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75 文化學概論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文化學概論》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本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應考者通過學習對文化的界定、文化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較系統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與其具體存在的關系、文化的起源與創造、文化的時間與空間、文化符號與象征、文化繼承與創造、文化變遷與沖突、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文化與現代化等內容。通過課程學習,為從事文化問題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1、學習對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學的形成與發展等知識,了解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3、掌握文化與語言、制度、民俗、宗教等基本存在的關系。 4、掌握與文化相關的知識。 5、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
《文化學概論》是本專業當中具有提高性質的一門基礎課程,它為應考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學知識。應考者可以了解文化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與文化相關的一些知識,陶冶性情、豐富思想,從而對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概述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目的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文化的定義以及文化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目的,從而認識到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具有自己個性和特色的社會科學,能夠把文化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任何學科區別開來。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的界定、文化學的研究目的 2、掌握:文化的幾種定義、文化學的研究對象、文化學的研究范圍 第二章 文化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學的發展簡史以及文化學的主要流派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文化學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文化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研究派別,從而更系統宏觀地把握文化學的發展歷史。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人類學的興起、文化學的主要流派 2、掌握: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和文化學的出現 第三章 文化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因為其所具體的獨特存在方式和個性,在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只有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從而對文化能夠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功能的含義 2、掌握: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 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學的研究方法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學研究的獨特方法,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學習有關文化學的知識。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比較法的分類 2、掌握:調查法的概念及主要過程、文獻法的概念及主要過程、比較法的概念 第五章 文化與具體存在的關系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與其他學科研究對象具體存在之間的關系。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與語言、文化與制度、文化與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與藝術、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文化與其他學科研究對象具體存在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民俗存在的特點、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2、掌握: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文化與制度的關系、宗教對文化的影響 第六章 文化的起源和創造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的起源、累積和創新等基本問題。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的起源、累積和創造等內容,從而認識和把握文化都是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并累積傳承下來的,了解人類為何要創造文化,又是怎樣創造文化的。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創造的驅動力、關于文化起源的種種界說 2、掌握:文化累積的概念及形態、文化創新的概念及條件、文化創新的實現途徑及內容 第七章 文化的時間與空間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的時間概念和空間范疇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是時間的產物、也是空間的產物,從而認識到正是這種文化的時間與空間概念,使我們能夠感受到文化的歷史感和文化生長所具有的依托性。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的時間觀、文化生態 2、掌握:文化層、文化圈、文化區 第八章 文化符號與象征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符號與文化象征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符號與文化象征的基本內容,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符號文化與象征文化以及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多義性。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象征 2、掌握:文化符號的概念及文化符號系統 第九章 文化繼承與教育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繼承與文化教育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繼承與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從而認識文化繼承與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及兩者在人類接受文化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教育的起源、文化習得 2、掌握:文化繼承的概念及特點、文化教育的功能、文化與教育的關系 第十章 文化變遷與沖突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傳播、文化變遷與文化沖突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傳播、文化變遷與文化沖突等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到當人類文化進入文明社會之后,文化的傳播、變遷和沖突就成了人類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傳播的模式、文化沖突的多樣性 2、掌握:文化變遷的概念和成因、文化的分化與整合 第十一章 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到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文化創造和文化存在的兩大支柱,文化的民族性決定了文化所具有的個性和特色,而文化的時代性則反映了文化對人類的需要程度。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的民族性的表現形態 2、掌握:文化的民族性的概念、文化的時代性的概念和特征 第十二章 文化的主流與支流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主流、文化支流、文化的中心與邊緣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的主流與支流等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到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在文化體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化形態或文化內容有著明顯的決定與被決定,支配與被支配性。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的雅俗觀、文化的中心與邊緣 2、掌握:文化主流的概念和特征、文化支流的概念和特征 第十三章 文化與現代化
(一)課程內容
本章簡要而全面地介紹了文化與文明、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文化產業化等基本內容。
(二)學習要求
通過學習,了解文化與文明、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文化產業化等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到文化與文明的區別、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化的區別,認識到文化發展是永無止境的。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產業化與文化發展趨勢 2、掌握:文化與文明的區別、文化傳統的概念和特征、文化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三、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一)關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中的有關說明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領會”、“掌握”、“重點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的要求,它們的含義是: 1、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理解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能夠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2、掌握:要求應考者掌握有關的知識點,正確理解和記憶相關內容的原理、方法步驟等。
(二)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文化學概論》,陳華文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三)自學方法指導
1、應考者在開始閱讀指定教材各章節之前,應先仔細翻閱大綱中有關這一章的考核知識點及對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和考核目標,以便明確重點,做到有的放矢的學習。 2、在閱讀教材時,要根據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把握章節具體內容,務必求精求細,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對基本理論必須徹底弄清,對基本方法必須牢固掌握,并做到融會貫通。 3、在自學過程當中,既要積極思考,也要做好閱讀筆記,對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切勿死記硬背;對于重要的知識點,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達到深層次的要求。 4、為了提高自學效果,應盡量完成章節后所留的作業,并通過適當的輔導練習,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練習過程中,應注意培養邏輯性,針對問題圍繞相關知識點進行層次(步驟)分明的論述或推導,明確各層次(步驟)間的邏輯關系。
(四)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識考試大綱對課程提出的總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能力層次,并深刻理解對各知識點的考核目標。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考試大綱為依據,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大綱脫節。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通”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不要有問即答,要積極啟發引導。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的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會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五)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規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內容和考核目標都是考試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 2、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的試題比例大致是:識記為20% 、理解為30%,簡單應用為30%,綜合應用為20%。 3、試題難易程度應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為2:3:3:2。 4、每份試題中,各類考核點所占比例約為:重點占65%,次重點為25%,一般占10%。 5、試題類型一般為填空題、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論述題五種題型。 6、考試采用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采用百分制評分,60分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