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28 環境規劃與管理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 1243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28528 環境規劃與管理河海大學編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一、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課程性質和特點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環境科學、環境工程以及與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的專業課程。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是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是環境科學與管理學、系統學、規劃學、預測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計算技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產物。環境規劃與管理學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政策學理論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支持下,將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側重于研究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學問題。 本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共分11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基本任務和類型。分析了環境規劃與管理在國際上的發展狀況以及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歷程、現狀與發展趨勢。第二章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分析了與環境規劃與管理密切相關的可持續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環境政策學理論,分析了上述理論與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間的關系。第三章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論述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指標體系及其類型;提出了環境評價和預測的內容與方法,以及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目的、依據和內容;分析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第四章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闡述了環境預測與社會經濟預測、大氣污染預測、水污染預測、固體廢物與噪聲污染預測的常用方法;闡述了經濟環境評價、社會環境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的常用方法;介紹了單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第五章為“水環境規劃與管理”,介紹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提出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四種技術措施;闡述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環境承載力分析方法。第六章為“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介紹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與類型、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與原理;提出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合防治。第七章為“土地資源保護規劃與管理”,介紹了土地資源保護規劃與管理的基礎、原則、內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資源保護規劃與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農田、林地資源、草地資源、濕地資源的規劃類型與管理措施。第八章為“固體廢棄物管理規劃”,介紹了固體廢物的種類、危害和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提出了固體廢物管理規劃的內容、技術路線。第九章為“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介紹了城市、開發區、社區、工業企業及生態園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規劃的編制程序及規劃的管理途徑和方法。第十章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中和決策與公眾參與”,闡述了公眾參與的必要性、公眾參與者類型及公眾參與的具體措施。第十一章為“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論述了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內容、與相關技術的關系、發展趨勢;研究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和設計。 通過學習,應考者可以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并能夠應用在具體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中,為環境規劃與管理工作培養專業人才。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考者應達到以下要求: 1.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則、基本任務;了解環境規劃的類型及發展趨勢;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2.理解可持續發展觀、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政策學理論;3.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技術方法;掌握水、區域大氣、土地資源、固體廢棄物、城鎮環境等的管理與規劃的基本內容;4.熟練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中常見術語的名稱和意義。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本課程的前修課程是管理學、經濟學、運籌學、環境數學模型、計算機技術。這五門課程可以幫助應考者理解各類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掌握各種規劃方案的制定方法。是全面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法與內容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或專業基礎理論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第1章 緒論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則、任務和類型;分析了環境規劃與管理在國際、國內的發展狀況、現狀與發展趨勢。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則、任務和類型;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在國際、國內的發展狀況、現狀與發展趨勢。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含義、作用與發展趨勢2.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任務、特征和類型。3.熟練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原則。第2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一)課程內容 分析了與環境規劃與管理密切相關的可持續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環境政策學理論,分析了上述理論與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間的關系。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可持續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環境政策學理論及其與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間的關系。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了解可持續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環境政策學理論。2.掌握:符合生態系統的特點、結構、功能。3.熟練掌握:上述理論與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間的關系。第3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一)課程內容 論述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指標體系及其類型;提出了環境評價和預測的內容與方法,以及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目的、依據和內容;分析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指標體系及其類型;環境評價和預測的內容與方法,以及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目的、依據和內容;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指標體系及其類型。2.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3.熟練掌握:環境評價和預測的內容與方法,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目的、內容。第4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一)課程內容闡述了環境預測與社會經濟預測、大氣污染預測、水污染預測、固體廢物與噪聲污染預測的常用方法;闡述了經濟環境評價、社會環境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的常用方法;介紹了單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二)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環境預測與社會經濟預測、大氣污染預測、水污染預測、固體廢物與噪聲污染預測的常用方法;闡述了經濟環境評價、社會環境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的常用方法;介紹了單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經濟環境評價、社會環境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的常用方法。2.掌握:社會經濟預測、大氣污染預測、水污染預測、固體廢物與噪聲污染預測的常用方法。3.熟練掌握:單目標決策分析方法、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第5章 水環境規劃與管理(一)課程內容闡述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提出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四種技術措施;闡述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環境承載力分析方法。(二)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提出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四種技術措施;闡述了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環境承載力分析方法。(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2.掌握: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四種技術措施。3.熟練掌握: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環境承載力分析方法。第6章 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一)課程內容闡述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與類型、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與原理;提出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合防治。(二)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與類型、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與原理;提出了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合防治。(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合防治。2.掌握: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與類型、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與原理。第7章土地資源保護規劃與管理(不作要求)第8章 固體廢棄物管理規劃(一)課程內容介紹了固體廢物的種類、危害和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提出了固體廢物管理規劃的內容、技術路線。(二)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固體廢物的種類、危害和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提出了固體廢物管理規劃的內容、技術路線。(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固體廢物的種類、危害和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2.掌握:固體廢物管理規劃的內容、技術路線。第9章 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一)課程內容介紹了城市、開發區、社區、工業企業及生態園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規劃的編制程序及規劃的管理途徑和方法。(二)學習目的與要求了解城市、開發區、社區、工業企業及生態園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規劃的編制程序及規劃的管理途徑和方法。(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城市、開發區、社區、工業企業及生態園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2.掌握:城鎮環境規劃的編制程序及規劃的管理途徑和方法。第10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中和決策與公眾參與(不作考試要求)第11章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一)課程內容介紹了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內容、與相關技術的關系、發展趨勢;研究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和設計。(二)學習要求了解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內容、與相關技術的關系、發展趨勢;研究了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和設計。(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1.領會: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內容、與相關技術的關系、發展趨勢。2.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和設計。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一)關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中有關提法的說明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領會”、“掌握”、“熟練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它們的含義是:領會: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領會和理解本課程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熟悉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別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掌握:要求應考者應該掌握的課程中的知識點。如簡答名詞和概念等有關內容。熟練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如基礎知識和應用等。(二)自學教材本課程使用教材為:《環境規劃與管理》,尚金城等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三)自學方法的指導本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內容多、難度大,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熟知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系,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先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掌握,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4.學完教材的每一章內容后,應認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和思考題,這一過程可幫助自學應考者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引導為主。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五)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定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領會”20%;“掌握”45%;“熟練掌握”為35%。3.試題難易程度要合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4.本課程考試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及問答題等類型(見附錄)。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附錄 題型舉例一、選擇題(20分)如:按特性,固體廢物可分為普通廢物及( )。(1)工業固體廢物 (2)農業固體廢物(3)醫療廢物 (4)危險廢物二、名詞解釋(15分)如:水環境承載力。三、簡答題(30分)如: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三種類型。四、計算題(25分)如:采用箱式模型計算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五、問答題(10分)如:環境規劃與管理方案的生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