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30采購環境與供應市場分析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606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05730采購環境與供應市場分析南京財經大學編(2016年)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采購環境與供應市場分析》是采購與供應管理專業的專業課,屬于管理學范疇,為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采購、供應人才,乃至其它類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服務。該課程討論在各類不同組織,如政府公共部門、私營部門、非盈利部門中,影響其供應市場和采購活動的一系列環境因素,理解其對滿足組織需求的影響,也涉及到一些采購方相應的策略,從而為提高采購決策和供應決策的科學性打下基礎。 本課程概念較多,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難度。為此,需要掌握關于市場和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理論并結合實際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不同組織的概念,其目的、功能(作用)、范圍;影響其采購活動和供應商的因素。2.理解影響采購與供應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市場類型及其相應的競爭特點,市場需求與供應的概念和原理,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概念、在不同階段對企業目標和策略等。3.掌握了解組織的外部環境組成因素的概念,了解其對采購和供應的影響。包括經濟、政治法律、環境、社會、道德、技術等因素。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 《采購環境與供應市場分析》是以管理學、經濟學等為基礎的一門獨立學科。管理學是從一般理論、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對管理活動加以研究,從中找出一般規律性的學科。學習管理學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組織的目的、行為和基本管理方法,便于理解和掌握組織采購工作,并理解組織與供應商的關系。目前選用教材的中有兩章內容覆蓋了與本課程相關的經濟學基礎知識。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私營和第三部門采購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討論各類組織的定義、不同類型組織的區分標準;市場經濟、公有部門、混合經濟的概念、混合經濟的平衡;私營部門組織的類型、目的、功能、與其采購有關的法規;非營利企業(或第三部門)的定義、監管、對其的公眾問責。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掌握各類組織的含義、目的功能、類型劃分;明確私營部門、第三部門的概念,了解市場經濟、混合經濟及其平衡;了解規范其采購的法規和/或公眾問責。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組織戰略目標的含義,經濟部門的采購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規范各類組織采購的法規和公眾問責的含義,客戶與供應商“競爭中的伙伴關系”的含義,跨國公司組織涉及的主要問題,法律規范商業行為實例 2.掌握:組織的概念,各類組織的概念、特點、資金來源、進一步劃分;市場經濟運作的基礎,私營部門、第三部門的具體類型及其概念、特點;各種私營部門的優缺點、在供應鏈方面面臨的挑戰;市場經濟、混合經濟的特點;私營部門的法規的作用和類型。3.熟練掌握:經濟的劃分標準及具體劃分、不同類型組織的目標及其原因,其中也包含某類組織在某種經濟中的作用(例如,公共部門在混合經濟中的作用等)和途徑(例如,私營部門如何實現節約),有限公司的優缺點,采購和供應的作用,包含相關目標的概念(例如品牌等);獲得資金價值(VFM)的方法,國家政府對私營部門的影響;與供應商一致化的含義和互利途徑。 第二章 公共部門采購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公共部門的定義、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采購,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的作用,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工作的途徑和保障機制,包括委托與采購、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公眾問責、預算節約(獲得資金價值)。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公共部門的定義、作用,以及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的作用;了解影響公共部門采購的法律及其影響,掌握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工作的途徑和保障機制,包括委托與采購、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公眾問責、預算節約(獲得資金價值)。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法規對公共采購的影響(實例);中央政府采購與地方政府采購2.掌握:公共部門類型、作用;公共部門采購與私營部門采購的區別;各經濟部門采購共同面臨的問題;資金價值、公司合作伙伴關系、公司合作伙伴關系的優缺點。3.熟練掌握: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的驅動因素、面臨的挑戰,公共部門采購的利益相關者構成,公共部門采購與供應工作的途徑和保障機制,包括委托、采購、公眾問責、預算節約(獲得資金價值),特別是,特別是如何處理好競爭性招標的負面后果,“競爭中的合作伙伴關系”的風險和挑戰,如何獲得資金價值。 第三章 競爭市場的類型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不同類型的競爭市場(四種基本的市場結構)及其對采購的影響。本章還介紹了比較系統的分析競爭的方法,包括決定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行業吸引力的五力模型,以及行業結構、競爭者分析。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學習,明確在營銷學和經濟學中市場的定義,明確市場結構的含義和四種基本的市場結構;了解競爭者分析的意義和主要內容、行業結構的含義和基本影響,國際貿易及其壁壘、全球化的含義、全球化的驅動因素和反對理由;掌握不同類型的競爭市場(四種基本的市場結構)及其對采購的影響,以及行業“五力”模型。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競爭者分析的意義和主要內容,以及行業結構的含義和基本影響;新興產業的含義和企業特點;國際貿易的意義,全球化的含義、驅動因素和反對理由。 2.掌握:營銷學(科特勒)和經濟學中市場的定義,市場結構的含義,四種基本的市場結構類型、判斷條件、相關策略方法;進入障礙、價格歧視的概念和含義,;對競爭者監控的主要關注點;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及其發揮作用的一些領域。 3.熟練掌握:掌握不同類型的競爭市場(四種基本的市場結構)的概念、形成條件,及其對采購的影響,供應商需做哪些策略,差異化競爭的各種方式、波特行業“五力”模型的意義、因素及具體分析,例如買方、供應方什么情況下最強大;產業全球化的驅動因素層面。 第四章 需求和供應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市場需求與市場供應的原理,及其對采購與供應的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決定因素、供應與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產品生命周期對需求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微觀經濟學的定義;明確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及其移動的含義;掌需求與供給的彈性,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決定因素(造成市場變化的因素)、供應與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產品生命周期對需求的影響。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及其移動的含義。2.掌握:市場、產品市場、供應市場、需求、供給、均衡價格,需求與供給的彈性的概念及影響因素。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和組成。3.熟練掌握:需求量和供給量的決定因素(造成市場變化的因素)及如何影響、需求與供給的彈性對采購的意義、供應與需求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均衡價格和對應的供應量);產品各個生命周期的需求特點、企業的盈利情況、銷售目標和基本途徑、產品組合管理策略。 第五章 采購的外部環境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采購環境的定義、內容和意義,采購環境的分類分析模型(PEST模型、STEEPLE模型等)、信息(掃描)的來源、評估環境因素對組織影響程度的環境分析方法。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學習,明確采購環境的含義、內容(包括各類別的概念)和意義;了解環境分析的模型、方法;掌握環境分析的框架,以及常用的分析模型和方法。(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采購部門與采購環境的關系,組織與采購環境的關系,環境分析的框架、環境掃描的含義、環境因素的影響程度的評估。 2.掌握:采購環境的含義和內容,宏觀采購環境的含義和內容,各種環境因素對采購的影響(實例),PEST和STEEPLE環境分析框架、分析采購環境的意義,社會文化因素的來源、范圍,環境掃描的情報來源。道德環境的范圍 3.熟練掌握:宏觀采購環境的含義和內容,在開放系統中環境與采購活動的雙向關系,利益相關者的含義和內容,SWOT分析的概念、內容、目的,組織如何應對環境變化。 第六章 經濟因素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采購環境中的重要宏觀經濟因素,分析其對組織采購與供應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經濟環境的組成內容;了解政府政策的類型和政府經濟增長目標;掌握各類經濟環境的概念、含義,及其對需求和采購的影響。 。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政府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環境對采購的影響,國際供應源搜尋面臨的威脅,政府的預算赤字調控策略。 2.掌握:經濟環境的組成內容,包括各類經濟政策、經濟活動、主要經濟指標的意義、經濟周期、國際經濟;通貨膨脹的原因及控制方法;需詳細掌握有關具體概念,例如預算、國際收支、貿易集團等。 3.熟練掌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概念、內容,經濟體總支出的構成、經濟周期的階段構成、各類宏觀經濟因素對采購的影響,例如利率、匯率、通貨膨脹、國際收支情況的影響;管理匯率風險的方法;通貨膨脹的原因和對組織的影響。 第七章 政治因素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政治環境及其對商業的影響,其中也涉及一些政治結構和流程的內容;同時討論了國際政治機構的經濟目的,以及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政治的概念,國內政治環境的因素、國際集團的類型;了解政治影響商業的方式;掌握各種政策類型及其作用、政策影響團體、以及國際集團的作用。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商業,地方政府、國家機構的概念和其所制定的法規,國家政府資助,主要國際集團(歐盟、世界貿易組織)的下設機構及其作用,國家政治的驅使因素和舉措。歐盟政策對商業的影響(實例) 2.掌握:政府的角色,地方政治、國家政治的驅使因素和相關舉措, 政府資助的對象,政治、壓力團體、利益集團的概念和作用,政府政策的類型和基本作用,英國主要黨派的立場。 3.熟練掌握:政治因素對商業的影響方式,政府對商業的影響機制,各主要國際集團的作用,例如歐盟(EU)、世界貿易組織(WTO)活動對采購的影響。 第八章 法律因素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本章主要介紹法律因素及其對采購與供應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法律的含義,以及各種法律類型的含義和作用;掌握對采購發生主要影響的合同法、關于競爭、公共部門采購的法律;也了解雇傭法、與平等機會、工作健康和安全有關的法律。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采購相關法律所屬的類型,法律環境的外延范圍,組織關注健康和安全的原因,雇傭法、與平等機會、工作健康和安全有關的法律(結合教材提及的具體法律)。 2.掌握:法律、廣泛的法律環境的概念;習慣法、成文法、民事法、刑法的概念、特點。3.熟練掌握:影響采購的法律——合同法關注的四個基本問題、平等機會的概念和非法歧視的類型,合同五要素;采購中被法律關注的行為,判例法、成文法對關于履行合同法的法律的影響,并結合教材列舉的具體法律條款,例如默示條款);關于競爭、公共部門采購的法律的目的和內容(結合教材提及的具體法律)。 第九章 環境因素 (一)課程內容本章介紹影響采購與供應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問題、壓力團體和綠色消費的影響、環保法律和法規的作用,歸納了自然環境因素和問題對采購的影響;也介紹了環保監管、組織建立環保政策的方法、企業綠色采購的方法。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環境問題的含義和內容,了解其它一些影響組織行為的環境和道德因素,包括壓力團體、綠色消費、環保法律法規、組織自建的環保政策,掌握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組織采購、組織建立環保政策的過程、“綠色企業采購”的貢獻。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領會:地方、國家、全球層面的自然環境問題;資源枯竭問題;壓力團體、綠色消費的影響;組織建立環保政策的好處;“綠色企業采購”的方法,實踐中的健康和安全(實例)。2.掌握: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詳細掌握環境破壞、氣候變化以及對策,含重要國際協議。3.熟練掌握:與采購相關的自然環境因素、當前的環境問題的類型,其對采購策略的影響以及一些實際措施;環保監管的方法;組織建立環保政策的好處、步驟;采購對環境友好的貢獻。 第十章 社會和道德因素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影響采購與供應的社會文化、道德和社會責任因素,企業應如何應對文化因素,以及如何通過采購幫助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目標。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文化、組織文化、商業道德的概念、社會文化因素的內容因素,明確人口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內容因素,明確總結和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所涉及的方面;了解文化三個層次的含義,了解企業建立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目標的意義;掌握社會文化因素對采購的影響層面,組織對文化因素的反應策略,采購部門如何幫助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目標。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文化因素對采購的影響(舉例),文化三個層次;企業建立道德標準和社會責任目標的原因;具體的和其它潛在的文化差異(實例)。2.掌握:文化、組織文化、社會經濟階層的概念和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的范圍和具體因素;人口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內容因素;總結和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所涉及的方面。3.熟練掌握:社會文化因素對采購的影響層面;人口趨勢及其對采購的影響;霍夫施泰德(Hofstede)提出的國家文化差異維度及其實例、特朗皮斯納斯提出的文化的三個層次、商業道德的概念、層面和實例,社會經濟階層如何影響采購;企業為什么要建立社會責任目標;采購部門如何幫助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目標;如何管理外國文化差異。 第十一章 技術因素 (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不同技術應用對產品、市場、業務過程的影響;討論新技術如何發展,各國在技術開發或先進程度上的差別,如何鼓勵開發,以及新技術是同時具備的優缺點;分析一些與采購相關的重要技術開發,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技術;概述一些采購技術,包括電子供應源搜尋、電子采購系統。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明確技術、技術發展、創新的含義,技術創新到應用的三階段,技術轉讓的方式,以及芯片技術(ICT)方面、電子供應源搜索、電子采購等技術概念;了解這些技術的用途或益處、技術發展存在的缺點和道德問題、技術發展速度因素、政府和私營企業的支持;掌握技術對采購的影響;產品生命周期與技術開發的關系。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領會:技術發展的含義;創新的外延含義(熊彼特的觀點);頻繁的產品創新對采購的要求;技術發展速度的影響因素;政府和私營部門企業如何支持技術發展;技術發展的缺點和道德問題;電子供應源搜尋、電子采購的益處。ICT發展方面的技術的概念,例如RFID、EPOS、EDI、管理信息及其工具、互聯網、電子商務等;電子供應源搜索的方式。 2.掌握:技術、技術環境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技術對采購的影響,電子采購的概念和工具;技術發展的概念,新技術從開發到采用的三階段;技術轉讓的機制;經濟體中技術發展速度的影響因素, 3.熟練掌握:熊彼特概括的新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產品生命周期與技術開發的關系。三、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采購與供應環境》,英國皇家采購與供應學會(CIPS)著;北京中交協物流人力資源培訓中心組織編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采購與供應管理叢書) 四、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 1.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為20%,“掌握”為40%,“熟練掌握”為40%。 2.試卷難易程度分為四類:容易,較易,較難,難,所占比例約為1:4:4:1。 3.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名詞解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題。4.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附錄 題型舉例一、單項選擇題公共部門組織獲得資金的來源是___________。 A.直接與間接稅收 B.股東投資 C.社會捐贈 D.海外銷售二、名詞解釋市場結構 三、填空題與私營部門關注利潤相反,公共部門的組織的基本導向是達到一定的___________水平。四、簡答題可以用于公共部門采購的供應鏈方法有哪些?五、論述題試述供應鏈管理追求互利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