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40 測試技術(高綱1839)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高綱1839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28440 測試技術南京理工大學編(2020年)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Ⅰ 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一、課程性質和特點《測試技術》課程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機電一體化工程專業的必修課,是為培養自學應考者了解和掌握現代測試和傳感器技術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應用而設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測試技術是利用傳感器將機電一體化系統的被測物理量轉換為與之相對應的容易檢測、傳輸和處理的信號,并通過計算機處理從而得知被測系統狀態的一門綜合性技術,也是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和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社會的發展是基于人類客觀世界的不斷認識,測試則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主要方法,是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研究和生產過程參數檢測等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實驗應用科學的一部分。通過測試,可以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并利用和改造客觀世界,從而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指出:“信息技術包括測試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測試技術對信息進行采集和處理,是信息技術的源頭,是關鍵中的關鍵。”本課程的特點是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考生了解機電一體化系統中常用傳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對獲取的信號進行加工、處理、記錄顯示和分析的過程,掌握常見物理量的測量方法,為測試技術在機電一體化系統中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二、課程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考生應具有以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1.了解信號時域和頻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確的信號頻譜結構的概念;了解頻譜分析和相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數字信號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測試裝置基本特性的評價方法和不失真測試條件,并能正確地運用于測試裝置的分析和選擇;了解一階、二階線性系統動態特性及其測定方法。3.掌握常用傳感器、信號變換及調理電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根據測試要求進行較合理地選用。4.對動態測試的基本問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運用于機械工程中某些參量的測量。5.通過完成本課程安排的實驗,培養實踐技能,掌握測試技術的基本應用方法,加深對本課程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在自學過程中,要求考生在通讀教材,理解和掌握所學基本原理知識及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習題與思考題的練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與相關課程的聯系與區別學習本課程前,考生應具備的知識基礎有:電工、電子學、力學、工程數學和控制工程基礎等基礎知識,以便使考生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測試技術的基本知識。在自學中要注意本課程與《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現代測試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等課程的區別。本課程為考生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基礎”課程打下基礎。四、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程的重點為測試裝置的基本特性和傳感器及其應用等;次重點為信號及其描述、信號調理和信號初步處理等;一般知識點為測量儀器與數字接口、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常用物理量測量方法等。其中信號及其描述、信號變換及調理為難點。考生要注意把握重點和次重點知識點內容,用考核目標和各章的考核要求檢驗學習的效果,也要了解一般內容的知識點。Ⅱ 考核目標本課程自學考試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領會、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四個層次規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四個能力層次是遞升的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各能力層次的含義是:識記(Ⅰ):要求考生能夠識別和記憶本大綱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如定義、定理、表達式、公式、原理、重要結論、方法及特征、特點等),并能夠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確的表述、選擇和判斷。領會(Ⅱ):要求考生能夠領悟和理解本大綱中規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及外延,理解物理概念的確切含義,理解和熟悉內容要點及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能根據考核的不同要求對有關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做出正確的解釋、敘述和說明。簡單應用(Ⅲ):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本大綱中規定的少量知識點,利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分析和邏輯推理及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分析和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如簡單的計算,設計簡單實驗系統,并能繪制出測試系統框圖,分析和說明系統中各環節的功能。綜合應用(Ⅳ):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本大綱中規定的多個知識點,面對較復雜的測試系統,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分析和解決一般應用問題,如較復雜的計算,根據實驗要求,設計較復雜的測試系統,繪制出測試系統框圖,分析和說明系統中各環節的功能。Ⅲ 課程內容與考核要求第1章 緒論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測試技術的基本概念、發展動向和測量的基礎知識。明確學習內容和目的,以及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測試技術概況1.測試和測量系統2.測試技術的發展概況3.課程的主要環節和本書概要第二節 測量的基礎知識1.測量、計量、測試2.測量方法3.測量裝置4.測量誤差5.測量精度和不確定度6.測量器具的誤差7.測量結果的表達方式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測試技術概況識記:測試技術的基本概念;靜態測量和動態測量的定義。領會:測量系統的一般構成。2. 測量的基礎知識識記:測量、計量、測試定義和關系;常用測量方法定義;測量裝置的常用術語;測量精度和不確定度定義;測量器具的誤差。領會:基準和標準的相互關系;測量誤差定義、分類和表示方法。四、本章重點、難點測量、計量、測試定義和關系;測量誤差定義、分類和表示方法。第2章 信號及其描述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信號的分類與描述,了解周期信號與離散頻譜,了解瞬變非周期信號與連續頻譜;了解隨機信號。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信號的分類與描述1.信號的分類2.信號的時域描述和頻域描述第二節 周期信號與離散頻譜1.傅里葉級數的三角函數展開式2.傅里葉級數的復指數函數展開式3.周期信號的強度表述第三節 瞬變非周期信號與連續頻譜1.傅里葉變換2.傅里葉變換的主要性質3.幾種典型信號的頻譜第四節 隨機信號1.隨機信號的主要特征參數2.樣本參數、參數估計和統計采樣誤差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信號的分類與描述識記:信號的分類;確定性信號和隨機信號的概念;周期信號和非周期信號的概念;連續信號和離散信號的概念;能量信號與功率信號的概念。領會:信號的時域描述概念;信號的頻域描述概念。2. 周期信號領會:傅里葉級數;常見周期信號的時域表達式及波形;常見周期信號的幅頻譜和相頻譜;周期信號頻譜的特點;周期信號的強度表述的概念。簡單應用:利用傅里葉級數求正弦、余弦、方波、三角波、鋸齒波的頻譜,畫出頻譜圖。3. 瞬變非周期信號識記:傅里葉變換;傅里葉變換的主要性質。領會:幾種典型信號的頻譜。簡單應用:利用傅里葉變換求矩形窗函數、被截取后的正弦和余弦、單位脈沖函數的頻譜。4.隨機信號識記:平穩隨機過程;非平穩隨機過程;領會:信號的均值、方差、均方差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信號概率密度函數的定義;樣本參數、參數估計和統計采樣誤差。簡單應用:信號的均值、方差、均方差的計算。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信號的分類;信號的時域描述概念;信號的頻域描述概念;常見周期信號的時域表達式及波形;常見周期信號的幅頻譜和相頻譜;周期信號頻譜的特點;矩形窗函數的頻譜;信號的均值、方差、均方差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信號概率密度函數的定義;樣本參數、參數估計和統計采樣誤差。難點:方波、三角波的頻譜計算,畫出頻譜圖;矩形窗函數的頻譜計算,畫出頻譜圖。第3章 測試裝置的基本特性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測試裝置基本特征的評價指標,掌握測試裝置的靜態、動態特性,以及了解不失真測試條件。本章是本課程的重點,是理解、掌握和學好本課程的基礎。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1.測試裝置的靜態特性2.標準和標準傳遞3.測量裝置的動態特性4.測量裝置的負載特性5.測量裝置的抗干擾特性第二節 測試裝置的靜態特性1.線性度2.靈敏度3.回程誤差4.分辨力5.漂移第三節 測試裝置的動態特性1.傳遞函數2.頻率響應函數3.脈沖響應函數4.一階、二階系統的特性第四節 測試裝置對任意輸入的響應1.系統對任意輸入的響應2.系統對單位階躍輸入的響應第五節 實現不失真測量的條件第六節 測量裝置動態特性的測量1.頻率響應法2.階躍響應法第七節 負載效應 注明:不作考核要求第八節 測量裝置的抗干擾性 注明:不作考核要求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測量裝置的靜態特性的定義;測量裝置的動態態特性的定義。領會:測量裝置靜態標定過程。2. 測量裝置的靜態特性識記:測試系統靜態特性的主要定量指標。3. 測量裝置的動態特性識記:系統幅頻特性的概念;系統相頻特性的概念;系統頻率特性的概念;一階、二階測試系統頻率特性的表達式。領會:表述系統傳遞函數的主要特點;脈沖響應函數的概念;動態特性參數的測定;不失真測量條件。簡單應用:一階、二階系統頻率特性的計算。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測量裝置靜、動態特性的定義;測量裝置靜態特性的主要定量指標;系統傳遞函數的定義;系統頻率特性的概念;系統傳遞函數的主要特點;實現不失真測量的條件;一階、二階系統頻率特性的表達式;動態特性參數:系統無阻尼固有頻率、系統阻尼率。次重點:理想測試系統的特性;系統幅頻特性的概念;系統相頻特性的概念。難點:測試系統靜態特性的主要定量指標;系統傳遞函數的定義;系統頻率特性的概念;動態特性參數:系統無阻尼固有頻率、系統阻尼率;系統幅頻特性的概念;系統相頻特性的概念;實現不失真測量的條件;一階、二階測試系統頻率特性的計算。第4章 常用傳感器與敏感元件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各種常用傳感器的分類、結構、靜動態特性、測量范圍、使用條件等,掌握常用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常用傳感器分類第二節 機械式傳感器及其儀器第三節 電阻式、電容式與電感式傳感器1.電阻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類2.電容式傳感器的變換原理和測量電路3.電感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類第四節 磁電式、壓電式與熱電式傳感器1.磁電式傳感器2.壓電式傳感器3.熱電式傳感器第五節 光電傳感器1.光電測量原理2.光電元件3.光電傳感器的應用第六節 光纖傳感器1.分類2.光纖導光原理3.光纖傳感器的應用4.光纖傳感器的特點第七節 半導體傳感器1.磁敏傳感器2.熱敏傳感器3.氣敏傳感器4.濕敏傳感器5.固態圖像傳感器6.集成傳感器第八節 紅外測試系統1.紅外輻射2.紅外探測器3.紅外測試應用第九節 激光測試傳感器1.激光干涉式測量儀器2.激光全息測量儀器第十節 傳感器的選用原則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傳感器的分類識記:傳感器的定義。領會:表述傳感器的分類方法。2. 機械式傳感器及其儀器領會:機械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3. 電阻式、電容式與電感式傳感器識記:電阻式傳感器的定義;電阻式傳感器的種類;電容式傳感器的定義;電容式傳感器的種類;電容式傳感器的測量電路;電感式傳感器的定義;電感式傳感器的種類。領會:電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電容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電感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簡單應用:電阻式應變式傳感器的靈敏度計算;電容傳感器的靈敏度和輸出特性的計算;電感式傳感器的靈敏度和輸出特性的計算。4. 磁電式、壓電式與熱電式傳感器識記:磁電式傳感器的定義;磁電式傳感器的種類;壓電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壓電效應;壓電傳感器等效電路和測量電路;熱電式傳感器的定義;熱電偶;熱電阻傳感器。領會:磁電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磁電式傳感器的結構、輸出特性及靈敏度;壓電式傳感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熱電偶的工作原理及特點;熱電阻傳感器的分類。簡單應用:壓電傳感器等效電路和測量電路。5. 光電傳感器識記:光電效應;外光電效應、內光電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光電元件分類及特性。領會:外光電效應、內光電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光電元件分類及特性。簡單應用:光電傳感器應用實例。。6. 光纖傳感器識記:光纖傳感器分類;光纖導光原理。領會:光纖傳感器的應用;光纖傳感器的特點。7. 半導體傳感器識記:半導體傳感器特點;磁敏傳感器分類;霍爾效應;熱敏傳感器的組成和特性;氣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濕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固態圖像傳感器的特點及用途。領會:霍爾元件及霍爾效應原理;磁阻元件的工作原理;熱敏傳感器的特點;集成傳感器的特點。8. 紅外測試系統識記:紅外檢測的理論基礎;紅外探測器的分類。領會:紅外測試應用。9. 激光測試傳感器識記:激光全息原理;激光全息成像的特點。領會:激光干涉式測量儀器原理。10. 傳感器的選用原則綜合應用:合理選用傳感器的注意事項。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傳感器的定義;傳感器的組成;電阻式、電容式與電感式傳感器;磁電式、壓電式與熱電式傳感器;光電傳感器;光纖傳感器;半導體傳感器;紅外測試系統;激光測試傳感器。難點:常用傳感器分類;電容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應用;電容傳感器的靈敏度和輸出特性的計算;壓電傳感器等效電路和測量電路;壓電效應;光電效應;光纖導光原理;半導體傳感器工作原理;紅外測試系統的工作原理;激光測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傳感器的選用原則。第5章 信號的調理與記錄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各種信號中間轉換裝置的類型、結構及組成,掌握電橋、調制與解調、濾波、信號放大器和測試信號的顯示與記錄。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電橋1.直流電橋2.交流電橋3.帶感應耦合臂的電橋第二節 調制與解調1.幅值調制與解調2.頻率調制與解調第三節 濾波器1.濾波器的分類2.濾波器性能分析3.實際濾波電路4.帶通濾波器在信號頻率分析中的作用注明:不作考核要求第四節 信號的放大1.基本放大電路2.儀器放大器3.可編程增益放大器第五節 測試信號的顯示與記錄1.信號的顯示2.信號的記錄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電橋識記:電橋的定義;電橋的分類;直流電橋的基本結構與分類;領會:交、直流電橋的工作原理;直流電橋的平衡條件;直流電橋的特點;交流電橋的種類與平衡條件;帶耦合臂電橋的分類及特點。簡單應用:直流電橋的輸出電壓及靈敏度的計算;電容電橋和電感電橋的平衡條件及計算。2. 調制與解調識記:調制與解調的概念。領會:幅值調制的原理;調幅信號的頻域分析;調幅信號的解調方法;頻率調制的基本概念;頻率調制方法;調頻信號的解調。3. 濾波器識記:濾波器的概念;濾波器的分類。領會:理想濾波器的幅頻和相頻特性;實際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帶寬、波紋幅度、品質因數、倍頻程選擇和濾波器因數;無源一階RC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的電路圖及幅頻、相頻特性圖;有源一階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的電路圖。簡單應用:無源一階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帶寬的計算。4. 信號的放大識記:基本放大電路種類。5. 測試信號的顯示與記錄識記:信號顯示與記錄的目的;常用顯示儀器的分類;傳統信號記錄儀器的分類。領會:新型數據采集與記錄儀器。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電橋的分類;交、直流電橋的平衡條件;直流電橋的輸出電壓及靈敏度的計算;調制與解調的概念;實際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帶寬、品質因數無源一階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帶寬的計算。難點:交、直流電橋的工作原理;直流電橋的輸出電壓及靈敏度的計算;電容電橋和電感電橋的平衡條件及計算;調制與解調的概念;無源一階低通、高通、帶通濾波器的截止頻率、帶寬的計算。第6章 信號處理初步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步驟,了解頻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明確的信號頻譜結構的概念;了解相關分析、功率譜分析和現代信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步驟第二節 離散信號及其頻譜分析1.概述2.時域采樣、混疊和采樣定理3.量化和量化誤差4.截斷、泄露和窗函數5.頻域采樣、時域周期延拓和柵欄效應6.頻率分辨率、整周期截斷第三節 相關分析及其應用1.兩個隨機變量的相關系數2.信號的自相關函數3.信號的互相關函數4.相關函數估計第四節 功率譜分析及其應用1.自功率譜密度函數2.互譜密度函數第五節 現代信號分析方法簡介 注明:不作考核要求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步驟領會: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步驟。2. 離散信號及其頻譜分析識記:采樣和截斷;采樣定理;量化和量化誤差。領會:混疊現象及其避免方法。3. 相關分析及其應用領會:信號的自相關函數及性質;信號的互相關函數及性質。簡單應用:自相關函數及互相關函數的計算與應用;4. 功率譜分析及其應用領會:自功率譜密度函數定義及其物理意義;互譜密度函數。簡單應用:功率譜函數的計算與應用。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步驟;采樣和截斷;采樣定理;量化和量化誤差常見周期信號頻譜的特點;混疊現象及其避免方法;信號的自相關函數及性質;信號的互相關函數及性質;自功率譜密度函數定義及其物理意義;互譜密度函數的定義。難點:自相關函數及互相關函數的計算與應用。第7章 測量儀器與數字接口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現代測試系統的概念和特點,了解測試總線與接口技術,了解虛擬儀器的特點、組成及應用。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測試信號采集的基本原理與裝置1.信號采集的意義和任務2.信號采集系統的組成原理3.信號采集系統組成結構的分類第三節 插卡式測試系統第四節 儀器前端及控制1.儀器控制的概念2.儀器控制總線3.儀器控制軟件第五節 測量系統的數字接口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基于計算機的測量儀器的發展階段。2. 測試信號采集的基本原理與裝置識記:信號采集的任務;信號的采集過程;信號采集系統組成結構的分類。3. 插卡式測試系統領會:插卡式測試系統發展。4. 儀器前端及控制識記:儀器控制的概念。5. 測量系統的數字接口識記:儀器控制的總線類型。四、本章重點、難點第8章 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現代測試系統的概念和特點,了解測試總線與接口技術,了解虛擬儀器的特點、組成及應用。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智能儀器簡介1.基本概念2.基本類型3.特點第三節 虛擬儀器與軟件1.虛擬儀器的特點2.虛擬儀器的構成方法3.LabVIEW虛擬儀器軟件簡介及應用舉例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儀器儀表的發展。2. 智能儀器簡介識記:智能儀器的分類;智能儀器的基本結構;智能儀器的特點。3. 虛擬儀器與軟件領會:虛擬儀器的特點;虛擬儀器的構成方法。四、本章重點、難點第9章 位移測量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位移測量相關技術。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常用的位移傳感器第三節 位移測量的應用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常用位移傳感器及其特點。2. 常用的位移傳感器領會:滑線電阻式位移傳感器原理應變片式位移傳感器的測量原理;差動變壓器式位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光電脈沖式位移傳感器的組成。簡單應用:常用位移傳感器計算。3. 位移測量的應用領會:物位測量的兩種方法。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常用位移傳感器計算。第10章 振動測試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機械振動測量相關技術。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慣性式傳感器的力學模型第三節 振動測量傳感器第四節 振動測量系統及其標定第五節 激振試驗設備及振動信號簡介 注明:不作考核要求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機械振動測試分類。2. 慣性式傳感器的力學模型識記:慣性式測振傳感器的力學模型與特性。3. 振動測量傳感器識記:常用振動測量儀器工作原理。4. 振動測量系統及其標定識記:振動測量系統的組成。四、本章重點、難點第11章 聲學測量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聲學測量相關技術。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概述第二節 聲測量傳感器與儀器第三節 聲發射測量傳感器與儀器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概述識記:工程聲學測量的有關概念。2. 聲測量傳感器與儀器識記:常用聲測量傳感器。3. 聲發射測量傳感器與儀器識記:聲發射特點。四、本章重點、難點第12章 應變、力與扭矩測量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應變、力和扭矩的測量方法。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應變與應力的測量1.應變的測量2.應力的測量3.影響測量的因素及其消除方法第二節 力的測量1.幾種常用力傳感器的介紹2.空間力系測量裝置3.動態測力裝置的使用特點4.測力傳感器的標定第三節 扭矩的測量1.應變式扭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2.應變片式扭矩傳感器3.信號傳輸4.其他類型的扭矩傳感器5.國內外扭矩傳感器介紹習題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應變與應力的測量識記:應變測量原理;應變片的布置與接橋方法;應力測量原理。領會:影響應力測量的因素及其消除方法簡單應用:應力計算。2. 力的測量識記:幾種常用力傳感器。領會:測力傳感器的標定。3. 扭矩的測量領會:應變式扭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四、本章重點、難點重點:應變測量原理;應力測量原理;影響應力測量的因素及其消除方法;應力計算。第13章 流體參量測量一、學習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壓力和流量等流體參量的測量方法。二、課程內容第一節 壓力的測量1.彈性式壓力敏感元件2.常用壓力傳感器3.壓力測量裝置的校準4.動態壓力測量的管道效應第二節 流量的測量1.常用的流量計2.流量計的校準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1. 壓力的測量識記:壓力的分類。領會:常用的壓力傳感器。2. 流量的測量領會:常用的流量計。四、本章重點、難點Ⅳ、實驗環節《測試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強調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作一定數量的基本實驗,才能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培養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生都應高度重視實驗環節。一、 類型:課程實驗二、 目的和要求1.目的① 通過常用參量型傳感器(電阻式、電容式或電感式)性能測試實驗,掌握電阻式、電容式或電感式傳感器工作原理和輸出特性。② 通過濾波器特性測試實驗,了解無源和有源濾波器的類型、工作原理;掌握濾波器特性及其測試方法。③ 通過壓電傳感器靜力測試實驗,掌握壓電傳感器的靜態標定方法,以及壓電傳感器特性指標的計算。④ 通過溫度傳感器校準實驗,掌握溫度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校準方法。⑤ 通過懸臂梁的振動測試實驗,了解其固有頻率、阻尼率的測試方法,了解非接觸式和接觸式測振傳感器的特點,了解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傳感器的選擇。⑥ 通過切削力測量實驗,了解八角環車削測力儀的結構及工作原理。2.要求根據《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考生應完成4個基本實驗(實驗1、2必做,根據情況在3、4中選做一個,5、6、7中選做一個)。考生須到主考學校或其他主考學校指定的場所進行實驗。實驗前必須熟讀實驗指導書,了解實驗裝置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實驗時必須按照指導書的內容和指導教師的指示進行。實驗通過后,必須寫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裝置描述、實驗方法、操作步驟、測量儀器、實驗結果、實驗現象觀察和分析。實驗報告經指導教師檢查并簽字后有效,主考單位蓋章,可得1學分。三、內容實驗1.常用參量型傳感器(電阻式、電容式或電感式)性能測試實驗。實驗2.濾波器特性測試實驗。實驗3.壓電傳感器靜力測試實驗。實驗4.溫度傳感器校準實驗。實驗5.懸臂梁的振動測試實驗。實驗6.切削力測量實驗。實驗7.虛擬儀器在測試技術中的應用。注:實驗3、4中任選一項,實驗5、6、7中任選一項。四、與課程考試的關系建議與課程自學過程同步進行,一般情況要求實驗安排在課程考試前進行。本課程的自學考試考核知識點不包含實驗內容,自學考試也不考實驗。考試通過,但未做實驗或實驗未通過的考生不能取得本課程的成績。Ⅴ 關于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一、自學考試大綱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根據專業自學考試計劃的要求,結合自學考試的特點而確定。其目的是對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課程考試命題進行指導和規定。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明確了課程學習的內容以及深廣度,規定了課程自學考試的范圍和標準。因此,它是編寫自學考試教材和輔導書的依據,是社會助學組織進行自學輔導的依據,是自學者學習教材、掌握課程內容知識范圍和程度的依據,也是進行自學考試命題的依據。二、課程自學考試大綱與教材的關系(共性部分)課程自學考試大綱是進行學習和考核的依據,教材是學習掌握課程知識的基本內容與范圍,教材的內容是大綱所規定的課程知識和內容的擴展與發揮。課程內容在教材中可以體現一定的深度或難度,本大綱中對考核的要求是按照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對考生知識結構要求和專業考試計劃來確定的,深度或難度較適當。大綱與教材所體現的課程內容應基本一致;本大綱的課程內容和考核知識點是與所選教材一致的。所選教材里的部分內容,本大綱不作考核要求。(注:其中的內容與大綱要求不一致的地方,以大綱規定為準。)三、關于自學教材1.自學教材:《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基礎》(第4版),現代機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熊詩波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2.參考教材:《傳感與檢測技術》,唐露新主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第二版四、關于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的指導本大綱的課程基本要求是依據專業考試計劃和專業培養目標而確定的。課程基本要求還明確了課程的基本內容,以及對基本內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識點構成了課程內容的主體部分。因此,課程基本內容掌握程度、課程考核知識點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為有效地指導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本大綱已指明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章節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測試技術》課程應用面較寬,涉及到物理、數學及工程技術的許多方面。考生在自學時往往會感到有一定困難,但自學能力的培養對獲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考核要求中的四個能力層次,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掌握重點概念和重點問題,如測試系統的基本特性、傳感器及其應用、信號變換及調理等,注意各章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本課程的自學考試大綱是自學本課程的主要依據。在自學本課程前應先通讀大綱,了解課程的要求,獲得課程完整的概貌。在開始自學某一章時,先閱讀大綱,了解該章的課程內容,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在自學過程中就有的放矢。3.閱讀教材時,要求吃透每個考核知識點。對基本概念要做到深刻理解,對基本原理要弄清弄懂,對基本方法要熟練掌握。4.重視每章末的習題的作用,最好多做習題,可以幫助考生盡快地達到自考大綱的要求,并可以檢查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5.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考生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按實驗的目的、要求和內容認真做好實驗。建議實驗與課程自學過程同步進行。6.考生在自學時要注意基本能力的培養,即系統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分析問題和理解知識的能力,抓住重點闡述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等。7.本課程建議5學分(包括實驗1學分),社會助學課內72 學時。成人在職業余自學大約需要180學時,建議自學和社會助學分配學時如下表:
章次 | 課程內容 | 自學時間(小時) | 社會助學(小時) |
1 | 緒 論 | 4 | 1 |
2 | 信號及其描述 | 30 | 10 |
3 | 測試裝置的基本特性 | 30 | 8 |
4 | 常用傳感器與敏感元件 | 60 | 22 |
5 | 信號的調理與記錄 | 10 | 6 |
6 | 信號處理初步 | 10 | 10 |
7 | 測量儀器與數字接口 | 4 | 6 |
8 | 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 | 4 | 1 |
9 | 位移測量 | 8 | 2 |
10 | 振動測量 | 6 | 2 |
11 | 聲學測量 | 4 | 1 |
12 | 應變、力與扭矩測量 | 6 | 2 |
13 | 流體參量測量 | 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