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重要部署,中國教育在線開展了“2024年建設學習型社會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得到了廣大院校、機構的積極響應。經專家組細致評審,最終有14篇來稿入圍本次活動優秀案例。即日起,中國教育在線對入選案例進行展播,以饗讀者,并助力優秀案例的推廣應用。
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點亮終身教育“智慧燈塔”
單位: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一、背景意義與辦學初衷
(一)國家政策戰略號召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入智能化時代。傳統的購物、就醫、出行等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斷更新、日漸便捷的各類智能化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繪制了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將“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作為十大戰略任務之一。順應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全國高校都在推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大步邁進,如何乘上數字化轉型“東風”,完善以數據為基礎的終身教育管理與發展體系,成為了高校繼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任務。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2023年9月12日,教育部官網《關于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29號(教育事業類428號)提案答復的函》復:“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2024年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4個方面26項舉措。7月2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高等院校等開放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社會大眾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二)對標社會大眾需求
“解壓”“充電”“社交”“自我提升”,中青年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存在著多層次的社會需求。社會處于信息和知識“大爆炸”時代,各方面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成果、新業態不斷涌現,中青年群體開始謀求知識體系更新和個人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徑以滿足自身的求知欲望和發展需求。
“藝術美育”“科學思維”“素養提升”,“雙減”政策下的素質教育,如何平衡孩子的學業與興趣發展變得尤為關鍵,時間管理,興趣培養,也成為了家長群體最關切的問題之一。
“智慧養老”“老有所學”“積極老齡化”,在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的今天,人們不但注重“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年教育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學習者希望參與到老年教育中,圓未竟大學夢。
(三)辦學初衷
蘇州大學自1900年建校以來始終倡導“自由開放、包容并蓄”這一辦學理念,在教育“核心層”和“延伸層”兩個維度同步發力,積極響應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的政策號令,在打開校門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也是我校對于高校開放包容精神的更深層次闡釋。
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社會的終身學習服務平臺與高校服務社會的品牌,倡導“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理念,為大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領域的學習支持,助力青少年群體素養全民發展、助力個人職業發展與生活質量提升、助力銀齡群體養教創結合,形成了覆蓋從少兒到銀齡群體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體系。
二、蘇州大學建設學習型社會實踐
(一)縱到底,構筑終身全階大平臺
1.青少年的快樂學堂
蘇州大學集聚校內學科優勢以及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科普資源,開發各類面向青少年的普惠性課程,多個學院主動參與并加入蘇州大學青少年夏令營項目研發。“小手牽大手、科學零距離”大課堂、非遺主題研學營、“大學夢”主題活動以及品類豐富的日常素養類課程已成為廣受青少年喜愛的品牌項目,每年為青少年提供學習服務約2100人次。
光芯片與AI視覺夏令營
愛心暑托班——藝術創作班
學校以大學先修課程為核心,探索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貫通,依托綜合性大學學科優勢,為青少年提供涵蓋人文社科類、理工醫學類等多個學科的大學專業體驗課程及專業化、科學化的教學服務與競賽指導,深化“高校+高中”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旨在培養有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青少年群體。
AI視覺技術研學營
蘇大夏令營
2.中青年的治愈旅程
2024年初,學校面向18-55歲的社會群體,聚焦“解壓”“提升”“社交”等多維度需求,推出了《攜手蘇大,點亮你的精神“桃花源”》夜校系列課程,上線一個月時間內吸引近5000多人次報名,1/3左右課程在發布12小時內報滿。上線半年以來,共推出302門課程(主要為興趣類、素養類、技能類三部分),吸引12016人次報名(部分學員來自上海、無錫等周邊城市),已培訓6923人次。截至目前已有12個學院參與“蘇大夜校”新項目研發,致力于將高校的優質資源回饋社會。
ChatGPT課程
短視頻拍攝剪輯
非遺點茶
學校在夜校辦學定位上始終堅持普惠性、高質量的原則,圍繞“蘇州底色+蘇大特色”進行課程開發。依托蘇州大學產業人才培訓學院數字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重點打造“技能課程”體系,服務新業態、新技術發展需求,通過“課程策劃+班級服務”兩個方面,力爭將“蘇大夜校”打造成中青年的精神“桃花源”。
昆曲
直播課程
3.老年人的幸福家園
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立足老年教育現狀,依托蘇州大學優質資源,積極調研老年群體學習需求,總結以往辦學經驗,2022年即成立“蘇州大學銀齡學習中心”,并推動使其成為驅動老年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力引擎。借助首批“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試點單位的辦學資質,蘇州大學以提高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為導向,開設了涵蓋生活技能、興趣愛好、養生保健等20余個培訓項目,匯聚了一批具有豐富經驗、飽含熱情、精于實踐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響應信息化與數字化政策發展,結合當代老年群體的數字化需求與前沿科技,應需推出了各類課程與公益類講座,如智能手機應用、視頻拍攝與剪輯、網絡防騙、無人機操作等“智慧助老”課程,幫助老年人翻越“數字屏障”,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縮短“數字鴻溝”。同時,充分利用好老年群體的經驗和智慧,發揮余熱,實現其自我價值,培養了60多名模特表演、攝影模特、時尚編導等領域的師資力量。
朗誦與發聲
太極拳
蘇州大學銀齡培訓不斷豐富辦學內涵,建成校內外中老年群體的求知樂園和精神家園。2023年共開展各類培訓惠及近1500人次,完成1000多課時。未來將進一步聯合外部資源,聯合社區組織,打造金牌導師團,將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基層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書法
中國畫
無人機
(二)橫到邊,開拓多元優課新項目
黨的二十大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推進職普融通作出新論斷,明確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新時期,在全面提升教育者和學習者數字化素養和技能的基礎上,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也正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有效策略,助力構建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致力于構建一個覆蓋“To B+To C”“線上+線下”的適合全年齡段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體系。針對不同板塊、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需求研發更新不同種類的課程。有緊跟市場需求,涉及新興行業領域和技術技能更新,確保學員能夠適應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的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等課程;有適宜全年齡段的興趣與素養類課程,包括但不限于語言類(英語角、小語種教學)、人文素養類(國學經典解讀、世界文化鑒賞)、美學類等(攝影藝術、插花藝術等),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個性化學習需求;更有適宜銀齡群體的“興趣類”“康養類”“數字化”課程,助力學習型社會、銀發經濟、“智慧助老”戰略發展。
學院不斷推陳出新,不僅打破了原有繼續教育內涵壁壘,更是響應了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的應為之策。
(三)全覆蓋,打造蘇大繼教金招牌
1.形成終身教育金招牌。蘇州大學已形成一個覆蓋“職前+職后”“線上+線下”“國內+國外”的適合全年齡段的教育體系,每年線下培訓人次約80000。近年來,學校先后獲批“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人社部)”“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蘇州大學出國留學培訓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平臺。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中國最具社會影響力高校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集體”等。2022年,蘇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數字化管理成果入選“中國高校遠程與繼續教育優秀案例庫”。2023年榮獲“中國高校遠程與繼續教育優秀案例獎”“中國老年教育優秀案例獎”“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推進終身學習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獎”及“高校繼續教育特色辦學典型案例獎”,承擔教育部學習型社會建設(高等繼續教育領域)重點任務1項。2024年,1項成果被推選申報為“長三角教育現代化典型案例”,獲評省級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建設項目。
2.傳播樂學友善好聲音。蘇大銀齡學習中心辦學實踐先后被中國教育在線、學習強國等平臺報道;蘇大夜校辦學實踐先后被人民網、共青團中央、新華日報、央視新聞頻道等200多家官方媒體報道、轉載。高校辦夜校的探索得到省市相關部門關注,主要領導批示。學員們在班級群、問卷滿意度以及社交平臺留言中頻頻為蘇大的用心點贊,廣大學員的正向評價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營造了良好的向上氛圍。
3.實現規范管理高效率。通過線上平臺建設,以數字化賦能繼續教育規范管理。做到事前有審批、事中有監控、事后可回溯。通過一網通辦,確保扎口管理的力度和資源整合的強度。借助大數據的預警作用,促進公開、公平。借助信息化的便捷屬性,提高管理效率;通過示范引領和服務,學校著力在國際化、終身化、在地化、信息化、專業化、多元化六個方面推動改革。在發展領域上國際化,時間跨度上終身化,拓寬在地化服務水平,豐富信息化教學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化分流,動態孵化多元項目,讓蘇州大學成為專業的、可信的一站式知識更新陣地。
4.集聚社會服務強磁場。學校將繼續教育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窗口,鼓勵二級學院利用自身專業學科優勢,通過繼續教育投身到社會服務中,通過社會服務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最終更好地服務社會。目前學校已與蘇州市總工會、人社局、農業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建立合作,通過合作開發“線上+線下”學習平臺,共同推動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學校建立蘇州大學應急管理研究院、退役軍人事務研究院等,為政策研究助力。通過點、線、圈、面的深度融合,以“學”為牽引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蘇州大學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教育數字化和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重要指示,推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推動全民終身學習蔚然成風。深耕于構建教育形式靈活、辦學特色鮮明、運行規范高效的非學歷教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