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高考專升本《教育理論》的考試中,教育學這塊的知識內容占了較大比重,下面我們根據考試大綱來為大家總結下《教育理論》科目中有關教育學的知識重點。本文后面還將持續更新。
《教育理論》教育學知識點
第一節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對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適合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人的發展,等因素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教育從另一方面看, 教育活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接受前人的經驗,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這些都是教育所表現出的人的認識活動。從這方面看,教育是認識現 象。
教育現象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融于整個社會現象之中,當它被人們認識和研究時,便成為教育問題,也就成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質之間內在必然聯系。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存在于教育事務內部及教育與其他事物關系中,探求教育規律離不開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出教學的基本規律,有效的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和闡明教育規律。
二、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教育的基礎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給教育和實踐工作者以理論和方法指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人才服務。
教育知識和理論包括教育學科本身的發展,教育本質和職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論、德育論、課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內容。
三、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實踐經驗的關系
(1)教育學不等于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教育規律不等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們主觀意志的地體現。
(2)教育學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而教育經驗偏重于感性、具體的東西,有些教育經驗不一定符合規律。因此,教育學所揭示的教育規律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四、教育學與教育科學
教育學這個詞,它代表一個科學體系,它包括了許多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而相對獨立的學科,其中每一門具體的教育學科,都是從一個特定的領域來揭示探討教育的有關規律,屬于整個教育科學一個分支學科。
目 前教育科學體系究竟包含哪些分支?意見并非一致。無論如何劃分,教育學、教育政治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法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 德育論、學校管理、學校衛生學、教育社會學、電化教育學、比較教育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統計學、教育控制論等學科都屬于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本 分支學學科。而教育學則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
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
英國哲學家培根為獨立形態教育學的出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作為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提出歸納法,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與其他學科并列。
在教育學創立過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年)為開端,出現了一系列對后世有影響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 話》、[法]盧梭的《愛彌兒》、[瑞]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德]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德]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英]斯賓塞的 《教育論》、[沙俄]烏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對象》、[美]杜威的《人本主義與教育》。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觀點。
這個階段出現的一系列的教育論著,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從現象描述轉向運用心理學和倫理學等基礎進行論證,對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