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英語高起本練習題+答案(第8套)
2025-11-19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先看這段文字,里面藏著三個關鍵認知:學習、教育和學校的演變過程。這三個階段就像拼圖一樣,把人類文明的智慧傳承串聯起來。

學習是本能,教育是突破
人類最早的學習方式很簡單,就是模仿。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狩獵、制作工具、照顧他人,慢慢掌握生存技能。這種模仿式學習一直延續到很久以前,直到語言出現后才發生改變。
教育靠語言,學校靠文字
當人類發明了語言,知識傳遞開始有了新可能。成年人能用語言解釋規則、傳承文化,但受限于記憶容量,教育依然停留在口耳相傳的階段。直到文字系統誕生,知識才真正突破時空限制,這才催生出學校這種組織形式。
學校改變世界,技能決定力量
文字出現后,人類終于能系統記錄知識。但早期的文字體系復雜難懂,單靠觀察無法掌握,學校由此成為必要機構。那些最早掌握讀寫算的人,往往能獲得超越他人的優勢,這種現象至今仍在延續。
閱讀理解的底層邏輯
做這類題目時,要抓住三個核心:時間順序(先學、再教、后建)、因果關系(文字催生學校)和功能對比(模仿vs系統學習)。比如第1題考的是文章主旨,正確答案B就體現了學校出現的必然性。
從故事看人性
《種蒜的農夫》這個故事里,表面是階級差異,深層卻藏著認知偏差。當孩子們發現食物質量差異后,用反向種植報復,這說明知識掌握者會主動維護自身利益。第7題選B正是這個邏輯的體現。
體育精神的延伸
阿瑟·阿什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就不在于獎牌,而在于對社會的持續貢獻。他雖然沒參加奧運會,但獲得的奧林匹克獎章證明,體育精神可以突破競技場的邊界。第10題選D就點明了這一點。
學習本質是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帕波塞克的實驗揭示:嬰兒學習的動力不是生理需求,而是對掌控感的追求。當他們成功點亮燈光時,那種成就感比食物更能激發學習欲望。第13題選D正是這個原理的體現。
實用學習策略
- 拆解文章結構:先找時間線索(先...后...),再看因果關系(因為...所以...)
- 關注關鍵詞:如“only”、“because”等限定詞往往指向正確答案
- 排除干擾項:注意選項中的絕對化表述(如“所有”、“完全”)通常不成立
- 聯系生活經驗:比如第5題,根據常理判斷農夫的真實意圖
參考答案:1.B 2.D 3.C 4.B 5.A
6.C 7.B 8.B 9.B 10.D
11.A 12.C 13.D 14.B 15.A
熱門推薦:
成人高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不清楚當地成考政策,點擊立即了解>>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