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是這樣的
2025-08-15 13:55:2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通識教育——generaleucation,源于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oincollege)a.s.parkar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系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盡管如此,也許你還是不知道通識教育指的是什么,但是…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學的東西太過于“學術”,根本沒有在實踐應用過?有沒有覺得自己像一個“書呆子”,掌握了領域內的東西,卻無法融入社會?有沒有覺得自己缺乏最基本的溝通和思考的能力,對如何實地解決問題毫無頭緒?
在這些情況下,也許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p.s.補充一點,隨著我們國家推動素質教育政策,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很多大學開始借鑒美國的經驗,推行通識教育計劃。
美國大學奉行什么樣的通識教育?
一般情況下,美國的大學課程可以分為三類:專業課(major requirement)、選修課(elective course)和通識教育課程(general eucation requirement)。而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大學的課程只有專業課和選修課之分,那就是選定一個特定的專業,然后學習領域內的知識,比如持續不斷地學習工程類、商科、計算機知識等等。這就會導致上述所提到的情況,學生們可能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專業知識,但是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使他們無法順利地與社會接軌。
這時,通識類課程應運而生。好比說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但你還被要求同時學習文學、英語、社會科學等科目。這一類的選課方式,在美國大學里通常以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的形式呈現——完成本專業的學分之外,還要通過選修的方式完成其他專業領域的課程。
通識教育體系設有什么課程?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分類,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劃分為9大類:
寫作:主要教授學術類寫作的基本綱要,包括如何立論點,引論證,找證據,得結論等。
專業寫作:教授更高級的寫作技巧,常常與專業課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閱讀和分析能力,從根本上避免了空有一肚子知識,但沒有整合和分析寫作的能力。
西方文化研究:涉及歐美的文化和歷史,對于美國人和留學生來說,不管從事什么行業,總得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吧。
少數文化:指的是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等等。
人文與藝術:這類的課程通常比較靠近藝術方面,涉及面很廣,比如音樂史、作品賞析、文學作品研究等等。
語言:大部分學校會開設各個語種的課程,常見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等。
數理邏輯:偏理科方向,涉及數學、物理、編程、統計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社會與行為科學:包括心理學、人類研究、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
自然科學與技術:涉及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等大方向的內容。
可以看出,部分學科是交叉的,而且與其他專業課知識相重合。
在美國大學的實際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中,liberal eucation 和 general eucation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兩種不同的課程。liberal arts eucation是以人文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即自由之人所需要的智識能力和素養,所以 liberal eucation 可以譯為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而 liberal eucation 是general eucation的一部分,即最靈魂部分。文理學院就可以說成是提供的博雅教育,而哈佛、哥大、芝大等推行的就是通識教育,不適合說成提供博雅教育。
美國頂尖大學的核心課程
哥倫比亞大學
哥大在1917-1919年的實踐就被公認為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起點,至此以后,諸多名校開始競相效仿,甚至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聞名的教育體系。
但是,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到現在都具有學術挑戰性,因為它涵蓋了所有本科學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學術領域。不過,這種“打包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增大社會了解面,對他們有受用終身的意義。
哥大有九大方面的核心課程,學校要求每一個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修完這一系列的課程,并獲得相應的學分。
外語:4個學期,可通過相應的測試。
體育:4個學分,還需提交游泳考試成績或者“大學健康表格”。
科學:選修三門,至少9個學分。
藝術:介紹西方藝術史。
文學:閱讀當代文學作品。
音樂:鑒賞西方音樂史。
歷史:介紹西方歷史問題。
文化:非西方文化介紹。
邏輯與修辭:鍛煉批判性的思維以及清晰的口頭和書面表述。
這九門核心課程,看似涉及不同的方方面面,實則相互聯系。例如,哥大規定在選“修辭與邏輯”這門課之前,必須先修“邏輯與修辭概論”或“批判性寫作”這兩門課,這種先行后續的課程安排更有助于學生吸收課程內容。
其次,哥大的核心課程并不是與傳統的課程相互脫節的,學生既有廣闊的選課空間,又可以將通識類課程和自己的專業領域聯系起來,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更高水準的過程。
芝加哥大學
如果說哥倫比亞大學是通識教育的開拓者,那么芝加哥大學把兩年制擴展為四年制,使核心課程初步成型,同樣為這種美國特色模式奠定了基礎。
發展到今天,錄取競爭日漸激烈的芝大把核心課程分為三大類:
1;人文,文明,藝術
2;自然科學,物理,數學
3;社會科學
以及可選的外語學習。
根據芝大對核心課程的介紹,它的意義在于學生能夠把在一門學科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另外一門完全不同的學科中。
這就是知識的交互性。舉個例子,一個學工程的學生,可以把在數學課和物理課上學到的邏輯和推理方法運用到解決工程問題當中。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核心課程所帶來的知識積累,都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
其次,很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并沒有準備好接受“專精”的學術課程,所以核心課程不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還是一個過渡的過程。
這也是美國大學獨特的教學方式,那就是知識技能搭軌工作需求。幫助學生在職場上成功,不僅僅是提供所需專業知識,更多的是思維模式的培養和經驗的積累,這也是通識教育和核心課程的最終目的。
因此,被美國大學接受的同時,學生們看重的應該不僅僅是自己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期間,開發個性特質和自然潛力,提高軟技能。對于留學生來說,這才是在美國學習最大的收獲!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留學資訊,歡迎咨詢!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