》:本文分析了客卿對秦國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說明了“逐客”的錯誤。在寫作上,反復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利害并舉,是非分明;大量采用排比句、對偶句,句式上具有對稱美,音調上具有節奏美,詞采富麗,又用長短句,構成錯落有致,鏗鏘有力的氣勢。  2、西漢政論文,代表作家賈誼、晁錯。  賈誼《過秦論》(上):分析了泰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及其所以滅亡的原因。本文的結構獨特,大量鋪陳敘寫,篇末點題;渲染、襯托、對照方法和運用;大量運用排比,邏輯性強,氣勢奔放;史、論結合,并能將史事和人物通過具體、生動的語言刻畫出來,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3、司馬遷《史記》:作者是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互見法”、“實錄”精神。  《李將軍列傳》:敘寫了李廣的悲劇人生,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同情和傾慕,批判漢代統治的嫉妒賢能以及不合理的軍功制度,也寄寓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寫作特點:選材得當,主次分明;按歷史事實的順序寫,線索清楚,結構嚴謹多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刻劃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選擇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刻畫人物形象。  4、班固《漢書》:作者東漢著名的辭賦家、史學家。《漢書》記載了西漢一代的歷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史漢”、“班馬”并稱。  《蘇武傳》:高度贊揚蘇武不屈節、不辱命的優秀品質和愛國精神。本文著力塑造了蘇武的形象:剛烈難犯、義不受辱和堅強個性;不受威脅利誘,忠貞不二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文在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敘事詳細得當,善于剪裁;對比映襯(與張勝、衛律、李陵等人),鮮明強烈;對話與細節的描寫。

  二、辭賦

  1、漢初騷體賦:代表作家賈誼,代表作《吊屈原賦》、《鵬鳥賦》。  2、漢代散體賦:枚乘《七發》,標志著散體大賦的定型、成熟。漢代散體大賦的代表作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漢賦四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上林賦〉、〈子虛賦〉、《甘泉賦》、《羽獵賦》、《兩部賦》、《二京賦》。  3、漢代的抒情小賦:主于言志抒情,或表現個人生活,或批判社會弊端,都是憤慨時事的產物。代表作是張衡《歸田賦》、趙壹《刺世疾邪賦》。

  三、詩歌

  1、樂府民歌:樂府原是朝廷掌管音樂的官署的名稱。后來,人們將在樂府里合過樂的歌詩稱為“樂府”或“樂府詩”。漢武帝時,樂府開始采集民歌,后人將這些民歌稱為“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現存漢樂府以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保存比較完整,該書按音樂將樂府分為十二類。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精神的第二個源頭。漢樂府的藝術特征是它的敘事性。  《陌上桑》:本詩贊美羅敷的高尚品德。塑造羅敷的形象,有以下幾個藝術特點:采用側面烘托和鋪張手法相結合的方法;采用對話,以羅敷自身的言行來下面表現她的品德;全詩以外貌美和心靈美相結合的方法來塑造羅敷,使其形象很完美。  《孔雀東南飛》: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最早見于梁徐陵編《玉臺新詠》。敘述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成功的塑造了劉、焦等的人物形象;詳細得當,復雜多變,結構完事的敘事藝術;巧妙運用對話、鋪排、開頭的起興、結尾的象征手法等民間敘事藝術。  2、《古詩十九首》:東漢后期無名氏作品,非一人一時之作,數量也不止于此,梁蕭統從中選了風格相近的十九首編入《文選》,題作《古詩十九首》,后業,《古詩十九首》成為詩歌的專名。它代表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標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這是文人受漢代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的影響而創作的作品。但漢樂府民歌主要屬敘事詩,而《古詩十九首》則屬文人抒情詩。融情于景,即事抒情的特點是:語言淺近,富有表現力;熔鑄典故的文人的詩特點;常用比興、疊詞、復沓等民歌手法。  《迢迢牽牛星》:敘寫牛、女愛情故事。略點故事情節,強化抒情性;以豐富的想像描寫織女的生活,刻畫她的形象和心理活動;通篇運用比興手法;疊詞的運用。

  魏晉南北朝部分

  一、詩歌

  1、建安詩歌:“三曹”、“七子”,女詩人蔡琰。繼承漢樂府民歌,但重抒情,反映現實,言志抒懷,也表現個人生活遭遇和感情。“建安風骨”。  2、曹操:存詩二十多首,用漢樂府古題寫時事,對后世文人擬樂府的影響深遠。擅長四言詩。詩風古直清峻,沉雄悲涼。  《短歌行》(對酒當歌);表現了作者對時光有限而功業未成的憂慮,表達了求賢若渴,完成統一大業的迫切心情。本詩四句一章,反復詠嘆,回環往復,抒寫情懷,深厚婉曲;多比喻來表情達意;引用《詩經》的成句和運用典故,抒發情志,貼切形象。  3、曹植:存詩八十余首,六十多首為五言詩,對文人五言詩的發展影響很大。“建軍安之杰”(鐘嶸語)。繼承漢樂府民歌和東漢文五言詩,富有創造性。其詩歌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抒情性,講究詞藻華美、句式對偶,注意煉字,文人化傾向很濃厚。  《白馬篇》:通過贊揚的俠兒的武藝高強,視死衛國的英勇行為,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志向。學習漢樂府,采用鋪敘描寫的方法;塑造了游俠兒的形象,借端發慨,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抱負的表露。  4、王粲:“七子之冠冕”(劉勰語)。代表作《七哀詩》。  《七哀詩》(西京亂無象):反映漢末社會的大動亂以及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高度概括地描繪社會動亂的廣闊圖景;“母棄子典型事件的描寫,深化主題的表現;敘事為主,有強烈的抒情性,學習漢樂府而有創造性。  5、阮籍“正始詩人”,“竹林七賢”這一。《詠懷詩》八十二首。  6、“太康詩人”,其中左思具有獨特的成就,“左思風力”(鐘嶸語),代表作《詠史八首》,詠史實為詠懷,開創了史詩的一個典型范式。  《詠史八首》(郁郁澗底松):抨擊門閥制度,同情出身寒微而有才能的人的不幸遭遇。通篇皆用對比,生動、鮮明,將批判和同情都表達得很強烈;比肖手法的運用;借史事發慨,抒發作者的懷抱,批判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7、陶淵明: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量寫作田園詩的作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語)。“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質,歸隱的生活情趣,對后世文人的影響極大。詩風平淡自然,醇厚有味。  《飲酒》(結廬在人境):抒寫歸隱后對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區的熱愛,以及所產生的怡然陶醉的心情。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體,景中含情,情中見是;語言平淡質樸,但含蓄蘊藉,富于理趣。  8、南朝宋詩人: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合稱“元嘉三大家”。謝靈運為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刻畫山水富麗精工,細致具體,在形似上下功夫,也表現了詩人賞玩山水的情趣。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本詩寫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游賞的樂趣,以及從中體會到的理解。結構綿密,承轉自然,詳細得當,虛實有效,寫一天的游蹤,開頭四句概寫游賞的感受,然后重點寫傍晚的湖景,結束四句寫所體會到的理論;融情、景、理于一爐;講究駢偶,刻意煉句,精工凝煉。  鮑照的詩歌,樂府詩較多,繼承漢樂府精神,有不少反映現實之作,更突出之處是用樂府敘寫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的感情,慷慨悲憤,強烈奔放。七言詩創作上有很大貢獻,標志著七言詩的成熟,對唐代七言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代表作《擬行路難》十八首。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對案不能食):表現詩人懷才不遇和被除數壓抑的憤激心情。此詩慷慨任氣,磊落跌宕,風格上雄渾凌厲;一韻到底,但用仄韻,句式長短錯落,很好地為表現復雜多變的情感服務,時而俊逸,時而舒緩。  9、齊梁詩歌:永明體(新體詩),宮體詩。謝眺是新體詩的代表作家,謝靈運以后又一重要的山水詩人,合稱“大小謝”。其山水詩刻畫傳神,色彩鮮明,具有清新明麗、韻味天然的美。欣賞景物與抒發情思渾然地交融在一起,對唐代山水詩影響很大。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描寫京邑美好山水,表現留戀京都的強烈感情。詩風清麗,情韻自然;前半寫景,后半抒情,情景結合;講究對仗,又注意平仄調協,“新體詩”的代表作,“漸有唐風”的顯例。  10、南朝樂府民歌:“吳聲”和“西曲”兩個主要部分。內容多為情歌。體制多為五言四句的小詩,有“小樂府”之稱。表現手法上常用諧間雙關、復沓重迭等,藝術上清新優美,明轉自然。  《西洲曲》:寫女子對無方情人刻骨的思念之情。為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  11、北朝樂府民歌:產生于北方的廣大地區,北方多民族的作品。內容豐富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豪放。以抒情詩為多,但也有一些敘事詩。詩體多樣,五言、七言、雜言體均有。  《木蘭詩》: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富貴的品德。結構完事的敘事詩,詳細取舍,剪裁得當;塑造了木蘭的英雄形象,她勤勞、勇敢、機智、堅強,克服困難,有自我犧牲精神,不慕榮利,品德高尚;運用多種民歌表現方法和修辭手法:對偶、重迭、復沓、對話、設問、排比、比喻等;雜文體,五、七言錯綜成篇。

  二、辭賦

  1、此時期,抒情小賦的成就極大,代替了以鋪陳夸飾為特征的大賦。在體式上,受詩文創作中講究對偶、詞藻華美、聲韻諧協、用典使事的影響,辭賦駢偶化,變為駢賦。在內容上則更加多樣化,舉凡國家興亡、憂時傷懷、懷才不遇、田園山水、風花雪月、草木禽鳥、隱逸閑居、離悉別恨等,都有充分的表現。  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寫作者辭官司歸隱的喜悅和隱居田園的樂趣。直抒胸臆,感情真摯,語言樸素,不假涂飾,言節諧美,自然生動;文中由將歸之際展開想像,大段寫歸隱后的種種生活和情狀態,筆觸空靈,感情強烈,在謀篇布局上非常獨特。

  三、散文

  1、三國階段,由散趨駢,但曹操的文章質樸,以散體為主。兩晉階段,駢文逐漸占據上風。南北朝階段,南朝駢文盛行;北朝則以散文為主,有三部名著。  2、李密《陳情表》:陳述作者愿乞終養、辭不赴命的情由。以情真意切打動人;行文樸實流暢,出自肺腑,有常有的抒情性。  3、孔稚圭《北山移文》:批判假隱士貪圖官祿的虛偽情態。全文富有夸張諷刺、幽默詼諧的特色;對比鮮明(真假隱士的對比、假隱士前后態度的對比、假隱士為官忙碌與北山空寂的對比);擬人化的手法;駢文的典范作品,語言形象精美。  4、酈道元《三峽》:描寫三峽一帶一年四季的景象。篇章短小卻寫四時景物,布局合理(先總定山,然后寫夏,再寫冬春,最后寫秋);寫四時山水景物,極有季節特色,描寫刻畫很生動,層次過渡自然,借關系詞使文章層次分明,轉接自然。

  隋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1、唐詩的繁榮,唐詩的分期,題材廣泛,詩體完備,流派紛呈、風格多樣。《全唐詩》、《全唐詩外編》,作品五萬余首,作家二千三百多人。  2、唐初宮廷詩人,上官儀“文章四友”、“沈宋”。  3、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其詩歌具有較為豐富的內容;試圖革新齊梁余風的努力;在詩體上的貢獻。  《送杜少府這任蜀川》:“贈別不作悲酸語”,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精神。比較成熟的五律。  4、陳子昂:在詩歌理論上,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堅決反對劉梁詩風,對唐詩的健康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在詩歌創作上,以揭露和批判時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為中習;詩風剛勁質樸,多用五言古體。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等。  《登幽州臺歌》:抒發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以極遼闊蒼茫、久遠綿邈的時空感受,襯托出生不逢時的慨嘆、悲苦無奈的心情;突兀的詩人形象;直抒胸臆;長短參差、聲情激越的形式。  5、張若虛:初唐著名詩人,《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橫絕”的名篇。此詩描繪春江月夜優美清雅的景物,觸發起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現游子思婦綿長的思念之情。全詩四句一轉,平仄韻交協,靈活運用復沓手法,蟬聯而下,婉轉多姿,典型的“初唐全”;扣住題面,多視角、多方面的寫景,多層次的抒情,融寫景、議論、抒情于一爐,韻味雋永。  6、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作家,與王維合稱“王孟”。他的山水田園詩寫景純凈清雅,境界寧靜蕭散,詩風平淡醇厚,頗盡陶淵明、謝眺的影響。  《過故人莊》:贊美真淳的朋友之誼,閑適的農家生活,表露了詩人豁達高雅的胸襟。敘事、寫景都極簡潔純凈;“過”字貫串全篇,寫景、敘事、抒情渾然一體;平淡而醇厚的詩風。  7、王維:盛唐山水田園詩歌創作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各種詩體兼工,尤擅長五言律、絕。山水田園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譽。  《山居秋暝》:描繪山居秋日傍晚的景象,表現詩人樂于隱居山中的意愿。寫景動、靜態結合,繪聲繪色,聲色俱備;主要用白描的手法,筆致簡約,境界清新雅潔。  8、高適: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合稱“高岑”。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以外,感懷詩、同情民生疾苦之作,也頗有名。詩歌語言剛健質樸,感情充沛,格調慷慨悲涼。  《燕歌行》:因“感征戌之事”而作,全面、深刻地概括當時的邊塞問題。借樂府古題寫時事、議時政;善用對比,將士苦樂對比,敵我雙方對比,古今對比等;全篇基本對偶,平仄韻交協,四句一轉,“初唐體”的格調;詩風悲壯蒼涼,頗有氣勢。  9、岑參: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作家。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切的了解,詩中常寫邊塞奇異壯美的景象,,抒發豪放雄壯的情懷;受寫少數民族的風情,展現邊塞地區的生活情景。想像奇特,景色奇麗,境界雄闊,感情奔放,充滿浪漫色彩。擅長七言歌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寫塞外奇麗的雪景,表達深濃的別情。抓住“雪”字,多角度地寫景,進而以此為背景,抒發別情; 寫景清麗,夸張奇特,構思新穎。  10、王昌齡:盛唐邊塞詩派重要作家。邊塞詩多寫將士們立功報國之志和邊關思鄉之情。閨怨、宮怨題材和送別詩歌,也有佳作。擅寫七絕,與李白齊名。  《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描寫邊塞上遼闊蒼涼的景象和守邊將士的艱苦生活,從而表現了他們保衛國家的決心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前二句寫景,為后二名的抒情作鋪墊、渲染、烘托;后二句直接抒情,表現將士們的雄心壯志和無所畏懼的精神。  11、李白: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與杜甫齊名,合稱“李杜”。一生可分為四個生活時期。詩歌的主要內容:揭露朝政黑暗,強烈抨擊權貴;蔑視禮法,傲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不屈已,不干人;謳歌理想,抒發抱負不能施展的憤懣情懷;同情人民尤其是對婦女的同情;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繼承浪漫主義傳統,作品的想像豐富,夸張奇特,色彩瑰麗,氣勢奔放,風格豪放;繼承漢樂府傳統,以及南朝詩人和南朝民歌;塑造了鮮明的詩人自我形象;語言清新自然,絕去雕飾;擅長七古、七絕。  《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此詩題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借高樓餞別,抒發作者理想不能實現的強烈憤懣情懷。隨著思想感情的急劇變化,波瀾起伏,詩在結構上也隨之跳躍發展,騰挪跌宕,顯示出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特點;自述明快與豪邁奔放相結合的語言風格。  《夢游天姥吟留別》:借夢游抒發對黑暗實現的不滿和對理想自由的追求。結構上,抓住“夢游”,寫了夢前、夢中、夢后三部分,夢前為夢中的襯墊,夢后三部分,夢前、夢中、夢后三部分,夢前為夢中的襯墊,夢后就夢中而抒慨,表達主旨;純為虛構的神仙境界,大膽想像,夸張奇特,瑰麗雄奇,杰出的浪漫主義特色;自由靈活、參差多變的形式。  12、杜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比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狀況,被譽為“詩史”。困守長安十年對他的生活、思想、創作的巨大影響。“憶昔潼關詩興多”,反映“安史之亂”中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創作。擅長各種詩體,七律尤有成就。表現手法豐富多樣,詩風以“沉郁頓挫”為主。  《春望》:傷時憂國,恨別思家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三吏”、“三別”之一。此詩通過“吏夜捉人”的事件,表現了“安史之亂”中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事長言簡的敘事特點;寓褒貶愛憎于敘事之中;語言樸素自然,富有表現力;藏問于答的巧妙的對話寫法。  《蜀相》:通過諸葛亮的懷念與贊美,抒發作者對他的景仰之情以及他未能完成大業的痛惜之情,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缺乏濟世之才的慨嘆。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于一體,深沉悲壯,真切感人;全詩用字精當,對仗工穩,音律和諧,詩風沉郁,表現了杜甫七律的藝術特色。  13、元結的詩歌理論和他的樂府詩,偏嗜古體詩,風格質樸;《篋中集》詩人;“五方長城”劉長卿;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大歷十才子的詩歌創作和藝術特色;李益的邊塞詩,中唐七絕高手。  14、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并稱“韓柳”。“韓孟詩派”的代表作家,筆力雄健,詩風奇崛,“以文為詩”的影響深遠。  《山石》:一篇記游詩。“以文為詩”的顯例,按照時間先后和行程的順序敘寫游蹤,汲取了山水游記文的寫法;詩風剛健遒勁,為人稱道。  15、柳宗元: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散文與韓愈齊名,詩歌與韋應物合稱“韋柳”。以山水田園詩著稱。但由于其不幸的遭遇,其詩歌充滿“騷怨”精神和悲愴情懷。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貶謫柳州,登樓抒概的政治抒情詩。通過描寫所見景物,抒發感情;寫景中有象征比興的意味,憂憤深廣。  16、劉禹錫:中唐著名詩人。他與柳宗元、白居易情誼甚篤,有“劉柳”、“劉白”之稱。白居易曾譽之為“詩豪”。政治抒懷詩、詠史懷古詩、民歌體作品,是其詩歌的主要題材內容。  17、白居易: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繼承《詩經》、漢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諷諭詩的代表作《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長篇敘事詩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與無稹齊名,合稱“元白”,詩風通俗淺切。  《杜陵叟》: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官府殘酷剝削農民的罪行,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本篇為敘事詩,層次清晰,先簡要敘寫一年中的天災,后集中筆墨揭露官府剝削農民的人禍;語言通俗易懂,運用民歌體的雜言句式,感情強烈直切,很有震憾力。  《錢塘湖春行》:以細致的筆觸和飽滿的熱情,描寫錢塘湖的早春景色。以“行”字為構思的線索,抓住早春的季節特征和景物特征,多方面、多角度、點面轉換,寫出充滿生機、清閑秀麗的春景景圖;語言淺明,但講究煉字,“用常得奇”的典型詩例。  18、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的樂府詩。  19、李賀:中唐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瑰奇冷艷,被稱為“長吉體”,對后世頗有影響。  20、杜牧:晚唐著名詩人,與李商隱齊名,稱為“小李杜”。擅長七律、七絕。又是著名的散文家,《阿房宮賦》開宋代“文賦”的先聲。  《泊秦淮》:此詩抒寫了作者夜泊秦淮,隔江聽曲的感慨。詩中諷刺了當時的統治者醉生夢互的豪奢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詩的前二句敘、寫結合,描繪了一幅水月朦朧的凄迷景色,渲染出令人悵惘的環境氣氛;后二句寫作者的感慨,表現了對統治荒淫誤國的極大憤慨和深切憂慮;詩的構思精巧,語言凝煉,表情達意含蓄深婉。  21、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既與杜牧,又與溫庭筠并稱“溫李”。詩歌以傷時憂亂,批判統治者昏庸誤國,以及抒發失意懷情為主。善于運用比興象征手法,詞語清麗,工于用典,深情綿邈,但感傷情調較濃。擅長七律、七絕。  《無題》(相見時難別變難):抒寫男女雙方刻骨銘心的相思這情,表達對愛情的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采用比興象征、雙關諧間的手法,運用神話傳說來表現相思深切和執著的追求;回環往復,愈轉愈深的抒情方式。  22、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聶夷中、韓亻屋等人的詩歌。

  二、散文

  1、韓愈: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倡學習先秦、兩漢散句單行的“古文”,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在文學語言上強調獨創,提倡“陳言務去”、“文從字順”。所以,古文運動實是通過革新文體便于傳播思想的文體解放運動。韓愈的散文以論說文、論政文、雜文、論學之文、抒情文為主。  《答李翊書》:本文主要論述為人與為文、立行與立言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以仁義、道德為本的基本觀點。本文是一篇書信體議論文,結構上首尾呼應,對李翊的來信略作酬答,中間部分展開議論,中心突出,層次分明;大量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道理,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張中丞傳后敘》:通過對《張巡傳》的補敘和闡發,熱情歌頌了張巡、許遠等人英勇抗擊叛國的英雄事跡,駁斥了強加給他們的誣蔑不實之辭,表現了作者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立場和愛憎分明的感情。本文在寫法上敘事與議論并重,前半部分側重議論,議論中有敘事,后半部分側重敘事,補敘有關史實,敘事有議論,敘議結合,渾然一體;采用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光彩照人;行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理直氣壯,慷慨激昂。  2、柳宗元:柳宗元的散文以論說文、傳記言語、寓言、山水游記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寓言和山水游記。前者的代表作是《三戒》,后者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記》等。  《小石潭記》:本文著重刻畫小石潭,描寫其清幽美妙的環境以及潭中生趣盎然的游魚。本文在摹景狀物上細致入微,用各種比喻寫石,用映襯手法寫水,以形神兼備的方法寫魚;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寫景中融滲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寫景層次清晰,以游蹤為線索,先由遠而近,寫出小石潭,然后又由近而遠,從小石潭向遠處伸展,脈落極為分明。  《種樹郭橐駝傳》:以種樹以喻“官理”,主張簡政以利民。一篇傳記散文,但以“寓言為本”,融合了史傳、寓言、政論等因素,敘論結合,寓說理于形象;在問答中刻畫人物形象,讓人物理身說法;運用對比和類比手法來突出主旨。

  三、詞

  1、詞,當時稱“曲子詞”,是配合燕(宴)樂歌唱的歌辭,唐代新興的文學體裁。中唐以后,作者漸多。晚唐溫庭筠是詞史上第一位大量填詞的作家。五代時期,西蜀是詞比較盛行的地區,文學史稱為“西蜀詞人”。趙承祚將其詞編為《花間集》,又稱為“花章派”、“花間詞人”。南唐是詞雙一個盛行的地區,文學史稱為“南唐詞人”。詞的基本特點(詞牌、片等)。  2、溫庭筠:被尊為“花間鼻祖”,其作品“類不出乎綺怨”,對婉約詞的影響極大。  《夢江南》(梳洗罷):極寫女子盼望丈夫歸來的深切感情,也表現了她失望之后的孤獨和哀怨。詞風疏淡清麗,與溫詞大多以富麗精工不同,但思致深厚,委婉蘊藉。  3、李煜:亡國前后詞在內容和風格上有很大的變化。后期詞主要抒寫亡國的哀怨、憤恨,等于是抒情詩,提高了詞的品格,拓展了詞的表現功能,“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在詞史上影響巨大。直抒胸臆測,善于白描,長于比喻,詞語簡煉,很有表現力,是藝術上的特色。  《虞美人》:抒發了作者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用貼切生動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運用了對比手法,表現了往日作為國君的尊貴和今天作為囚徒悲慘的境遇害。

  宋代部分

  一、詞

  1、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上片為下片的渲染烘托;景象蒼涼雄闊,情感悲壯。較早的邊塞詞,開豪放詞的先聲。  2、晏殊、晏幾道、歐陽修、張先的詞。  3、柳永:宋代第一個專力填詞的作家。身世家愁之感,羈旅行役之苦,都市的繁榮,山川的壯美,相思恨別等是其詞的主要內容。大量創作調慢詞,發展了詞的體制;豐富了詞的表現內容,擴大了詞的表現層面;講究章法結構,善用賦法,展衍鋪敘,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長于白描,寫景、抒情緊密結合;語言淺近通俗,好用口語、俗語。歷來被認為是宋代通俗詞派的代表作家。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抒寫羈旅行役之苦和離別相思之恨的名作。寫景抒情,情景相生;運用鋪敘手法,寫景層次分明,抒情委婉曲折;運用本色而有表現力的白描狀物言情。  4、蘇軾:繼柳永之后擴展詞境,擴大了詞的表現內容,“以詩為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將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帶入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豪放詞派,與南寧辛棄疾并稱“蘇辛”。  《念奴嬌》(赤壁懷古):懷念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慨嘆自己虛度年華、壯志難酬。描寫雄奇險峻的江山,烘托歷史上英雄人物,并由眾多人物襯托周瑜,表達對他的推重景仰;在正面刻畫周瑜形象時,采用寓莊于諧、舉重若輕的方法,形象飽滿,神采飛揚,極有表現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本詞表現了作者身世不偶的苦悶和懷念親友之情,并表現了他善于解脫,樂觀曠達的個性。構思新奇,想像奇妙,多以懸想成章,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詞中化用前人詩句,靈活運用神話傳說,自然貼切,不著痕跡;詞風情逸曠達。  5、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詞以愛情、紀游和貶謫情懷為主,善于以凄迷之景寫凄涼之情,頗有藝術感染力,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  《鵲橋仙》(纖云弄巧):運用牛、女的愛情故事,贊美堅貞不渝,始終如一的純真愛情。變牛、女愛情的悲劇為愛情的頌歌;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深化感情的表達;語言精煉,警句歷來傳誦,也是此詞享譽詞史的原因。  6、周邦彥:詩多寫男女戀情的、和相思別恨,寫景、詠物、羈旅情懷也是重要內容。周邦彥精通音律,詞作多自創詞調,格委、律精嚴,詞藻富麗,對南宋姜夔、吳文英等腰三角形人影響很大。以“賦”為詞,善于鋪敘,章法結構復雜多變。婉約派大家。  《六丑》(薔薇謝后作):詠物詞名作,抒寫作者惜春愛華的深情,表達了客中漂泊,落寞孤寂的身世之感。運用鋪敘手法,層層深入,淋漓盡致地抒發惜春愛華之情;運用擬人手法和細節描寫,刻畫吟詠薔薇;詠物含有比興意味,表達自身遭際感慨,含蓄深婉,耐人尋味。  7、李清照:詞的創作以“靖康事變”為界,前后變化極大。善于白描,很有概括力和表現力。語言明白為話,善用口語、俗語。音律和諧,抒情委婉,被譽為“易安體”。  《聲聲慢》(尋尋覓覓):后期作品,通過寫作者的無盡愁緒,表現了她的身世遭遇和凄涼境況,都有社會意義。關于鋪敘,工于白描,層層展開,最后作結,以“愁”字結束全篇。迭詞、入聲韻、齒音和舌音詞的大量運用,加強了抒發凄楚幽怨的悉情的效果。  8、張元千《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  9、辛棄疾:宋代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以他為代表,當時的詞壇上形成了愛國主義詞派,即“辛派詞人”。這一詞派的詞風豪邁,慷慨悲壯。辛棄疾詞以抗金愛國為主題的深刻內容。以豪放慷慨、悲壯蒼涼為主導的詞風。  《摸魚兒》(更能消):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沉隱憂,并慨嘆自己處境孤危和失意情懷。善于運用比興手法,通篇具有比興意味,“春”的種種意象,帝妃關系,得寵者的不同遭遇,都有比興象征意味;善于運用回環轉折、層層深入的手法,使抒情寄慨曲折深至,宛轉含蓄;慷慨激昂的情思與婉約含蓄的手法相結合,開成摧剛為柔,沉郁深曲的風格;用典靈活、貼切。  《水龍吟》(登建軍康賞心亭)表現了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歲蹉跎的慨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表達的感情曲折深厚,悲憤痛苦;用典靈活,自然貼切。  10、姜夔:姜詞以愛情、紀游、詠物等為主要內容。精通音律,能自度曲。音調諧婉,造語清雅,詞風清空,南宋“騷雅派”詞人的開創者,對清初浙派詞人影響極大。  《揚州慢》(淮左名都):此詞通過對揚州今昔盛衰的描寫,抒發了作者的“黍離之悲”。今昔盛衰的對比手法,突出了作者慨嘆國家衰亡的情感;善于化用前人詩句;語言凝煉精美,領字多,且都是仄聲字,激越有力,表達了作者悲愴難平的心緒。  11、吳文英:他的詞以愛情、詠物、應酬之作為主,也有一些感時傷世之作。論調主張協律、典雅、含蓄、柔婉,受周邦彥的影響較大。與姜夔齊名,并稱“姜、吳”。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春日懷人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富有感染力;善于觀察,捕捉細節,運用想象手法,以側筆和推想寫懷人之情,婉曲深至;自然樸實,絕去雕琢的純情之作。

  二、詩歌

  1、“唐音”主情,含蓄婉轉;“宋調”主理,質實直露。宋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宋初三體”、“詩文革新運動”、“元祐體”、“江西詩派”、“四靈派”、“江湖詩派”、“四靈派”、“江湖詩派”、“北宋四大詩人”、“中興四大詩人”。  2、王禹羶:宋初“白體”詩人的代表作家,實為突破“白體”詩人的閑適情調,轉而學習白居易的新樂府,并追蹤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取得高出時人的成就,并對歐陽修等詩文邯鄲作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3、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的運動的領袖。詩歌題材豐富,現實性強,不少作品反映人民生活,議論時事;表現詩人宦海浮沉的遭遇和情懷;反映日常生活、民情風俗以及吟詠珍奇怪異的事物,擴大了詩歌的社會生活功能。學庸人李白,尤其是韓愈,得其自然順暢一面;濃厚的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傾向;建立了宋詩的基本風貌。《戲答元珍》。  4、“蘇梅”: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盛贊二人詩歌,但他們的詩風差別很大。  5、王安石:詩歌創作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題材內容和藝術特色上,都有明顯的不同。《明妃曲》。  6、蘇軾:其詩歌內容極為豐富多樣,擴大詩歌的表現功能,向社會化、生活化、日常化方面的拓展,最引人注目。針砭時弊、關心民生;抒寫個人的生活情感;描繪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表現各地的風俗民表、奇異事物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廣泛地談文論藝等,是蘇軾詩歌的主要題村。豪邁宏闊、奔放姿肆的風尚;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生動貼切、豐富多樣的用典;善于比喻,是其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  《惠崇春江晚景》:題畫詩。善于聯想,豐富畫面,體物人微,能寫出畫外意。  《飲湖上初晴后雨》:描寫西湖景色,贊美西湖風光。比喻新奇,貼切自然,余味無窮;亦寫亦贊,善于形容刻畫,寫出西湖美景。  7、范成大:杰出的愛國詩人,優秀的田園詩。  8、楊萬里:以“活法”作詩,向自然界開拓題材,幽默詼諧的情趣,自然活潑、平易淺近的語言,文學史上稱之為“誠齋體”。  9、陸游:宋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表現強烈的愛國思想和精神;描寫農村生活和反映民生;廣泛而豐富的寫景詩,是陸詩的主要內容。植根于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基本特征;富有豪情壯彩,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表現方法;語言明快豪邁,精煉自然;無體不備,無體不工,尤擅七古、七律,是陸詩的藝術成就。  《關山月》:揭露和批判統治集團奉行妥協投降政策所帶來的嚴重社會惡果,表達了詩人統一國家的堅定信念以及這一信念不能實現的悲憤情懷。以“和戎詔下”為社會時代背景,以“月”為貫串全篇的線索,展現了當時南京社會的縮影;采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運用典型概括和形象鮮明相結合的表現方法,深刻地反映社會問題。  《書憤》:抒發歲月蹉跎,愛國理想無法施展的悲憤,批判當時的統治集團對敵人奉行講和政策。學習杜甫七律,沉郁頓挫的詩風;語言凝煉,是景象鮮明,意境豪邁宏闊。  10、文天祥等愛國詩人。《過零丁洋》、《正氣歌》。

  三、散文

  1、宋代繼唐代以后,古文盛行。繼承韓愈“文從字順”的文風而發展,建立起了平易流暢的散文風格。歐、王、三蘇,曾都列名“唐宋八大家”。  2、范仲淹《岳陽樓記》:堅定的政治理想和博大的胸懷。借記主論;駢語寫景;散語議論說理;借景抒懷,景中寓情。  3、歐陽修《醉翁亭記》:記敘醉翁亭的秀美景色,抒寫寄情山水的樂趣,表達與民同樂的思想。  4、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批駁保守勢力的無端責難,表示堅定不移的變法決心。扣住要害,逐一批駁,義正辭嚴,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言簡意賅,說理透辟;剛中有柔,剛柔相濟,文所頓挫。  5、蘇軾《前赤壁賦》:本文通過描寫夜游赤壁的景色以及觸發起的感受,借用主客問答的反映了作者當時遭貶失意的精神苦悶及自我解脫過程,最終表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繼承和發展了賦體主客問形式,借以渲泄作者心中的苦悶,表達豁達樂觀的精神,其實是作者心靈獨白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文賦的代表作,駢散結合,流暢婉轉,用韻自由,疏密相間,極見藝術功力;全文緊緊扣住江、月、風來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說理,極為生動形象,又富有理趣。

  元代部分

  一、戲曲

  1、元雜劇的基本體制(體裁特點):一本四折,往往另有“楔子”。一本四折由一個主角一唱到底,“旦本”、“末本”。形式多樣的賓白(以唱為主,故以白為賓),如獨白、旁白等。旦、末、凈、丑四大類角色,每類角色又有眾多的不同角色。“正旦”,女主角;“正末”,男主角。舞臺效果或表演動作稱之為“科”。  2、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本折的三個場面:竇娥赴刑場途中驚天動地的呼號和抗議;在刑場上與婆婆訣別;臨刑三愿。突出的藝術成就:竇娥形象的塑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劇情的跌宕起伏;本色的語言。  3、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即“長亭送別”):熱情歌頌了女主人公重愛情、輕功名的叛逆精神,揭露了封建禮教對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的摧殘和迫害。刻畫了解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崔鶯鶯),如采用唱詞直接表現,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的描寫刻畫等方法;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現方法,暮秋黃昏凄清悲涼的景象,渲染、烘托了人物內心的離愁別緒,寓情于景,渾成自由;排比、疊詞、比喻、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對表情達意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大量地運用典故,優美典雅的語言,使本劇成為元劇中文采派的代表作。

  二、散曲

  1、套曲、散套。由兩支以上屬于同一宮調的曲子聯綴而成的組同。小令:葉兒,即單只曲子。詩詞的語言典雅,曲的語言通俗。詩詞韻分平仄,不能錯押,可以轉韻。曲則沒有入聲,平、 去三聲通押,一韻到底,用韻較密。  2、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通過描寫了一幅典型的秋天黃昏時分的景象,抒發了游子漂泊它鄉的思歸情懷。“秋思之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極有感染力,關鍵在于景物的蒼涼、蕭瑟、凄清、黯淡的色彩,與游子的情緒極為吻合;語言凝煉自然,明白如話,內涵豐富,意境深遠;開頭三句形成鼎足對,且全用實詞(名詞),以九種景物構成畫面,不用動詞,更沒有虛詞,但境界鮮明,形象生動。  3、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對歷史階段和現實作了深刻的考察,對封建社會的興亡作為精辟的概括,特別是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即景生情,觸景傷情,懷古傷今;寫景、詠史、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凝煉準確,生動有力,風格雄渾豪邁又沉郁蒼涼。  4、睢景臣《高祖還鄉》:通過一位被抓差迎駕的鄉農的口吻,無情地揭露了漢高祖在發跡之前的無恥嘴臉,剝掉了他今日“榮歸”威儀堂皇的畫皮。這個套數被鐘嗣成譽為“制作新奇”的名篇。以鄉農的視角、口吻來寫,具有真實性;采用漫畫化的諷刺手法,來描寫皇帝及其隨從的丑態,刻畫形容皇帝儀仗中的事物,夸張渲染,痛快淋漓,取得了辛辣的嘲諷的效果;大量運用方言俗語,既符合出自鄉農之口的需要,又收到詼諧戲謔、幽默風趣的藝術效果。

  明清部分

  一、戲曲

  1、明清時期,承元雜劇而來的雜劇,雖然還有不少作家作品,但此時期的戲曲則以傳奇最有成就。  元末南戲得到發展,出現了《琵琶記》等名作。在此基礎上逐漸開成新的戲曲形式——傳奇。它是以南曲演唱為主的長篇戲曲。元末明初流行的“四大傳奇”:《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雜狗記》,后被稱為“荊、劉、拜、殺”。  明代“三大傳奇”:梁辰魚《浣紗記》、王世貞《鳴鳳記》,李開先《寶劍記》。湯顯祖為代表隊的“臨川旅”,強調戲曲的意趣神色,主張詞采華麗,敢于突破戲曲音律上的束縛。以沈璟、王驥德為代表的“吳江旅”,講究音律,主張“語言本色”。  2、湯顯祖《牡丹亭》(驚夢):“臨川四夢”之一(除本劇外,還有《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的名作。通過杜麗娘、柳夢梅的愛情悲劇,批判封建禮教,贊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和自由幸福。寫景、抒情緊密結合,細膩地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心境互相映襯,渾然一體;運用比喻、雙關諧音、擬人、對比、反襯等手法,寫人、寫物以及抒情,極有韻味。典辭優美,語言典雅,絢麗華美。湯顯祖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  3、孔尚任《桃花扇》(卻奩):以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現了明末社會的歷史畫面,表現了作者的亡國之痛,即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南洪北孔”。在對比中突出主要人物李香君的性格,表現了她的剛烈和正義感;劇情的發展,獨特新穎,先寫侯、李新婚燕爾,友人祝賀的歡樂情形,然后交代妝奩的來歷,引起李香君的“卻奩”,劇情逆耳轉,出人意料。

  二、小說

  1、明清時期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金瓶梅》(蘭陵笑笑生)、《儒林外史》(吳敬梓)、《紅樓夢》(曹雪芹)。  明清短篇小說代表作: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凌氵蒙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蒲松齡《聊齋志異》、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2、羅貫中《三顧草廬》(《三國演義》節選):主要有“三顧”和“隆中對”兩部分。前者表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為求定國安邦之計,三次親自去拜訪諸葛亮,謙遜恭敬;后者則通過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精辟分析和正確預見,表現了他對國家政治社會形勢的深刻了辭,卓越的政治見解和超人的智慧。多次反復運用烘托陪襯手法來刻畫人物,突出諸葛亮;結構精巧,情節曲折,懸念迭起;使“三顧”的故事極為生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別開生面的場面描寫,環境氣氛寧靜幽邃,情趣盎然,在以寫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主的小說中,頗具特色。  3、《野豬林》(《水滸傳》節選):敘寫林沖銜冤刺配滄州,魯智深仗義救人,一路護送林沖的故事。刻畫魯智深的性格,塑造了他的形象:從舉目外貌上刻畫,表面上莽撞,其實很機警、精明;通過人物言行的對比(林沖、兩個差人),展現其性格特點;細節描寫逼真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通俗生動,簡練明快。  4、《范進中舉》(《儒林外史》節選):通過范進中舉后喜極后瘋,以及中舉前后人們對他的截然不同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毒害,對社會風氣的毒化。運用對比手法鮮明生動,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生動真實的細節描寫,活靈活現的寫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復雜心理;用寫實的筆法,客觀的態度來敘述一路事件,刻畫人物,展示人物內心活動。  5、《寶玉挨打》(《紅樓夢》節選):通過“寶玉挨打”這一事件,表現了封建衛道者與封建叛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采用層層鋪墊的方法,步步蓄勢,將矛盾沖突推向高潮,既有層次感和邏輯性,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圍繞“寶玉換打”這一事件,通過多人的言行,準確生動地表現了賈府里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6、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描寫被壓迫婦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門第觀點的罪惡。藝術上,善于通過故事情節的矛盾沖突,來塑造人物形象;善于通過個性化的話,細膩的心理刻畫和出色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形象。  7、《促織》(選自《聊齋志異》):圍繞“促織”敘寫了成名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整個封建社會的荒淫腐朽,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全篇圍繞“促織”為線索,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善于通過精微細致的心理活動來刻劃人物,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細節描寫生動逼真,準確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三、詩歌

  1、明代初年,三位著名詩人:高啟、劉基、宋濂。“三楊”這代表的“臺閣林”。以李東陽為代表茶陵派隊。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后七子”。以袁宏觀世界道為代表隊的“公安派”。以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  2、清代詩壇,王士禎“神韻說”、沈德潛“格調說”、翁方綱“肌理說”、袁牧“性靈說”。

  四、散文

  1、明代前后七子,提出“詩必盛唐,文必秦漢”的復古主義理論主張。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散文寫得平易通暢。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情靈,不拘格套”,表達真實情感。明末散文以張岱《陶庵夢憶》、徐宏祖《徐霞客游記》為代表。  2、清代“桐城派”、“陽湖派”散文。  3、歸有光《項脊軒志》:日常生活小事,細致的刻畫人物心理,感情真摯深婉;結構上形散神聚,所有的人、事、物統攝在懷念親人的主題之下;語言簡樸凝煉,明白如話,人物語言極為形神逼肖。  4、龔自珍《病梅館記》:寓言體散文,托物言志,借插喻政,譏評時弊,批判封建統治者對正直、有骨氣、有作為的人才的摧殘扼殺。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