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雙院士領銜!復旦大學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今年首次招生
2025-06-04 10:37
復旦大學
作者:

  “讓科學成為未來新工科建設的重要基因,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基因。”在日前舉行的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推介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院長趙東元全面介紹了學院獨具特色的發展理念與育人模式。

  作為學校重點建設的新工科六大創新學院之一,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今年將迎來首次招生。院長趙東元院士、副院長李巧偉教授接受專訪,從專業設置、招生政策到國際交流等,對社會關心的10個問題深入解答。

將復旦理科優勢變為新工科“養分”,培育具有科學思維的卓越工程師領軍人物

  1、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是一個怎樣的辦學實體?

  材料是支持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順應時代發展和產業需求,復旦大學以原有的材料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為基礎,并吸納了化學系和高分子科學系等院系的部分教學和研究力量及多個實體科研機構,設立了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

  復旦基礎學科實力雄厚,設立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的目標,在于將復旦傳統的理科優勢轉變為新工科建設“養分”,將原創成果轉化為工程技術,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進行材料突破,進而促進材料和能源技術產業變革,成為孕育新一代材料技術的搖籃。

  科學是技術的強大基礎,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希望培育具有科學思維的卓越工程師領軍人才,為此,我們重新梳理課程體系,在既有強大理學課程基礎上,新增添許多偏工程化的前沿技術課程。

  學院重點布局智能催化、清潔能源、柔性智能材料、生物納米材料、光電與傳感、智能設計與表征等未來新材料與新能源前沿領域。課程由不同院系、實體科研機構的老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承擔,呈現出濃厚的學科交叉和產教融合特色。

  2、學院開設了哪些新工科專業和特色班型?學生能否靈活轉專業?

  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學院圍繞智能材料和未來能源兩大發展方向,依托原有材料物理等優勢專業的建設基礎,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能源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五個本科專業,并授予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等博士和碩士學位。

  本科各專業完全自由分流,不設名額限制。我們非常歡迎其他院系學生申請轉入本創新學院。同樣地,本年度錄取至本院的新生可在進校后第一年或者第二年根據相關規定申請轉專業,我們對從本創新學院轉出的同學也不設任何門檻限制。

  學院強調多學科領域的高度交叉與協同創新,構建本博融通培養體系,今年首次推出“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產教融合本碩融通培養項目及交叉創新(本科)培養項目。其中,“領軍人才班”計劃招納30人左右,由趙東元、包信和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擔任聯合班主任。“領軍人才班”學生在規定培養環節中,通過相應考核即可修讀研究生課程并參與相應的科研訓練。當然,學院所有同學都有豐富的機會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通過保研、考研、留學等途徑繼續深造。

  3、“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的培養特色是什么?

  “領軍人才班”人才培養的特色在于打破了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的界限。在常規培養模式中,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互不融通,往往在知識體系和能力塑造方面出現“有的教多遍,有的沒教過”的情況。但“領軍人才班”的同學修讀的課程打破了固有的本研課程分類,我們提供了模塊化設計的課程拓撲體系,并給每個課程賦予了指標課程難易程度的參數,學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修讀。

  此外,“領軍人才班”的同學擁有更早進入課題組進行系統性科研訓練的機會,本科生階段的科研作為先導項目,為其研究生階段的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課程系統重構、雙院士領銜:創新人才培養的雙引擎驅動

  4、課程如何體現“創新”?

  在新材料和新能源相關專業的學習中,實驗和實踐是一個重要板塊,學院非常重視實驗課程設置。在增設多門實驗課程的基礎上,學院對原有的實驗課程進行了系統化改革,不再按照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材料加工制備、材料分析等類別對實驗課程進行分類,而是設計了一套為期4學期的進階式綜合實驗體系。在同一學期中,學生可以同時參與分析、合成等不同類別的實驗模塊,甚至可以從合成電極材料開始,自己慢慢組裝出一顆電池。這種系統化的實踐訓練,能夠為學生未來科研打下基礎。針對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同學,學院設計了CTO(首席技術官)課程模塊,開設了數門創新創業課程,對基礎研究成果的產品轉化進行系列培訓。

  5、學院的教學團隊有何亮點?

  我們的特點就是交叉。學院教學科研團隊來自高分子科學系、化學系,以及原先的材料科學系、先進材料實驗室等,由趙東元院士、包信和院士領銜,包括國家級領軍人才17人、國家級青年人才31人,現有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驗實踐、智能材料、能源材料、電化催化六大教學團隊。另一方面,我們也聘請了很多企業導師,將國家和企業需求融入到課程體系當中。

科研資源開放、專項獎助激勵:全程護航學生成才

  6、學院將為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提供哪些資源?

  在復旦,科研的機會非常豐富。只要同學們愿意,就可以主動聯系導師加入課題組。學院也設有多項本科生科研項目,資助本科生進行科研。學院開設了《新工科實踐》系列課程,幫助本科生完成從入門到進階的科研學習。在課程學習中,同學們能夠逐漸掌握如何凝練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并設計實驗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為促進先進智能材料和新能源研發等重點方向發展,學院建有多孔材料與分離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裝備涂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未來能源高等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究平臺,鼓勵學生圍繞國家和產業需求開展有組織科研。學院還與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中化集團、寶武碳業、小米集團等十余家行業領軍企業建立實習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技術研發全過程。

  7、學院有哪些獎助學金?

  學院具有成熟的獎助學金體系。一方面,學生可以申請學校層面的國家獎學金等獎學金,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的助學金覆蓋面也很廣。另一方面,學院層面也設有針對本學院學生的獎學金類別,如復旦大學“瑞清”教育基金新生獎,用于獎勵基礎學科拔尖、學業成績優異、具備較強學術研究潛力或學術研究能力突出的優秀學生,獲得“瑞清”新生獎的學生納入“瑞清”拔尖創新成長計劃,鼓勵其聚焦國家需求與學術前沿,積極參與學術創新與科研訓練。部分獎學金可以與學校層面的獎學金兼得。

國際交流+企業實踐+多渠道就業:支持學生多元發展

  8、學院申請國際交流的比例、條件和資助情況如何?

  國際交流激發創新動力。學院致力于打造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除了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學院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定期來校講學、授課,開設前沿課程與專題講座外,學院“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學生在讀期間均有至少一次國際交流機會。

  學院還與陶氏化學、聯合利華等知名跨國企業通過共建聯合研究機構、設立合作研究基金等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積極開展高水平科研合作與交流,擴大學院國際影響力。

  學院具有成熟的國際交流資助體系,支持所有學生參與交換學習、暑期研究、國際會議等國際交流活動。資助覆蓋面為100%,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獲得資助。

  9、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如何?

  學院今年是首次招生,但從電子科學與技術、能源化學等相關專業的歷年就業去向數據來看,70%~80%的本科畢業生會選擇繼續深造。除了“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和產教融合本碩融通培養項目外,交叉創新(本科)培養項目的學生推免比率非常高

  大部分選擇就業的本科畢業生會前往國內材料類、新能源類大型企業和金融咨詢行業就業。相當一部分博士畢業生會前往各高校、研究所、企業等單位開展科學研究或應用研究。也有不少同學根據個人志趣進行就業,畢業去向多元。

  10、學院適合什么樣的同學報考?有哪些報考途徑?

  我們歡迎具有良好數理化基礎,對智能材料、未來能源領域感興趣,樂于動手實踐的學生報考。同學們能夠通過高考普通批次、各專項計劃、及上海、浙江等地的綜合評價等途徑報考學院。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