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31 環境微生物學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環境工程專業(獨立本科段)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它的特點是包括了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門課程。本課程系統地介紹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基本技術和方法。
本課程在內容上分為四篇,第一篇是介紹了環境微生物學基礎,包括特點、任務、分類、生長與代謝、遺傳與變異、分布及其相關關系和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第二篇是介紹了微生物治理環境,包括降解與轉化、污水的生物處理、廢渣與廢氣的生物處理、生物修復、開發應用和資源化。第三篇是介紹了微生物環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謝產物與環境污染和微生物與水體富營養化。第四篇是介紹了微生物環境監測,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學檢測方法、污染物致突變性的微生物檢測方法和微生物監測技術的新發展。
通過學習應考者可以了解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微生物學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方法,并能夠應用在具體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中,為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考者應達到以下要求:
1、了解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 2、理解微生物學在治理環境污染中基本作用; 3、掌握微生物學在治理環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術; 4、熟練掌握微生物學中常見術語的名稱和意義。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
本課程的前修課程是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和生態學。這三門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學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術。同時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篇 環境微生物學基礎
第1章 緒論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微生物的特點和環境微生物的定義與任務。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特點和環境微生物的定義與任務。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微生物的特點。 2、掌握:環境微生物的任務。 3、熟練掌握:環境微生物的定義。
第2章 環境中的微生物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環境中微生物的種類。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環境中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2、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點。 3、熟練掌握:細菌的形態和大小。第3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代謝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微生物的生長與代謝。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生長與代謝的營養類型、過程和影響因素。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微生物生長與代謝的影響因素。 2、掌握:微生物生長與代謝的營養和營養類型。 3、熟練掌握:微生物生長與代謝的過程以及相關基本知識。第4章 遺傳與變異(不作考試要求)第5章 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關系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關系。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關系。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微生物在環境中的分布。 2、掌握:微生物在環境中的相互關系。 3、熟練掌握:微生物在環境中每種相互關系的特點。第6章 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碳素生物循環和其它無機元素的生物循環與轉化。 2、掌握:微生物轉化氮素物質的一般途徑。 3.熟練掌握:氮素生物循環中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第二篇 微生物治理環境
第7章 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的概念、途徑和類型。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的概念、途徑和類型。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類型。 2、掌握: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途徑。 3、熟練掌握: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的概念。第8章 污水的生物處理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途徑和類型。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途徑和類型。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概念和其它無機污染物廢水的生物處理。 2、掌握: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 3、熟練掌握:氮磷污水的生物處理。第9章 廢渣與廢水的生物處理(不作考試要求)第10章 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不作考試要求)
第11章 環保型微生物制劑的開發應用(不作考試要求)
第12章 微生物與廢物資源化(不作考試要求)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環境第13章 環境中的致病微生物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傳播、防治和預防。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傳播、防治和預防。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預防。 2、掌握: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防治。 3、熟練掌握:環境中致病微生物的傳播。
第14章 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與環境污染(不作考試要求)第15章 微生物與水體富營養化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知識、危害、成因、影響因素、監測指標與評價。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知識、危害、成因、影響因素、監測指標與評價。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水體富營養化的監測指標與評價。 2、掌握:水體富營養化的基本知識、危害。 3、熟練掌握: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和影響因素。第四篇 微生物環境監測第16章 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意義。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作用。 2、掌握: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一般類型。 3、熟練掌握:環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中細菌、霉菌、酵母菌總數和總大腸桿菌等基本知識。第17章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學檢測方法(不作考試要求)
第18章 污染物致突變性的微生物檢測方法(不作考試要求)
第19章 微生物監測技術新發展(不作考試要求)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關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中有關提法的說明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領會”、“掌握”、“熟練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它們的含義是:
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領會和理解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掌握:要求應考者應該掌握的課程中的知識點。如簡答名詞和概念等有關內容。
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如基本知識和應用等。
(二)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環境微生物學》,王家玲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自學方法的指導
本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內容多、難度大,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知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系,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
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
4、學完教材的每一章內容后,應認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和思考題,這一過程可幫助自學應考者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自學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引導為主。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六)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20%;“掌握”40%;“熟練掌握”為40%。
3、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
4、本課程可能采用的考試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問答題等類型(見附錄)。
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題份量應以中等水平的應考者在規定時間內答完全部試題為度,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項選擇題
如:非細胞型微生物( )。 (1)細菌 (2)霉菌 (3)酵母菌 (4)病毒
二、名詞解釋
如:指示微生物
三、簡答題
如: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
四、問答題
如:水體富營養化的成因和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