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430教與學的基本原理考試大綱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00430]
教與學的基本原理自學考試大綱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
2004年12月
指定用書:《學與教的原理》,王逢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一、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要求
教與學的基本原理是教育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關于學習和教授活動的規律和機制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設計、實施、評價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研究活動的理論基礎,在學校教育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和指導意義。
對于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習者來說,學習和掌握“學與教的原理”,既是完成學業任務的需要,也是將來從事教育技術工作必要的理論修養。學習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習者從理論上認識和掌握學與教的本質、規律,形成教學的基本技能,還要求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理論聯系實際,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實踐活動中,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在該課程中學得的知識。同時,由于該課程的特定性質,還要求學習者能夠學用結合,用所學到的學習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自身學習的品質和效率。
二、 考核目標
第一章 導論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學的理論和教的理論的發展歷程,明確“學與教的原理”的應用范圍,深刻認識學習和掌握“學與教的原理”的必要性,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考核知識點
(1) 教學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學習理論的基本派別及其特點;
(3) 教學過程理論的發展歷程;
(4) “學與教的原理”的應用范圍;
(5) 教育技術工作者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的必要性。
3、 考核要求
第一節 學與教的理論概述
(一)識記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及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識記教學的概念;理解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掌握學的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能將學習理論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三)掌握教的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
第二節 “學與教的原理”的性質、研究對象和應用范圍
(一)識記“學與教的原理”的科學性質、基本內容和教學任務;
(二)掌握“學與教的原理”的應用范圍。
第三節 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的意義和要求
(一) 理解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的意義;
(二) 識記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的要求。
第二章 學習過程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理解狹義學習的概念,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剖析來闡明學生學習的心理學規律,為促進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完善化或最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2、 考核知識點
(1) 學習的含義與類型以及學生學習的特點;
(2) 概念學習與規則學習的不同形式;
(3) 知識學習過程的幾個基本環節;
(4) 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5) 加里培林關于智力活動按階段形成的假說;
(6) 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趨勢及其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7) 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發展的特點;
(8) 遷移的理論。
3、 考核要求
第一節 學習的概念、過程與類型
(一)識記并理解學習的概念;
(二)掌握學習的一般過程;
(三)識記和理解學習的類型。
第二節 知識的學習
(一) 理解知識學習的類型;
(二) 掌握概念的學習并能將它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三) 掌握規則的學習并能將它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四) 掌握問題解決的學習并能將它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五) 掌握知識學習進程的幾個基本環節,并能在教學實踐中應用。
(六) 能將知識學習的理論綜合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三節 技能的學習
(一) 識記技能的含義和種類
(二) 掌握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并能將它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三) 掌握智力技能的形成并能將它簡單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四節 品德的形成
(一) 識記品德的概念和結構;
(二) 掌握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并能將其簡單應用于實踐;
(三) 能將品德形成理論綜合應用于教育實踐。
第五節 學習的遷移
(一) 識記學習遷移的概念和種類;
(二) 掌握遷移理論;
(三) 理解制約學習遷移的條件。
第三章 制約學習的內部因素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制約學習的內部因素除個體生理和心理發展因素外,還可以從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學習動機、學習風格、學習策略等方面作進一步的探討,使考生了解在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活動經常涉及的某些基本心理規律,從而更好促進教學。
2、 考核知識點
(1)個體的生理與心理發展對學習的制約作用;
(2)智力概念和智力結構及其不同觀點;
(3)智力形成的條件及其發展趨勢;
(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及其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5)學習動機的需要結構;
(6)學習風格的含義與結構及其對學習的制約;
(7)學習策略的含義與構成。
3、 考核要求
第一節 個體的身心發展對學習的制約
(一)理解個體的生理發展對學習的制約;
(二)理解個體的心理發展對學習的制約;
第二節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一) 理解智力的概念及其結構;
(二) 掌握智力形成的條件;
(三) 掌握智力的個別差異并能將其簡單應用于教學;
(四) 理解并綜合應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關系對學習的影響的理論;
第三節 學習動機
(一) 識記學習動機的含義;
(二) 識記學習動機的分類;
(三) 理解學習動機的需要結構;
(四) 掌握學習動機理論;
(五) 能將學習動機理論綜合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四節 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
(一) 識記學習風格的含義,理解學習風格對學習的制約;
(二) 理解學習策略并能綜合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四章 影響學習的外部條件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充分認識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對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作用,提高教學活動中的環境意識,并為從事教學環境的設計、控制和創設提供知識和理論基礎。
2、 考核知識點
(1)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的構成要素;
(2)教學資源及其對教學媒體、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的制約關系;
(3)學生的人際關系表現及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4)大眾傳媒和輿論導向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3、考核要求
第一節 教學環境對學習的影響
(一) 識記教學資源與教學媒體對學習的影響;
(二) 理解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對學習的影響;
(三) 理解教學設施與教學管理對學習的影響。
第二節 人際關系對學習的影響
(一) 理解教師的態度、作風、教師的期待、品質、能力對學生的影響作用;
(二) 掌握師生關系理論;
(三) 理解同學關系對學習的影響;
(四) 識記親族關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第三節 社會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一) 識記并理解大眾傳媒、社會輿論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二) 識記社會經濟生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第五章 教學過程理論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學的過程,明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的把握,真正理解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和教學評價的意義,從而提高考生的教學理解水平和教學能力。
2、考核知識點
(1)教學過程的含義、要素及其理論;
(2)教學認識過程的特點;
(3)教學過程的五種矛盾關系;
(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5)教學評價。
3、考核要求
第一節 教學過程概述
(一) 識記并理解教學過程的含義;
(二) 識記并理解教學過程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第二節 教學過程的特點
(一) 理解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二) 掌握教學過程的特點;
第三節 正確認識和處理教學過程的矛盾關系
(一) 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二) 掌握學習知識與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關系;
(三) 掌握發展智力與掌握知識的關系;
(四) 掌握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
第四節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 掌握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及其相互關系;
(二) 識記教學的準備;
(三) 理解教學的進行;
(四) 識記并理解教學的評價。
第六章 教學的基本原則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教學原則的概念、意義及確立的依據,明確教學原則在教學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2、 考核知識點
(1)教學原則的概念、意義;
(2)各條教學原則的含義、確立依據及貫徹的基本要求。
3、考核要求
(一)理解教學原則的概念、意義及確立依據;
(二)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及其應用;
(三)掌握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及其應用;
(四)掌握直觀性原則及其應用;
(五)掌握循序漸進原則及其應用;
(六)掌握鞏固性原則及其應用;
(七)掌握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原則;
(八)掌握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
(九)掌握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及其應用。
第七章 教學方法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教學方法的概念、意義及常見的教學方法,明確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使考生掌握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的能力。
2、考核知識點
(1)教學方法的概念、意義;
(2)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3)常用教學方法的含義、作用及運用的基本要求;
(4)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
(5)現代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發展。
3、考核要求
第一節 教學方法概述
(一) 識記教學方法的概念;
(二) 理解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和意義。
第二節 基本的教學方法
(一) 掌握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
(二) 掌握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
(三) 理解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
第三節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
(一) 了解教學方法的歷史發展;
(二) 掌握發現式教學法、掌握學習法、暗示教學法。
第八章 教學藝術
1、 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教學藝術的概念、特點和功能,了解幾種主要的課堂教學藝術,學習創造性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使教學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高效地進行。
2、考核知識點
(1)教學藝術的含義、特點和功能;
(2)教學語言藝術的意義、特點和要求;
(3)組織教學藝術的意義和要求;
(4)導入新課、結束課的意義、方式和要求;
3、考核要求
(一) 識記教學藝術的含義及其探索的歷史;
(二) 識記教學藝術的特點和功能;
(三) 掌握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組織藝術;
(四) 掌握導入新課與結束課的藝術。
第九章 學與教的原理與教學實踐
1、學習目和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和掌握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環節,充分認識學與教的原理對教學實踐活動各個環節的設計與操作的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的必要性的認識。
2、考核知識點
(1)教學目標對教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
(2)教學策略與教學優化的關系;
(3)電化教學的優化策略;
(4)教學評價對實現教學優化的積極作用;
(5)“學與教的原理”與教學評價的內在關系。
3、考核要求
(一) 理解“學與教的原理”在教學目標設定中的作用及其應用;
(二) 識記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的關系;
(三) 理解“學與教的原理”在教學策略制定中的作用及其應用;
(四) 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意義、作用及作為教學策略采用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五) 理解“學與教的原理”在教學評價中的作用及其應用。
附錄
1、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考生了解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主要的教育心理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了解這些理論與學校教學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及其試圖為學校教學實踐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學習這些理論對于考生理解《學與教的原理》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2、考核知識點
(1)斯金納的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思想;
(2)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
(3)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4)贊科夫的新教學體系;
(5)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3、考核要求
(一) 了解斯金納箱;識記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說的基本觀點;理解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思想。
(二) 理解布魯納認知——發現說的主要觀點,掌握學科基本結構和發現教學;能對布魯納的理論作出一定的分析評價。
(三) 理解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了解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四) 理解贊科夫的新教學體系的核心,掌握其新教學體系的原則。
(五) 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概念及其標準,了解巴班斯基的教學原則體系。
三、 題型舉例(考試大綱中題型舉例僅作參考,實際命題時不受此限)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15分)
1. 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積極創始人之一,他在動物學習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說。(附錄P342)
(二)單項選擇(每小題1分,共20分)
1.“高難度、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是 提出的。
A 巴班斯基 B 贊科夫 C 布魯納 D 布盧姆 (附錄P367)
(三) 名詞解釋(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教學過程最優化(附錄P371)
(四) 簡答(共4小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1.簡述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附錄P357—362)
(五)論述(共1題,12分)
1.用實例分析闡述“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教學中的應用。(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