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4 經濟管理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0900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02204 經濟管理 揚州大學編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 《經濟管理》是為非經濟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課程。設置本課程可以使應考者比較廣泛、系統地理解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應用所學知識處理經濟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能較好地適應各種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課程內容緒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微觀、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濟學的實質問題與研究方法;幾種常用的經濟數學模型;管理學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的關系比較。(二)課程內容第一節經濟管理概覽一、資源的稀缺性二、經濟活動的基本問題三、市場經濟四、計劃經濟五、組織與管理第二節經濟學簡史與研究方法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二、經濟學研究方法第三節管理學特點及其研究方法一、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二、管理學特征與研究方法三、管理學、經濟學與相關學科比較 (三)考核知識點經濟學、管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濟活動的基本問題;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方法;管理學、經濟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比較。 (四)考核要求(1)識記:資源、稀缺性、市場經濟(2)領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問題;經濟學研究方法;管理學特征與研究方法;管理學、經濟學與相關學科比較。第一章供求的一般理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需求與供給彈性;了解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因素;掌握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掌握需求、供給的概念以及供求定理。(二)課程內容第一節需求理論一、需求的概念二、需求表與需求曲線三、影響需求的因素與需求函數四、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第二節供給理論一、供給的概念二、供給表與供給曲線三、影響供給的因素與供給函數四、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第三節市場價格一、均衡的含義二、均衡價格的決定三、供求變動對均衡的影響第四節供求彈性一、需求彈性二、供給彈性第五節蛛網理論一、蛛網理論的基本假設二、蛛網的三種情況 (三)考核知識點 需求理論;供給理論;市場價格;供求彈性;蛛網理論。 (四)考核要求(1)識記:需求、供給、均衡價格、需求彈性、供給彈性(2)領會:影響需求的因素;影響供給的因素;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3)應用:供求變動對均衡的影響;供求彈性理論的應用。第二章消費者行為理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總效用、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了解消費者如何通過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決定購買消費品的數量;了解消費者剩余的概念及其理論價值;了解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價格效應,及其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二)課程內容第一節效用理論一、效用的概念二、基數效用與序數效用三、邊際效用第二節消費者均衡與消費者剩余一、消費者均衡二、消費者剩余第三節價格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一、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二、價格效應與商品的性質三、消費者需求曲線推導四、理論應用 (三)考核知識點效用理論,即序數效用、基數效用,邊際效用遞減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即預算線、無差異曲線的概念和特征;消費者剩余理論;商品的價格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即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和價格效應。 (四)考核要求(1)識記:效用、基數效用、序數效用、邊際效用、預算線、無差異曲線、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剩余、替代效應、收入效應。(2)領會: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無差異曲線的特點;消費者均衡的形成;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類型與商品性質。(3)應用:利用消費者均衡推導需求曲線;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實際應用。第三章生產理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生產函數、邊際產量、平均產量的定義和它們幾何圖形的特征;了解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變化的三個階段,明確理性的廠商應該選擇在哪個階段進行生產;了解生產者均衡的條件;了解當要素價格固定不變時,規模報酬的變化規律;了解成本的概念、種類;了解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構成;了解廠商取得最大利潤的條件。(二)課程內容第一節生產理論概述一、生產函數二、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三、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四、生產者均衡五、生產規模的報酬第二節成本理論一、成本的含義二、廠商的短期成本三、廠商的長期成本四、利潤最大化的產量五、理論應用 (三)考核知識點 生產函數理論;等成本線、等產量線及廠商均衡理論;生產有效性理論及最優生產區間;總成本、邊際成本、可變成本、平均成本等成本理論;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四)考核要求(1)識記:生產函數、邊際產量、等產量線、等成本線、機會成本、邊際收益(2)領會: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等產量線的特點;生產者均衡的形成;廠商的各種短期成本及其相互關系;廠商的長期成本與短期成本的關系;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3)應用: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在經濟決策中的應用。第四章市場理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劃分市場類型的基本標準及市場的基本類型;了解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廠商需求曲線的特點及短期供給曲線的確定;了解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及實現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條件;了解實現完全壟斷市場均衡的條件;了解寡頭壟斷市場的特點及主要模型。(二)課程內容第一節完全競爭的含義和特點一、完全競爭市場二、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三、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供給曲線四、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第二節完全壟斷市場一、完全壟斷市場的特點和需求曲線二、完全壟斷市場的短期均衡三、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的區別第三節壟斷競爭市場與寡頭壟斷市場一、壟斷競爭市場二、寡頭壟斷市場 (三)考核知識點 劃分市場的標準;完全競爭的概念以及達到市場均衡的條件;完全壟斷的概念以及達到市場均衡的條件;壟斷競爭的概念以及達到市場均衡的條件;寡頭壟斷的概念以及達到市場均衡的條件。 (四)考核要求(1)識記: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寡頭壟斷(2)領會: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及短期供給曲線的確定;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壟斷競爭廠商實現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的條件;完全壟斷廠商實現均衡的條件;寡頭壟斷市場的特點;寡頭壟斷市場的主要模型。(3)應用:短期中廠商存在虧損而繼續生產的經濟原因;對各種不同市場的評價。第五章要素市場與收入分配(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要素市場的概念、結構和特征;理解要素市場的均衡的條件;理解使用生產要素時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掌握工資理論、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和利潤理論。(二)課程內容第一節邊際生產力一、要素市場二、完全競爭企業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三、邊際生產力理論四、利潤最大化的兩個條件第二節市場要素均衡與收入分配一、廠商的要素需求二、要素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三、買方壟斷的要素市場四、收入分配第三節工資、利息、租金與利潤一、勞動市場與工資二、地租理論三、利息理論四、利潤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 要素市場的概念、結構和特征;要素市場的均衡的條件;使用生產要素時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不同市場結構下工資的確定;地租、利息、利潤理論。 (四)考核要求(1)識記:生產要素、邊際生產力、要素市場、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經濟租金(2)領會:生產要素市場的特征;廠商使用生產要素時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不同市場結構下工資的確定;租金、準租金與經濟租金;長期消費決策與利息理論;超額利潤的來源。(3)應用: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在分析收入分配狀況中的應用;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的原因。第六章市場缺陷與政府作用(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一般均衡與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了解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與內容;理解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掌握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運行的手段。(二)課程內容第一節一般均衡理論一、局部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三、一般均衡模型第二節福利經濟學一、古典福利經濟學二、現代福利經濟學第三節市場缺陷與政府作用概述一、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二、政府的經濟作用 (三)考核知識點 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市場缺陷與政府作用。 (四)考核要求(1)識記: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市場缺陷、壟斷、信息不充分、外部效應、公共產品(2)領會: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區別;一般均衡的經濟含義;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現代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實現條件。(3)應用: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運行的原因、手段和效果。第七章宏觀經濟政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內容;掌握財政政策的內容;掌握貨幣政策的內容。(二)課程內容第一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和政府行為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二、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及其類型三、供給管理政策第二節財政政策一、財政政策目標二、財政政策工具三、財政政策分類四、財政政策的傳導和效應五、財政政策的局限性第三節貨幣政策一、貨幣政策目標二、貨幣政策工具三、貨幣政策的傳導四、貨幣政策的局限性五、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三)考核知識點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四)考核要求(1)識記: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收入政策、政府投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再貼現、法定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2)領會: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供給管理政策;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工具。(3)應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與應用。第八章管理者與管理職能(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管理者的素質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解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扮演角色的差異性;理解道德標準的判斷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二)課程內容第一節管理者的類型與管理職能一、管理工作與管理者二、管理者類型三、管理職能第二節管理者的角色與管理技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二、管理技能第三節道德和社會責任一、道德概述二、提高員工道德素質的途徑三、社會責任概述四、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三)考核知識點管理者的類型、素質和管理者的角色;四大管理職能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四)考核要求(1)識記: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技術技能、人際技能(2)領會:管理者的基本素質;管理職能的具體內容;管理著必須具備的技能;提高員工道德素質的途徑;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3)應用:企業的社會責任。第九章計劃與控制(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計劃的性質和類型;了解計劃的編制過程;了解控制的要素和類型;理解控制方法的應用。(二)課程內容第一節計劃的構成與作用一、計劃的概念與性質二、計劃的類型及層次三、計劃的作用第二節計劃的制定與執行一、計劃編制過程二、計劃的執行與調整第三節控制的功能及類型一、控制的概念二、控制的要素三、控制的功能及類型第四節控制技術與方法一、預算控制二、生產控制三、其他控制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計劃的內涵及目的作用;計劃的編制過程以及執行與調整;控制的要素、功能和類型;控制的技術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1)識記:戰略計劃、作業計劃、控制、前饋控制、同期控制(2)領會:計劃的概念與性質;計劃的類型及層次;計劃的制定與執行;控制的要素;控制的功能及類型;控制技術與方法。第十章組織(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組織設計的有關概念和組織設計的原則;掌握職權的概念、結構以及組織結構的形態;了解職務設計的幾種基本方式以及人員配備的工作內容和程序;掌握組織文化的功能與塑造途徑;掌握組織變革的動因、目標和程序。(二)課程內容第一節組織與組織設計一、組織二、組織設計三、組織設計的原則第二節職權設計與組織結構一、職權設計二、組織結構設計三、組織結構的形態第三節人事安排與人員配備一、職務設計二、人員配備的任務和原則第四節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一、組織文化及其發展二、組織變革的一般規律三、組織變革的過程與程序四、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三)考核知識點組織設計的有關概念和組織設計原則;職權與組織結構的設計;人事安排與人員的合理配備;組織文化的塑造和組織變革的規律。 (四)考核要求(1)識記:管理幅度、管理層次、組織結構、組織文化、集權、分權(2)領會:組織設計的原則;組織結構設計的任務;組織結構的形態;人員配備的任務和原則;組織文化的內容和功能;組織文化的塑造途徑;組織變革的一般規律;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其克服。(3)應用:企業文化建設。第十一章領導與決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領導的作用、領導者技能和領導者行為理論;了解領導者處事、待人的方法藝術;掌握決策的概念、要素和決策的類型;了解決策的階段過程;掌握不同決策方法的實際應用。(二)課程內容第一節領導者特質、技能與行為一、領導的內涵二、領導者特質三、領導者技能四、領導者行為第二節領導者管理的主要方法一、處事的方法藝術二、待人的方法藝術第三節決策及其類型一、決策及其要素二、決策類型第四節決策過程與方法一、決策過程二、決策的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領導的內涵和領導者行為理論;領導的方法與藝術;領導者決策及其類型;決策方法的應用。 (四)考核要求(1)識記:領導者行為、管理決策、公共決策、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理性決策、行為決策(2)領會:領導的作用;領導者技能;領導者管理的主要方法;決策的要素與類型;決策過程。(3)應用:決策方法的應用。三、自學教材《經濟管理基礎與應用》,孫可娜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四、題型示例一、單項選擇題1.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如果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將會引起消費者對該商品的()A.需求增加B.需求減少C.需求量增加D.需求量減少2.制定計劃的第一部步是()A.研究過去B.確定目標C.分析現在D.制定預算二、填空題1.分析消費者均衡的兩條重要曲線是和。2.最重要的管理者素質是。三、名詞解釋1.資源配置2.市場失靈四、計算題1.假設某廠商的需求函數為Q=200-2P,總成本函數為TC=1 200+0.5Q2,求:(1)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和價格。(2)最大利潤。五、簡答題1.簡述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2.供給管理政策有哪些?六、論述題1.試比較完全競爭市場與壟斷競爭市場。2.試述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