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通知,部署啟動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行動從7月起至12月,以“攻堅促就業 奮進創未來”為主題,面對20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實、實名登記、職業指導、招聘對接、困難幫扶、能力提升、權益維護等全方位就業服務。
《通知》明確,及早公布就業服務渠道,集中發布致2025屆高校畢業生的公開信,亮出就業創業政策、就業創業服務項目、服務機構目錄、求助途徑、招聘渠道“五個清單”。暢通高校畢業生求助途徑,線上全年開放求職登記小程序,線下統籌用好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站所等服務平臺,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早登記。
《通知》強調,落實實名幫扶機制,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及時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抓好困難畢業生兜底幫扶,建立健全就業幫扶清單,優先推送高質量崗位信息,優先組織培訓見習,優先提供職業指導。加強失業青年常態化幫扶,主動提供崗位對接、就業指導、培訓推介等服務。
《通知》提出,加快推進就業創業政策落實,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培訓補貼、擔保貸款等惠企政策,拓寬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延續實施國有企業增人增資政策,綜合運用“直補快辦”、“政策計算器”等方式,推動就業創業政策及時兌現。實施百萬青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深化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全面推廣求職能力實訓營,提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求職就業能力。密集舉辦“職引未來”系列招聘,常態化組織線上招聘,安全有序開展線下招聘,組織各級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廣泛參與,提高招聘服務精細化、多元化、專業化水平。
《通知》要求,實施就業權益護航行動,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強化就業安全教育,幫助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宣傳引導,推出服務重大戰略、主動創業創新、投身生產一線、扎根城鄉基層的青年就業典型,展示新時代青年人就業創業的精神風貌。
通知全文——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的通知
人社廳函〔2025〕1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全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決定在全國集中開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行動主題
攻堅促就業 奮進創未來
二、行動時間
2025年7月-12月
三、服務對象
(一)20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
(二)在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登記失業的16-24歲青年。
四、行動目標
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需求,集中提供政策落實、實名登記、職業指導、招聘對接、困難幫扶、能力提升、權益維護等全方位就業服務,力爭有就業意愿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年底前都能實現就業或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確保青年就業水平總體平穩。
五、主要內容
(一)加快推進就業創業政策落實。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培訓補貼、擔保貸款等惠企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早招多招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狠抓新一輪支持政策落地,拓寬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延續實施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增人增資政策,推動政府投資的創業孵化器放寬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免費入駐門檻,指導各地結合實際細化配套政策,確保各項措施能早則早、能出盡出。綜合運用“直補快辦”、“政策計算器”等方式推動就業創業政策及時兌現,推廣高效辦成個人創業“一件事”。
(二)及早公布就業服務渠道。在高校畢業生離校前,充分利用各類媒介,集中發布致2025屆高校畢業生的公開信,亮出就業創業政策、就業創業服務項目、服務機構目錄、求助途徑、招聘渠道“五個清單”。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組織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集中宣講解讀,使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用人單位應知盡知,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暢通高校畢業生求助途徑,線上全年開放求職登記小程序,線下統籌用好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站所等服務平臺,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早登記,確保愿登盡登。
(三)及時建立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實名臺賬。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提早對接教育部門和高校,提早獲取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信息,7月份全部完成信息移交。及時將求職登記小程序中的高校畢業生信息分解下發,納入聯系服務范圍。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訪談等方式,全面摸排未就業畢業生情況,形成2025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臺賬。依托基層就業服務平臺,摸清轄區內登記失業青年的個人信息和就業、培訓需求,7月底前建立登記失業青年實名臺賬。
(四)全面落實實名幫扶機制。對納入實名臺賬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實行專人聯系、集中幫扶,及時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的“1131”實名服務。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的就業狀態和服務提供等情況發生變化的,要在臺賬中及時記載、動態更新。完善就業去向核實核查機制,探索通過數據比對、勞動合同(就業協議)證明、電話回訪等方式核實,強化就業情況動態監測。
(五)密集舉辦“職引未來”系列招聘。加密招聘服務活動頻次,接續舉辦百日千萬招聘、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國聘行動等專項活動,以活動密度提高市場熱度。常態化組織線上招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精準推送崗位,加大直播帶崗、遠程面試等力度,促進供需高效匹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開展線下招聘,更多舉辦“小而美”、“專而精”特色招聘,定向投放崗位,組織各級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廣泛參與,提高招聘服務精細化、多元化、專業化水平。
(六)全力提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求職就業能力。實施百萬青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圍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銀發經濟等領域,根據用人需求和就業培訓意愿精心設計培訓項目,大力組織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等專項培訓,幫助青年提升技能水平。深化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重點面向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更多開發科研類、技術類、管理類見習崗位,幫助青年提升實踐能力。全面推廣求職能力實訓營,為參訓學員提供簡歷修改、面試技巧課程,開展企業參觀、跟崗鍛煉活動,幫助青年提升求職能力。
(七)堅決抓好困難畢業生兜底幫扶。根據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臺賬,精準鎖定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以及殘疾等困難畢業生,建立健全就業幫扶清單。組織專門力量與困難畢業生“一對一”結對,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優先推送高質量崗位信息,優先組織培訓見習,優先提供職業指導,做到“一幫到底、不落一人”。對通過市場化渠道確實難以實現就業的,統籌運用公益性崗位予以安置。
(八)深入推進青年就業啟航計劃。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等平臺,加強失業青年常態化幫扶,主動提供崗位對接、就業指導、培訓推介等服務,積極組織參觀企業、開展就業沙龍等活動,引導他們走出家門,激發就業內生動力。對求職受挫、信心不足的失業青年,組織專業力量開展求職會診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重樹信心,積極理性求職。
(九)大力實施就業權益護航行動。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規范用人單位招聘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職業中介活動,從嚴糾治非法職介(網絡)、就業歧視和“招轉培”及“培訓貸”等招聘欺詐行為,治理“蘿卜招聘”、“付費內推”等市場亂象。強化就業安全教育,組織勞動就業法律法規進校園宣傳,及時發布招聘陷阱提示,曝光典型案例,普及防電信詐騙知識,幫助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升風險防范意識。
(十)持續加強宣傳引導。聚焦行動主題,綜合運用廣播電視、部門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各類媒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知曉度和影響力,營造全社會支持青年就業良好氛圍。強化示范引領,積極推出服務重大戰略、主動創業創新、投身生產一線、扎根城鄉基層的青年就業典型,開展“最美高校畢業生”、“平凡崗位精彩人生”等宣傳活動,通過生動故事和榜樣效應,全方位展示新時代青年人就業創業的精神風貌,引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從國家發展需要和個人實際出發,理性務實選擇職業和崗位。
六、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保障。各地要將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作為做好當前就業工作的重要抓手,落實屬地責任,細化實施方案,明確時間進度、工作要求和保障機制。要主動聯系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聚合政策服務資源,并充分調動市場機構和行業協會參與積極性,推動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強化風險防范。各地要按照“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檢查巡查力度,確保各項活動安全有序開展。要嚴把信息審核關,對參加各類招聘活動用人單位的資質和崗位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審核,堅決杜絕各類虛假、不合理信息。
(三)強化跟蹤調度。各地要緊盯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從7月起部里將對各地2025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銜接工作(7月底前填寫工作進展匯總表,見附件2)及求職登記小程序求助畢業生聯系服務情況進行周調度,對登記失業青年及2025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臺賬進行半月調度。行動期間,各地要動態報送工作進展、典型經驗、意見建議。行動結束后要認真總結工作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附件:1.挺膺擔當 就業啟航——致2025屆高校畢業生的一封信(略)
2.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銜接工作進展匯總表(略)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2025年6月27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