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趙云山:堅持守正創新,勇于探索實踐,人工智能助力新醫科人才培養
2024-12-08 10:09:00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訪談欄目,匯聚獨家視角,分享真知灼見。

  在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期間,內蒙古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趙云山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就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新醫科人才培養等話題分享了觀點。

  中國教育在線:參加高博會您有哪些感觸?有何收獲?

  趙云山:自擔任包頭醫學院院長,再轉任內蒙古醫科大學校長以來,至今已滿十年。在這十年間,我參加了大部分屆次高博會。在歷屆的高博會上,我特別關注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參觀各高校的展位,充分掌握全國高校的發展動態,尤其是同類型院校的建設成就,從而汲取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緊緊地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重要目標。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從人才培養、教育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對外交流、文化傳承等方面,全國各大高校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的決心。

  我也意識到,作為一所位于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專業型醫藥院校,內蒙古醫科大學和其他高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對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目標以及具體舉措,將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其一。

  第二,我每次參加高博會,都認真地觀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進展。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深度與廣度,智慧教室的前沿設施與設備等等,以及醫學教育尤為重視的數字化教學設備與教育設施,如模擬醫學訓練裝置、智能化醫學實踐教學設備。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日新月異,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作為現代大學,如何適應人工智能,進而賦能醫學教育教學。人工智能的應用正逐漸深入到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變革的進程中,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醫學教育的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實現人工智能與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更契合、更適配,如何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的基礎條件,包括師資力量,學生的接受程度等問題,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與實踐。這也是我特別關注的方面。

  中國教育在線:您剛才提到了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您認為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哪些影響?尤其對醫學類院校的教育教學有哪些影響?

  趙云山: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我認為,各大高校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地去應對。人工智能特別是AI、ChatGPT等出現以后,助力作用有目共睹,是必須認可的,所以我們要迅速地適應它。目前,內蒙古醫科大學已經逐步將信息化、數字化手段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并顯著地提升了醫學教育教學的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從教學資源的角度來看,信息化平臺的搭建和虛擬教學資源的組織,為傳統的教學環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實現了大數據背景下的資源共享,甚至國外的教學資源也可以實現共享,這一點,我們一直以來都給予了高度重視。

  其次是教育教學方式模式的革新。傳統的教學局限于教室或實驗室,而現在已打破時空限制,為跨學科的交融提供便捷、高效、靈活的條件。特別是我們所處邊遠地區,優質的醫學教育資源不集中,甚至非常分散。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度大約2400公里,學校的一個臨床教學基地到另一個基地將近2000公里,為學生提供同等的教學資源、同質化的教育教學水平,難度很大。現在,通過成立虛擬教研室,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開展同備一堂課、同上一堂課、同研教學方法等教研活動。所以,從教育教學模式上講,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再次是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更新。在醫學教育中,我們采用的虛擬仿真實驗、模擬醫學教育的模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借助AI技術的融入,AR、VR以及3D模型越來越逼真。我們從原來的教學掛圖過渡到標本,再到現在的實體模具,一些模擬設施設備的使用觸感已經非常逼真,這對我們的教學來說是非常好的補充。以往在臨床實習時,面對真實患者,學生不可能反復地重復練習同一個操作技能,但依托模擬設備,學生可以多次練習、反復實踐,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工智能對教學科研,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數據的匯集,虛擬實踐場景的搭建,使學生更便捷地參與其中。所以我認為,和其他學科相比,醫學教育更能夠接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獨特的技術支持。


內蒙古醫科大學校園風光

  中國教育在線:我們該如何去選拔、培養新醫科人才?有哪些素養是新醫科人才必須具備的?

  趙云山: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這也是我們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醫學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有其學科獨特性。

  剛才我們談到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的使用,前提是需要使用者具備了相關基本技能,要有專業人才的支撐。相較于工科類院校和綜合院校,醫學類院校在現代教學設備應用和大數據處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短缺。所以,我們醫學院校的教師隊伍、技術保障團隊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

  另外,有一點也是我特別關注的,未來的醫學教育是否會被信息化、數字化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呢?當前的趨勢表明,這些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醫學教育,但更多的是作為新型工具和輔助手段,與傳統教育模式相結合,共同推動醫學教育的發展。我認為還是要辯證地思考這個問題,盡管新技術現在已經非常先進,許多仿真設備已經真實到讓人感到驚訝的程度,甚至我們用手術器械去接觸一個模擬的組織或者一個器官時,觸感讓人驚訝。但醫學教育是有特殊性的,醫學生畢業以后是要面對真正的患者的,因此,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醫學生入學時,我經常講一句話,“有時能治愈,常常是關心,總是在撫慰”。在面對患者時,醫學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

  中國教育在線:還需要醫生提供“情緒價值”。

  趙云山:對,不僅是現在,再往后也還會這樣。醫學的科學發展是無窮盡的,我們從傳統醫學到現代醫學走了這么多年,現在未知仍然非常多。所以在診療過程中,提供剛才您剛講的“情緒價值”,也是我們醫學生必須高度關注的。現代的技術手段運用到醫學教育中,還是有一些“人文缺失”的。首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具有先進性,我們應該積極面對并發揮其最大效用。但也要意識到,面對一套模具和面對一位真實的患者,其間是存在差異的,特別是人文關懷方面的缺失,這是現代科學技術難以完全彌補的。比如說,醫患之間溝通能力的培養,同情心理的培育。在一個就醫環境中,醫生面對的不單純是一個患者,可能還有家屬或者其他一些情緒干擾等等,這是用模擬狀態做不出來的。或者說,模具做得即便再逼真,只是一個案例,是某一個疾病的表現,但是對于患者來說,可能不僅患有這一個病癥,要充分考慮到每個患者都是很復雜的個體。

  所以說,人工智能在未來完全替代醫學教育,這是不現實的。有一些學者認為,未來醫生的閱片、患者的診斷,都可能被取代,放射科醫生有可能會失業等等,在我看來這都不太現實,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還僅僅是一個輔助的工具。

  所以,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審慎地秉持著守正創新的原則,在信息化、智能化新時代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助力高等醫學教育發展,同時要及時調整醫學人才培養的教學計劃。比如,針對人文教育的不足,我們是否應當增加教學內容,或者通過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補充。又如,借助于當前的SP病人,也就是臨床實踐教學中培養的標準化病人,學生可以直接面對模擬患者,以取代虛擬訓練。我認為,如何在守正中創新,既堅守傳統優勢,又探索與發展新的教學策略與技術手段,這應該是我們在未來的教學中共同思考、共同探討的重要問題。

  (本文系內蒙古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趙云山在第62屆高博會“高教前沿”欄目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在線 2024-12-06 09:08: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4-12-05 09:16: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4-11-30 18:38:00
中國教育在線 2024-11-29 09:20:00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