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備考 - 自考問一問

30447 數據、模型與決策大綱(高綱1824)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824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30447數據、模型與決策               南京大學編(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I 課程性質、設置目的與要求一、《數據、模型與決策》課程的性質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管理意識的普遍增強,人們對如何從數據資料角度進行認識顯示出越來越多的興趣。數據資料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關鍵是采用合適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和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探索客觀現象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管理決策的需要。《數據、模型與決策》屬于數量性質的課程,側重于講解數據資料的搜集、描述、分析和解釋,以及管理決策方法和技術方面的知識。管理決策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性決策一類是行為決策。數據分析與決策模型中,不論是以不確定性為特征的統計決策,還是以確定性為特征的管理科學優化決策,和以策略互動為特征的博弈決策,都可以把它們歸結為理性決策范疇。既然是理性決策,必然會要求建立某種決策準則,然后在既定的準則下通過度量來選擇決策方案。這一過程一方面要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結構化處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相應的數據資料。前者是為了能夠建立決策模型,后者則是幫助實現計算。有鑒于此,數據與模型在決策分析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數據與模型除了共同服務于決策分析以外,兩者之間也存在密切的關系。從應用的角度,統計方法比較強調實證性做法,統計分析與決策中,沒有大量的、客觀準確的數據資料,統計決策分析只能停留在純理論的狀態,無法形成具體的分析結論。管理運籌優化和博弈決策分析中,雖然不像統計分析那樣,需要擁有充足的數據,但是必要的不可控因素比如模型中的有關參數,其數值資料就必須事先給以確定。盡管現在的企業一般都積累了大量的可供開發利用的數據資料,不過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數據資料本身總會存在不系統、不充分、不完備的情況。因此,對于背景數據必須經過科學的編輯、處理、匯總和提煉,然后才能用于決策分析。對此,模型起著重要的轉化作用,通過模型化處理,不僅能對數據的價值結構進行改造,而且還能對決策賦以深層次的分析。如同生產過程一樣,數據資料好比“原料”,模型就如“機器”,把數據原料投入模型機器,經過模型機器的加工處理,最后就能得到輸出結果“產品”,即管理分析和決策方案。運用數據資料通過模型從定量角度開展決策分析,目前已得到了十分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在社會經濟管理領域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企業管理為例,生產運營、庫存管理、質量控制、資源利用、廠址選定、產品開發與設計、設備維護與更新、人員安排、項目規劃、組織設置、信息處理、投資組合、融資方案、市場營銷、商情預測、競爭性定價等方面,都會使用到數據資料和模型工具,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數據處理和模型分析同樣具有重要價值,比如:學校、商店、消防、醫院、銀行等服務網點的布局、交通道路規劃、服務窗口優化設置等。正因為如此,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倡導把定量化方法納入到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育體系中。管理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無論什么時候,也無論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管理總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遇到的管理問題可能更加復雜,只有懂得科學的管理方法,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規劃和行動方案。把定量化分析方法引進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體系,體現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高標準要求。企業和社會的未來管理人員,應該努力地學習管理科學方法,并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管理問題。二、《數據、模型與決策》考核內容簡介《數據、模型與決策》的內容比較豐富,有的方法對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還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在具體教學的時候,可以把講解方法原理、應用條件與案例分析和計算機軟件使用結合起來。通常情況下,要求完成以下的自學內容:第一章總論。了解定量分析在專業學習中的意義,搞清楚數據、模型與決策之間的關系,理會定量分析的原則性要求,掌握定量決策分析的一般程序。第二章數據資料來源、分類與變換。通過本章的學習,系統了解和掌握數據采集的基本方法,認識管理決策數據的大致類型,熟悉數據質量的影響因素和一般檢查方法,掌握數據資料的簡單變換處理。第三章統計資料描述分析。熟悉各類圖表的功用和制作方法,掌握數據資料的特征數字計算方法和應用注意事項,特別是各種特征數字的綜合運用。最好能運用統計描述方法,進行具體問題的應用研究。第四章參數樣本推斷。理解統計量概念,學會利用EXCEL計算“三大推斷分布”概率,掌握常用的統計量的抽樣分布,熟練掌握利用EXCEL實現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第五章方差分析及其應用。了解方差分析中的基本術語,熟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EXCEL方差分析的使用過程,并能對處理的結果進行正確解讀。第六章回歸模型及其應用。回歸模型是統計分析中的重要內容,這一章的學習,需要掌握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及其反映功能,掌握EXCEL求解結果的識別。學會非線性回歸模型的線性化變換。第七章時序分析與動態預測。本章要求:了解時間序列功能和編制的基本要求,掌握動態對比分析方法,學會長期趨勢、季節變動、循環變動的測算和分析。第八章風險決策分析。這一章的學習,要了解統計決策的基本構成要素,掌握不確定決策的基本方法,熟悉風險行決策的基本準則及其應用。第九章統計質量管理。了解質量變化的影響因素,熟悉質量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控制圖的制作原理和識別方法,掌握工序能力指數的計算及閱讀。第十章線性規劃原理與應用。了解線性規劃模型的基本構成和建立過程,學會二維線性規劃模型的圖形求解方法,掌握線性規劃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最優解的識別規則。第十一章線性規劃推廣。這一章的學習中,需要掌握對偶解的決策規則,熟悉電子表格敏感性分析的結果,了解線性整數規劃的常用模型,學會線性整數規劃和運輸問題的點邊表格求解。第十二章庫存管理與控制模擬。了解庫存管理的基本術語,掌握ABC分析和決策方法,掌握確定型庫存的基本模型及其應用,熟悉簡單的隨機庫存決策方法。第十三章排隊原理及應用。了解排隊系統的基本術語,學會基本排隊模型。第十四章博弈基本原理。掌握博弈分析的基本構成要素,了解二人有限零和與非零和博弈的基本概念、求解及相關應用。三、《數據、模型與決策》教學目的與要求開設《數據、模型與決策》課程,其目的是希望參加經濟管理類高等自學考試的考生,能夠了解和掌握經濟管理定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決策技術,提高經濟管理專業的理論素養與實踐管理水平。為此,本課程的學習原則上要能達到以下各項要求:第一,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數據分析和模型決策中的基本概念。《數據、模型與決策》的內容很豐富,涉及到的術語、概念和范疇比較多。基礎概念是進一步學習方法原理的基礎,如果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透徹,勢必會給方法學習帶來障礙。第二,了解和掌握數量化分析和決策的基本方法。方法的學習是本課程的核心,在學習定量分析決策方法時,首先要搞懂方法的適應條件和原理,然后再學習模型的求解辦法。對于那些重點和難點,要反復思考,加深理解,盡可能做到熟練自如。第三,了解和掌握數據分析建模的數學原理。模型是管理科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手段,把一個實際中的管理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這是定量分析研究中的關鍵步驟,為此考生在自學的時候,應注意思考數據分析建模的一般原理,對一些經典的建模問題要學會歸類處理。第四,做到學以致用。學習方法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要能把科學方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希望廣大考生在學習數據分析和定量決策技術的時候,能夠自覺地把理論學習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工商企業管理急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努力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II 考核目標(考核知識點、考核要求)第一章總論一、考核知識點(一)數據、模型與決策的關系(二)定量決策分析的要求(三)定量決策分析的基本程序二、考核要求(一)數據、模型與決策的關系領會:(1)模型的含義,(2)數據、模型與決策關系。(二)定量決策分析的要求領會:定量決策分析要求。(三)定量決策分析的基本程序領會:定量決策分析的大致過程第二章數據資料的來源、分類與變換一、考核知識點(一)數據來源(二)決策數據分類(三)數據資料質量問題(四)數據資料的變換二、考核要求(一)數據來源1、識記:(1)普查,包括概念、作用和特征;(2)隨機抽樣調查,包括概念、特征、主要組織方式;(3)非隨機抽樣調查,包括:判斷抽樣調查,任意抽樣調查,配額抽樣調查;(4)內容分析法與參與觀察法;(5)利用間接資料的注意事項。2、領會:(1)普查的特點,(2)抽樣調查的優點,(3)內容分析法與參與觀察法的特征和做法。3、應用:(1)普查的應用,(2)抽樣調查的應用,(3)結合具體問題談談間接資料的采集。(二)決策數據分類1、識記:(1)定類測量,(2)定序資料,(3)定距資料,(4)截面資料,(5)時間序列資料,(6)面板數據。2、領會:(1)定類資料、定序資料、定距資料、定比資料的區別,(2)面板資料的特征。(三)數據資料質量問題1、識記:(1)數據資料質量檢查的后驗技術,(2)數據資料質量檢查的抽樣技術。2、領會:(1)數據資料的質量,(2)數據資料質量的影響因素,(3)數據資料質量的相對性。3、應用:數據資料質量的判斷。(四)數據資料的變換1、識記:(1)數據資料變換的意義,(2)線性變換,(3)線性化變換,(4)差分變換,(5)方差穩定化變換。2、領會:(1)實施數據變換的作用,(2)線性變換與線性化變換的異同。3、應用:線性變換、差分變換。第三章統計資料描述分析一、考核知識點(一)圖表描述分析(二)數量資料的特征數字(三)屬性資料的特征數字二、考核要求(一)圖表描述分析1、識記:(1)頻數分布概念,(2)頻數、頻率、累積頻數與累積頻率,(3)全樣本頻率、行樣本頻率和列樣本頻率,(4)莖葉圖。2、領會:(1)統計表的種類,(2)編制頻數分布的意義,(3)頻率的性質,(4)頻數、頻率、累積頻數和累積頻率的作用,(5)全樣本頻率、行樣本頻率和列樣本頻率的功能,(6)莖葉圖的作用。3、應用:(1)利用EXCEL編制頻數分布,(2)利用EXCEL編制交叉頻數分布表,(3)利用EXCEL繪制直方圖、折線圖、曲線圖,(4)利用EXCEL繪制累積分布圖,(5)利用EXCEL繪制帕累特圖、散點圖,(6)利用EXCEL繪制雷達圖。(二)數量資料的特征數字1、識記:(1)算術平均數,(2)中位數,(3)四分位數,(4)眾數,(5)截尾均值,(6)極差,(7)四分位數差,(8)方差與標準差,(9)變異系數,(10)相關系數。2、領會:(1)算術平均數的特征,(2)中位數、四分位數、眾數特征,(3)截尾均值性質,(4)極差、四分位數差性質,(5)方差與標準差的作用,(6)變異系數作用,(7)相關系數的作用及應用。3、應用:集中趨勢特征數字的綜合利用,(2)馬爾可夫不等式的應用,(3)算術平均數與方差的綜合利用,(4)切比雪夫經驗規則,(5)電子表格求解數量資料的特征數字。(三)屬性資料的特征數字1、識記:(1)離散比率,(2)GINI-SIMPSON指數,(3)熵。2、領會:(1)屬性資料的中位數,(2)屬性資料的四分位數,(3)GINI-SIMPSON指數原理,(4)熵法原理。3、應用:利用電子表格計算屬性資料離散趨勢。第四章參數樣本推斷一、考核知識點(一)統計量與抽樣分布(二)參數統計估計(三)參數假設檢驗二、考核要求(一)統計量與抽樣分布1、識記:(1)統計量的含義,(2)Χ2分布的定義,(3)t分布的定義,(4)F分布定義,(5)單樣本均值抽樣分布,(6)兩樣本均值差抽樣分布,(7)單樣本比例數抽樣分布,(8)兩樣本比例數差抽樣分布,(9)單樣本方差抽樣分布,(10)兩樣本方差比抽樣分布2、領會:(1)參數與統計量抽樣分布特征數字的關系,(2)統計量分布的性質,(3)Χ2分布的性質,(4)t分布的性質,(5)F分布的性質。(二)參數統計估計1、識記:(1)點估計含義,(2)區間估計的含義。2、領會:(1)參數的點估計量,(2)單總體均值區間估計的做法,(3)兩總體均值差區間估計的做法,(4)單總體比例數區間估計的做法,(5)兩總體比例數差區間估計的做法,(6)單總體方差區間估計的做法,(7)兩總體方差比區間估計的做法。(三)參數假設檢驗1、識記:假設檢驗的原理。2、領會:(1)什么是統計檢驗假設,(2)單總體均值假設檢驗的做法,(3)兩總體均值差假設檢驗的做法,(4)單總體比例數假設檢驗的做法,(5)兩總體比例數差假設檢驗的做法,(6)單總體方差假設檢驗的做法,(7)兩總體方差比假設檢驗的做法。第五章方差分析及其應用一、考核知識點(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二)單因素方差分析(三)兩因素方差分析二、考核要求(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1、識記:(1)方差分析的含義,(2)方差分析的假設條件。2、領會:(1)方差分析的術語,(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二)單因素方差分析1、識記:(1)什么是單因素方差分析,(2)單因素等重復實驗總離差平方和分解,(3)單因素不等重復實驗總離差平方和分解,(4)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假設提法。2、領會:(1)單因素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抽樣分布,(2)單因素不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抽樣分布,(3)單因素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判斷標準,(4)單因素不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判斷標準。(三)兩因素方差分析1、識記:(1)什么是兩因素方差分析,(2)兩因素無重復實驗總離差平方和分解,(3)兩因素等重復實驗總離差平方和分解,(4)兩因素無重復方差分析的假設提法,(5)兩因素等重復方差分析的假設提法。2、領會:(1)兩因素無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抽樣分布,(2)兩因素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抽樣分布,(3)兩因素無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判斷標準,(4)兩因素等重復實驗方差分析的判斷標準。第六章回歸模型及其應用一、考核知識點(一)線性回歸分析(二)非線性回歸分析(三)線性回歸分析的推廣二、考核要求(一)線性回歸分析1、識記:(1)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理論模型,(2)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理論模型,(3)擬合優度系數,(4)修正擬合優度系數。2、領會:(1)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理論模型的假定條件,(2)線性回歸模型中回歸參數的意義,(3)線性回歸模型的代表性。(二)非線性回歸分析1、識記:(1)簡單冪函數模型,(2)多元不變彈性模型,(3)COBB-DOUGLAS函數。2、領會:(1)簡單冪函數模型中參數的反映功能,(2)多元不變彈性模型中參數的反映功能。(三)線性回歸分析的推廣1、識記:虛擬變量的含義。2、領會:(1)虛擬變量的提法,(2)虛擬變量的功能。第七章時序分析與動態預測一、考核知識點(一)時間序列的作用與編制(二)時間序列的對比分析(三)時間序列的分解與假定(四)長期趨勢的測定與預測(五)季節變動測定與預測(六)循環變動分析二、考核要求(一)時間序列的作用與編制1、識記:(1)什么是時間序列,(2)時間序列的組成要素,(3)編制時間序列的注意事項。2、領會:(1)時期序列與時點序列,(2)時間序列的作用。(二)時間序列的對比分析1、識記:(1)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2)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3)發展速度與平均發展速度,(4)增長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2、領會:(1)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的作用,(2)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的作用,(3)發展速度與平均發展速度的作用,(4)增長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的作用。3、應用:(1)平均發展水平的計算,(2)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的計算,(3)發展速度與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4)增長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的計算。(三)時間序列的分解與假定1、識記:(1)時間序列的分解,(2)長期趨勢,(3)季節變動,(4)循環變動,(5)不規則變動,(6)時間序列分析的假定。2、領會:(1)長期趨勢的類型,(2)季節變動的特點,(3)循環變動的特征,(4)不規則變動的性質。(四)長期趨勢的測定與預測1、識記:(1)移動平均,(2)趨勢方程擬合,(3)指數平滑法,(4)直線趨勢方程,(5)指數趨勢方程。2、領會:(1)移動平均的注意事項,(2)簡單和加權移動平均,(3)趨勢方程測算。3、應用:(1)擬合趨勢方程測定趨勢和預測,(2)移動平均趨勢測定與預測,(3)指數平滑趨勢預測。(五)季節變動測定與預測1、識記:(1)按季平均法,(2)長期趨勢剔除法,(3)季節變差,(4)季節變比。2、領會:(1)按季平均法的做法,(2)長期趨勢剔除法的做法,(3)季節變差的計算,(4)季節變比的計算。3、應用:利用季節變動效應調整趨勢預測。(六)循環變動分析1、識記:(1)剩余法,(2)直接法。2、領會:(1)剩余法的做法,(2)直接發的做法。3、應用:分析循環變動。第八章風險決策分析一、考核知識點(一)決策的基本問題(二)完全不確定型決策(三)風險型決策二、考核要求(一)決策的基本問題1、識記:(1)決策的基本因素,(2)風險型決策,(3)決策的準則。2、領會:決策的構成要素。(二)完全不確定型決策1、識記:確定型決策的準則,包括:小中取大準則,大中取大準則,折中主義準則,最小后悔準則。2、領會:完全不確定型決策的做法。3、應用:完全不確定型決策方法的應用。(三)風險型決策1、識記:(1)風險型決策準則,包括:期望值準則,期望機會損失準則。2、領會:(1)風險型決策的具體做法,(2)風險型決策方法—決策樹。3、應用:決策樹決策方法的應用。第九章統計質量管理一、考核知識點(一)質量因素與質量數據(二)質量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控制圖的制作與識別(四)工序能力分析二、考核要求(一)質量因素與質量數據1、識記:(1)5M1E,(2)系統性原因與非系統性原因,(3)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4)質量數據類型。2、領會:(1)質量波動因素,(2)質量數據類型的特征。(二)質量分析的一般方法1、識記:(1)直方圖的幾種類型,(2)帕雷特圖,(3)魚刺圖。2、領會:(1)直方圖的作用,(2)帕雷特圖應用的注意事項,(3)魚刺圖應用的注意事項,(4)散點圖應用的注意事項。3、應用:學會應用直方圖、帕雷特圖、魚刺圖、散點圖分析質量問題。(三)控制圖的制作與識別1、識記:(1)控制圖的原理,(2)控制圖的種類及其功能,(3)控制圖的識別。2、領會:(1)如何確定控制圖的管理界限,(2)控制圖的繪制過程。3、應用:繪制管理用控制圖。(四)工序能力分析1、識記:(1)工序能力指數的含義,(2)工序能力指數的基本計算公式,(3)工序能力的識別。2、領會:(1)工序能力指數計算,(2)工序能力的好壞。第十章線性規劃原理與應用一、考核知識點(一)線性規劃模型(二)二維線性規劃圖解法(三)線性規劃的單純性算法二、考核要求(一)線性規劃模型1、識記:(1)線性規劃模型的一般形式,(2)線性規劃模型的標準形。2、領會:(1)線性規劃模型的特征,(2)線性規劃模型的標準形的特點,(3)如何將線性規劃一般形轉換成標準形。3、應用:線性規劃建模。(二)二維線性規劃圖解法1、識記:(1)二維線性規劃的可行域,(2)二維線性規劃的解。2、領會:(1)二維線性規劃解的情況,(2)二維線性規劃解的關系。3、應用:運用圖解法求解二維線性規劃問題。(三)線性規劃的單純性算法1、識記:(1)解、可行解、最優解的含義,(2)基與基本解的含義,(3)線性規劃的典則形,(4)最優解的判斷數。2、領會:(1)線性規劃解之間的關系,(2)線性規劃基的特征,(3)單純形求解過程。第十一章線性規劃推廣一、考核知識點(一)對偶與敏感性分析(二)線性整數規劃(三)運輸問題二、考核要求(一)對偶與敏感性分析1、識記:(1)原問題與對偶問題的關系,(2)對偶解,(3)影子價格,(4)敏感性分析。2、領會:(1)原問題轉換成對偶問題,(2)如何利用原問題與對偶問題的關系求解線性規劃問題,(3)對偶解的含義和決策意義,(4)敏感性分析的意義。3、應用:(1)利用對偶問題開展決策分析,(2)利用敏感性分析進行決策。(二)線性整數規劃1、識記:(1)線性整數規劃的含義,(2)線性整數規劃與一般規劃的關系,(3)分枝定界法。2、領會:(1)線性整數規劃的簡模,(2)分枝定界解的判定。(三)運輸問題1、識記:(1)什么是運輸問題,(2)運輸問題的基本模型。2、領會:(1)運輸問題模型的特征,(2)如何將不平衡運輸問題轉換成平衡運輸問題。第十二章庫存管理與控制模擬一、考核知識點(一)基本概念(二)ABC庫存分析(三)確定型庫存模型(四)隨機庫存模型二、考核要求(一)基本概念1、識記:(1)庫存的含義,(2)庫存的意義,(3)庫存管理系統,(4)需求,(5)存貨補充,(6)訂貨周期,(7)儲存系統費用,(8)存儲策略。2、領會:(1)儲存系統的輸入與輸出,(2)儲存策略的運用,(3)訂貨周期的確定方式,(4)儲存系統費用包括哪些方面。(二)ABC庫存分析1、識記:(1)ABC分析原理,(2)各類物資的管理策略。2、領會:(1)ABC類物資的特征,(2)ABC分析圖繪制,(3)ABC類物資的管理要領。3、應用:運用ABC分析法區分物資管理方式。(二)確定型庫存模型1、識記:(1)經濟批量,(2)最佳訂貨時間,(3)不允許缺貨模型,(4)允許缺貨模型,(5)連續補充不允許缺貨模型,(6)不允許缺貨數量折扣模型。2、領會:(1)不允許缺貨模型的原理,(2)允許缺貨模型的分析原理,(3)連續補充不允許缺貨模型的分析原理,(4)不允許缺貨數量折扣模型的分析原理。3、應用:確定型庫存的經濟訂貨量、訂貨次數、訂貨周期及訂貨策略。(三)隨機型庫存模型1、識記:(1)單階段離散型隨機庫存模型,(2)單階段連續型隨機庫存模型。2、領會:(1)單階段離散型隨機庫存求解,(2)單階段連續型隨機庫存模型求解。3、應用:隨機庫存的經濟訂貨量。第十三章排隊原理及應用一、考核知識點(一)排隊系統概述(二)排隊系統的典型分布(三)基本排隊模型二、考核要求(一)排隊系統概述1、識記:(1)排隊系統的組成,(2)排隊系統的表示,(3)顧客到達方式,(4)排隊規則,(5)服務機制,(6)排隊系統的指標。2、領會:(1)排隊系統的構成及其種類,(2)排隊規則的應用。(二)排隊系統的典型分布1、識記:(1)泊松分布,(2)指數分布,(3)愛爾朗分布。2、領會:(1)泊松分布的性質,(2)指數分布的性質,(3)愛爾朗分布的性質。(三)基本排隊模型1、識記:(1)M/M/1,(2)M/M/s模型,(3)M/G/1模型。2、領會:(1)M/M/1的運行指標,(2)M/M/s的運行指標,(3)M/G/1的運行指標。第十四章博弈基本原理一、考核知識點(一)博弈分析要素(二)二人有限零和博弈概念與基本分析方法(三)二人有限非零和博弈概念與分析方法二、考核要求(一)博弈分析要素1、識記:博弈構成要素。2、領會:(1)局中人,(2)局勢。3、應用:針對具體問題能理出博弈要素。(二)二人有限零和博弈概念與基本分析方法1、識記:(1)二人有限零和博弈概念,(2)混合策略,(3)混合局勢,(4)。2、領會:(1)純策略博弈解法,(2)純策略博弈解的種類,(3)優超原理,(4)混合策略解法。(三)二人有限非零和博弈概念與分析方法1、識記:(1)二人有限非零和博弈概念,(2)反復剔除嚴格劣勢策略法,(3)二人有限非零和博弈純策略劃線解法,(4)二人有限不合作混合博弈策略。2、領會:(1)二人有限不合作非零和博弈,(2)二人有限非零和純策略和混合策略。III 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為了使本大綱的規定在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考試命題中得到貫徹和落實,下面對有關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并提出相應的實施要求。一、關于考核目標為使考試內容具體化和考試要求標準化,本大綱對各章規定了考核目標,使自學者能夠進一步明確考試內容和要求,從而更有目的地、系統地學習教材,同時也使社會助學機構能夠更加明確命題范圍,更準確地安排和組織教學,掌握好教學的難易程度。本大綱在考試目標中,按照識記、領會和應用三個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三個能力層次基本上遞進的等級關系。各層能力層次的含義是:識記:準確掌握有關術語和概念,了解和掌握相關方法的科學原理,并要求能夠清晰地認識和表達出來。領會: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夠全面地把握概念和方法的性質和特征,能夠將概念和方法正確地使用起來,了解概念和方法之間的異同點,能夠做到根據問題的不同需要,尋找相應的解決辦法。應用:學以致用,在這個層次上,本大綱要求廣大自學考生要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中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要能夠正確地使用解題方法。二、關于自學教材與輔助資料本課程使用教材是:《數據、模型與決策——基于SPREADSHEET工具》,該教材由耿修林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三、關于自學方法《數據、模型與決策》這門課程,綜合了經濟管理專業定量分析的基礎內容,相對而言知識點比較分散。本大綱希望廣大考生在自學的時候,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幾點要求:1、首先要掌握和理解相關的概念和術語,特別要搞清楚概念的正確內涵,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2、了解和掌握各種數據分析與決策方法的基本計算,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搞清楚方法的適用條件,并結合書中的例題,掌握好具體的解題方法。3、《數據、模型與決策》的知識十分廣泛,希望考生在自學的時候,能夠把各種問題進行歸類處理,知道什么樣的問題該使用什么樣的模型和解題方法。4、要把知識的學習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做到活學活用,以不斷激起學習管理科學的興趣。5、注意做些練習,通過反復練習,有助于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相關分析方法。四、關于社會助學的要求考慮到《數據、模型與決策》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和考生的實際情況,舉辦適當的社會助學很有必要。開展社會助學應注意以下幾個事項:1、社會助學的組織結構應該根據本大綱的各項規定和要求,系統地學習和鉆研教材,理出難點和重點,既要實施有效的、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又要掌握好正確的社會助學方向,切忌猜題和押題。2、把基本概念、分析原理和解題方法講清楚講透徹,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分析能力。3、社會助學機構要把基本知識的講授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在搞好識記、領會的同時,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理論方法和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當中去。4、要適當地布置一些練習題,并且要認真批閱,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耐心地進行輔導。五、關于命題考試的若干要求為了達到開放式辦學的根本目標,另外也是考慮到經濟管理類自學考生的實際情況,本大綱原則上要求:1、凡是大綱規定的考核知識點和考核內容,不要隨意地加以擴大和縮小,以免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可以突出對基礎內容的考核要求,加大對考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檢查。2、試題份量和難易程度做到適中,首先題量不宜過大,其次試題結構安排盡量做到由易到難,且容易解答的部分應占30%,比較容易的部分占35%,較難的部分占25%,困難的部分占10%。3、本課程考試試卷采用的題型一般有: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計算題等類型。附錄:題型舉例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每小題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其字母標號填入題干的括號內。1、在定量分析中,()是主要手段。A、數據資料B、軟件應用C、定性分析D、建立模型二、填空題1、頻數分布右偏時,算術平均數()中位數。2、對一個線性規劃問題,其基的個數為()。3、觀察資料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離差叫()。4、中位數和眾數具有較好的()性質。三、名詞解釋1、數據質量檢查的后驗技術2、中位數3、基本可行解4、二人有限零和博弈5、截尾均值四、簡答題1、簡述繪制散點圖需要注意的事項。2、簡述期望值準則運用有效的場合。五、計算題1、運用圖解法求解下列問題:2、對嚴重的慢性左心房疾病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患者用這兩種方法治療的存活時間(單位:月)如下表:
標準療法新療法
4 15 24 10 1 27 315 20 29 15 7 32 36
14 2 16 32 7 13 3617 15 19 35 10 16 39
29 6 12 18 14 15 1827 14 10 16 12 13 16
6 13 21 20 8 3 249 18 33 30 29 31 27

試通過統計圖像的形式比較兩種方法治療效果的差別。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