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4 現代自然地理學(高綱1773)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773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02104 現代自然地理學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編(2018年)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一)課程性質和主要特點《現代自然地理學》課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其任務是使考生全面系統地掌握自然地理學的學科體系,培養考生的自然地理學思維及應用自然地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方法分析、解決地理學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地理空間觀、資源觀和環境觀。該課程的主要特點是綜合性強,著重闡明地球表層系統四大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地球表層環境的形成機理、分異規律,以及地貌、土壤形成的機制和自然災害的成因等。(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領域、發展狀況與未來的發展趨勢,現代自然地理學與人類環境的關系。2.理解地球表層系統四大圈層的區域特征、分異規律、運行機制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深刻認識四大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地球表層環境的形成機理、分異規律。3.掌握從地球表層環境的評估、預測、規劃、管理、優化調控方面闡述自然地理學應用的方法。(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現代自然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也是其它學科分支(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地理信息技術等)的基礎,學習本課程可以為其它地理學的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一章自然地理學與人類環境(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自然地理學與人類環境的關系、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目的與意義、自然地理學的性質、自然地理學與地球表層系統、自然地理學發展的趨勢。(二)學習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目的與意義以及自然地理學的性質、發展的趨勢;理解自然地理與人類環境的關系;掌握地球表層系統的組成。(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領會:人類生活與自然地理學的關系、自然地理學發展的趨勢。2. 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目的、性質與意義。3. 熟練掌握:自然地理學與地球表層系統的關系、自然地理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第二章地球與地球表層環境(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物理屬性的地理意義、環境效應,闡述了地外系統和地內系統對對地球表層環境的影響。(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的物理屬性的地理意義、環境效應,能從地內和地外兩個方面掌握地球表層環境形成和發展演變的原因。(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領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與地位、日地距離、地球的質量、形狀、地球的運動。2. 掌握:地球的天文參數及其環境意義、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影響地球環境的外部因素(天文輻射、引力作用、隕石撞擊等)、影響地球環境的內部因素(能量交換與物質交換)。3. 熟練掌握:地球的外部和內部因素對地球環境形成和演變的影響。第三章地球表層環境與地球表層系統(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地球表層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和主要的地表過程,揭示了人類與地球表層環境的關系。(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在掌握地球表層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正確理解主要的地標過程,掌握人類與地球表層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領會:地球表層系統的組成(三大界、三種相態、陸地與海洋)2. 掌握:地球表層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主要的地表過程。3. 熟練掌握:人類與地球表層環境的作用和影響。第四章巖石圈與地球表層結構和輪廓(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巖石圈的組成、結構、運動、固體地球表面的結構與輪廓、構造地貌,以及巖石圈與人類的關系。(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掌握巖石圈的組成、結構和運動狀況,對固體地球表面的結構與輪廓和構造地貌有全面的認識,并能正確理解和掌握人類與巖石圈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巖石圈的組成(元素組成、礦物組成、)結構(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運動的方向、表現(褶皺、斷裂、火山、地震、板塊學說)和特征、巖石圈與人類的關系。2. 掌握:礦物的種類、巖石的分類、板塊的劃分3. 熟練掌握: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征、大地構造地貌、區域構造地貌和局地構造地貌。第五章大氣圈與氣候分異規律(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的運動、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氣候分異的規律性、大氣與人類的關系。(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掌握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的運動的原因、大氣運動的狀況、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在天氣和氣候形成和變化中的作用、氣候分異的規律性,正確理解和掌握大氣、氣候與人類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環流(行星風系、季風、海陸風、山谷風、焚風、高原季風、城市風)、水汽和二氧化碳的輸送和轉移、能量交換過程。2. 掌握:幾種重要的大氣成分的作用和時空變化、大氣運動的形式與成因、大氣、天氣和氣候與人類的關系。3. 熟練掌握:氣候要素和氣候分異的規律性(地帶性、非地帶性——干濕度分帶性、垂直帶性)、大氣圈與人類的相互作用。第六章水圈與水量平衡(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水圈的組成、結構、演化,水的運動與水量平衡,水圈與人類的關系。(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掌握水圈的組成、結構及其演化的特征,水的運動形式與水量平衡的規律,正確理解并掌握水圈與人類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海洋水、陸地水、水系、地下水、冰川、水循環、潮汐、洋流、水量平衡、水災、水荒。2. 掌握:水圈的組成、結構、演化的特征,水的運動形式與水量平衡規律。水圈與人類的關系。3. 熟練掌握:水循環過程、洋流的分布規律和水量平衡方程。第七章生物圈與生態系統(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生物圈的組成、結構,生物圈的形成與演化和生態系統,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等。(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掌握生物圈的組成、結構,生物圈的形成的原因、演化的過程和規律,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正確理解并掌握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生物圈的組成、垂直與水平結構和多級嵌套結構,生物圈的結構特性、生態系統。2. 掌握:生物的地域分異與區系性、生物圈的形成與演化過程。3. 熟練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第八章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巖石風化與氣候、巖石圈變動與氣候、地貌與氣候、沙塵暴與黃土沉積等內容。(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掌握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這種作用對地球表層環境的影響及具體表現,特別是大氣圈對巖石圈的作用在地質、地貌方面的表現。(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巖石的風化與氣候的關系、沙塵暴形成的條件2. 掌握:氣候對巖石風化的影響、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對氣候的影響、地貌與氣候的相互作用。3. 熟練掌握:大氣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在地質、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干旱氣候區的地形演化與地貌發育、濕熱區的地形演化與地貌發育、沙塵暴與黃土沉積)。第九章水圈與巖石圈的相互作用(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論述了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對地貌的形成和演化的作用。(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并掌握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的理論,以及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對地貌的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并能結合具體實例分析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等巖石圈與水圈相互作用和河口地貌的形成。(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侵蝕循環理論、剝蝕系統模式、流水作用、溝谷流水作用、河漫灘、海岸地貌、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三角洲。2. 掌握:巖石圈的結構與流域性質和水系發育的關系,水的分布、負荷均衡與巖石圈的形變的關系,構造-侵蝕-地貌循環,流水作用與流水地貌,海岸線與海岸帶等。3. 熟練掌握:用巖石圈與水圈的相互作用的理論分析海嘯、泥石流、崩岸、滑坡、河口地貌等具體實例的方法。第十章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論述了水汽與天氣、水與氣候、大氣環流與水的循環、海氣相互作用。(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通過水汽與天氣、水與氣候、大氣環流與水的循環、海氣相互作用的具體實例,理解并掌握水圈和大氣圈相互作用的原理。(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水分相變與天氣、洋流與氣候的關系、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風暴潮、海平面升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2. 掌握:水與氣候的相互作用、大氣環流與水的循環、海氣相互作用的關系。3. 熟練掌握: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與海氣相互作用的關系。第十一章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通過實例論述了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包括氣候-海面-冰川-均衡,氣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轉速度-構造運動或形變,構造運動-大氣環流-水分循環,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冰川、冰緣地貌,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黃土地貌。(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和掌握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并根據相互作用原理理解并掌握黃土地貌、冰川地貌和冰緣地貌的形成機制。(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氣候-海面-冰川-均衡,氣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轉速度-構造運動或形變,構造運動-大氣環流-水分循環等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相互作用關系。2. 掌握:黃土的性狀與成因,冰川、冰緣作用。3. 熟練掌握:黃土地貌的類型、特征及其形成機制,冰川、冰緣地貌的特征與形成機制。第十二章生物圈與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的相互作用(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內容為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作用;生物圈和大氣圈相互作用;生物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并掌握生物圈與地球表層其它三個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表層環境的影響。(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巖石-土壤-生物關系、巖石性質對生物的影響、生物與氣候變化之間的正負反饋關系、大氣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水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湖泊效應、荒漠化效應、綠洲效應(灌溉效應)、洋面封凍效應、厄爾尼諾與圈層相互作用的關系。2. 掌握:生物圈分別與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機制。3. 熟練掌握:以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具體表現,說明生物圈對其它圈層的影響和其它圈層對生物圈的影響。第十三章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作用與地球表層系統(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內容為地球表層四個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質流和能量流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土壤與土壤系統;喀斯特作用與喀斯特地貌。(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并掌握地球表層四個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掌握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的原因與規律,并應用上述原理和規律分析土壤與土壤系統、喀斯特作用與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與四大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四個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地球表層系統影響的機制:地球表層系統的能量流動與能量平衡、物質遷移與循環。2. 掌握: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3. 熟練掌握:應用地球表層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的原理與規律分析土壤與土壤系統、喀斯特作用與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第十四章地球表層環境評估與區劃(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內容為氣候類型劃分與氣候環境評估、生物環境分區與評估、地形、地貌與地質環境評估與區劃、水資源與水資源分布、土地分類、分級與評估等。(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并掌握地表環境評估的方法,能正確地劃分氣候、土地等資源類型,對地表環境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區劃。(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氣候類型的劃分、生物對地表環境的影響、水、土資源的分布、世界自然區劃和中國自然區劃。2. 掌握:柯本氣候分類系統和主要的氣候類型,氣候對人類的影響;生物環境分區與評估的指標,主要的陸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地形、地貌與地質環境評估的途徑與中國;水資源特性和評價、土地的分類、分級與評估。3. 熟練掌握:地表環境評估原則與方法和地表綜合自然區劃的原則與方法。第十五章地球表層環境預測(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內容為地表環境預測原則和地表環境變化趨勢分析,包括各圈層的變化趨勢(巖石圈的變化趨勢;大氣圈的變化趨勢;水圈的變化趨勢;生物圈的變化趨勢)和地球表層環境總體的變化趨勢等。(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了解地表環境和各圈層變化的概念,能正確分析地球表面四大圈層和整個地表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在理解和掌握地表環境預測的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能對地表不同圈層和整個地表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地表環境預測的原則和方法。2. 掌握:四大圈層的變化趨勢。3. 熟練掌握:地表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第十六章地球表層環境的規劃與管理(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內容包括環境規劃的原則、特點和分類;環境規劃的編制原則、方法和步驟;環境管理及其特征、環境管理的任務與內容、環境管理的手段、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理解并掌握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的概念、原則、特征、任務、內容與手段,重點掌握環境規劃的編制方法。(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的概念。2. 掌握:環境規劃、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的特征、任務、內容等。3. 熟練掌握:環境規劃的編制方法,環境管理的手段、原則、方法等。4. 說明:本章中關于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程序和實例內容不作要求。第十七章地球表層環境的優化調控(一)課程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對地表環境進行優化調控的概念、原理、途徑、方法與模型。(二)學習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了解地表環境優化調控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地表環境優化調控的原理、途徑、方法等。(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 領會:地表環境優化調控的概念。2. 掌握:地表環境優化調控的原理。3. 熟練掌握:地表環境優化調控的途徑和方法。4. 說明:對本章中涉及到的線性代數和線性規劃等數學運算不作要求。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一)關于“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中的有關說明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領會”、“掌握”、“熟練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它們的含義是: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概念,并能夠領會和理解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掌握:要求應考者應該掌握的課程中的知識點。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二)自學教材本課程使用教材為:《現代自然地理學》(第二版),王建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三)自學方法的指導本課程作為一門課程,內容多、難度大,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 在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知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系,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2. 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3. 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4.學完教材的每一章內容后,應認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和思考題,這一過程可幫助應考者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1. 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2. 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20%;“掌握”40%;“熟練掌握”為40%。3. 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為2:3:3:2。4. 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判斷題、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問答題等類型(見附錄)。5. 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附錄題型舉例一、單項選擇題氣溫隨高度變化的程度通常用氣溫直減率(也叫氣溫垂直梯度)表示。對流層中的氣溫直減率平均為:A、1℃/100m B、0.65℃/100m C、-0.65℃/100m D、100℃/100m二、填空題在水分平衡方程:I-Q=△S中,I為區域內的收入項;Q為區域內的支出項;△S則為研究時段內的。三、名詞解釋生態系統四、填圖題填寫生態系統組成及其相互關系圖(見教材P181)五、簡答題簡述環境規劃的編制原則。六、問答題論述氣候與地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