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僅11.7萬人。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86.7萬人,同比增長了6倍多。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人數3700萬人,增長超過了300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2-1、高等教育逼近普及化階段
自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穩步上升。2002年毛入學率達到15%,標志著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到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更是達到了40%,13年間每年平均增長1.92%。
圖2-1-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高于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平均水平,尤其最近4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出現加速增長態勢,平均每年增長3%,遠遠高于此前10余年的1%。根據適齡人口的情況,預計在今后較短時間內,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快速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2-2、十五年間普通高校數量增長近2倍
伴隨著大學生數量的擴招,我國高校數量也在急劇增加。2000-2015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從1041所增至2561所,增長2倍多。
圖2-2-1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數量約占世界高等學校總數的11%,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其中本科院校中,2001年以后建立的就有678所,建校時間不足16年的占到了55.6%。高校的培養能力與質量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在高校數量急速增加的同時,高校更名問題隨之而來。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全國有167所高校獲教育部批準更名。近年來,高校更名現象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高校更名問題確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復雜歷史問題。50年代院校拆分、合并,出現了很多專科性學校。90年代后期高校開始大合并,高校數量大幅度減少,行業性特點突出的高校紛紛消亡,其中不乏有著悠久歷史的高校,比如西安交大就合并了分屬財政部與衛生部的西安醫科大學與西安財經大學。但是,伴隨高校大擴招,高校重現另一輪大發展,各類專科學校,甚至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大學、學院,為今天的校名紛爭埋下了伏筆。
圖2-2-1-1
中國教育在線就“高校更名”問題進行了一次網絡調查,調查發現,超八成受調查用戶不支持高校頻繁更名。但是高校因為發展的需要,一直存在更名的沖動與需要。
2-3、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一直以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高校發展一味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存在嚴重的趨同化現象。
以湖北為例,湖北省教育廳公布的《2016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共有67所本科院校、321種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多所院校同時開設一個專業的現象較為普遍。湖北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開設有英語專業,緊居其后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57所)、視覺傳達設計(54所)、環境設計(51所)、市場營銷(50所)、國際經濟與貿易(49所)、電子信息工程(46所)、財務管理(43所)、產品設計(43所)、法學等本科專業(42所)。僅從設置的專業角度看,各大學區別不大。
圖2-3-1-1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名單,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等專業在“各地低就業率本科專業”中也多次出現,而這些專業都是當前高校普遍開設的,畢業生規模也最大,其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等專業的畢業生都超過10萬人。這種專業設置與大學生就業“倒掛”的現象也從側面說明了當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
圖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