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教育事業,就其本質來說,是培養人的事業。課程思政是人才培養的必備內容。如何響應教育部號召,讓社會學專業課中的課程思政成為真正意義上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教育過程,是每位教師都在認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王奕軒老師在講授“家庭性別社會學”和“組織社會學”這兩門社會學專業核心課的教學實踐中,設計了“教育陶冶法”,取得了育人實效。
以問題為導向,讓“教育陶冶法”成為破解實招
社會學是一門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增進社會平等為己任的科學。王奕軒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們的觀察和摸底,總結出三種有待改善的現象:一是部分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淡化、悲觀情緒滋生;二是部分學生對越是積極的、正面的例子,越抱有一種“原始抵觸”,對課程思政具有本能的、應激式的消極反應,學習動機較弱;三是即便許多學生們樂意學習課程思政的內容,也還是會感覺它遙遠而陌生,難以體會其對個人現實生活的重要指導意義。因此,王老師認為,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經過系統的文獻梳理與案例追蹤,王老師決定借助“教育陶冶法”來改善上述三種現象。她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比如呈現案例或構建虛擬教學情境,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實現了在理念指導下入耳、入腦、入心的育人效果。
“教育陶冶法”的六個維度、四階段策略、三個步驟
在“家庭性別社會學”課上,圍繞“交叉性理論的內涵與外延”這一知識點,王老師將課程思政具體化為以下六個維度:一是提升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與價值塑造能力;二是點亮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專注度,引發知識共鳴;三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思維方式;四是引導學生建立堅強意志品質;五是踐行習總書記關于理論自信的倡導;六是鼓勵學生建立批判性學術思維、培養嚴謹的學術態度。
為落實好以上六點,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遵循層次分明的四階段漸進性策略:導入型問題(教師提問:“雪上加霜”可否“絕處逢生”?多數學生回答:不太可能,持質疑態度)→升華型案例(教師提問:清華學霸何以逆襲?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學生群體中的真實案例后回答:憑借個人努力,從質疑到部分確信態度)→鞏固型討論(教師提問:同學們是否親歷或目睹過從“雪上加霜”到“絕處逢生”?學生在自我描述或傾聽班中其他同學講述、近距離感知后回答:是的,從部分確信到進一步確信)→提煉型歸納(教師總結社會結構制約下的自主能動性發揮,學生從進一步確信到完全確信“雪上加霜”可以“絕處逢生”),將價值觀念傳遞這一巨大而抽象的工程具象化。
在王老師看來,教育陶冶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案例選取或情境設置,雖然單一的案例或情境并不一定具有“穿石”的效果,但絕不可忽略其 “水滴”的效用。經由“選”(根據課程內容,大量閱讀,萃取精華)、“排”(有意識地思考、有邏輯地編排、有系統地設計)、“講”(首先能夠真正打動自己,才有可能觸動、征服和引領學生)三個步驟,向學生傳遞現實鮮活、邏輯清晰、激蕩人心的信息,使“水滴”效用的連續性和累積性轉化為“石穿”的育人目的。為提高專業課堂中價值引導的功效,王老師摒棄傳統的附加式、標簽式的生硬說教,通過多樣、生動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納入新型多媒體形式(如定格動畫、有道云協作、問卷星),貫穿課堂的前中后三個階段,以更為直觀、生動、豐富的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興趣、吸收能力和深層次互動,及時收集學生的情感反應,跟進和鞏固學生的思政體驗。在引人入勝、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者向主動的探究式學習者轉變,主動積極構建課程思政的精髓要義。
實施“教育陶冶法”,講好疫情故事
在王老師看來,“講故事、講好故事”是教育陶冶法成功施行不可忽視的要素。而全民戰“疫”可謂是“課程思政”的活教材,是對青年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和引領的絕好機會。毫無疑問,本次戰“疫”中,青年學生是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有著發自內心的實踐基礎和價值判斷。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精準把握這樣一個提升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影響力的有力載體,及時快速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創新。為了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實現對接,在本學期“組織社會學”的云課堂上,王老師使用“教育陶冶法”,將抗擊疫情工作中涌現的豐富、生動的素材作為案例引入在線教學的全過程,依據“組織社會學”的課程特點以及不同章節知識點的需要,凝練出各個案例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結合個人體會分享和小組討論等形式,為同學們提供表達思想的機會,引導青年學生思考時代新人的使命擔當。
例如,在講授“組織分類”一章中“整合組織——法院”的知識點時,王老師組織全班學生圍繞“堅守平凡崗位、貢獻戰‘疫’力量”的主題進行討論。同學們反響熱烈,結合自己疫情期間所見所聞,積極分享個人感想體會,并最終形成共識:這是一場不分前方后方的總體戰、阻擊戰,各行各業無數平凡的人,用凡人凡心凡事,共同戰“疫”,支撐著國家的運轉,彰顯出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共克時艱的精神信念。
西安交通大學滕玉潔同學表示:“在這門課上,聽案例就好像聽故事一樣,自然而親切,我認同老師和同學們剛才的討論。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事實再次證明,雖然我們許多在校大學生無法到前方支援,但疫情之下,每一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戰斗。”
長期以來,包括王老師在內的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的全體教師都在課程思政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因為他們深知大學教師的首要職責是立德樹人。老師們結合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努力尋找、挖掘社會學專業相關課程中的思政資源,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效果,讓社會學課程思政的課堂更具深度、溫度和力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