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教育強國建設研究工作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發布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研究課題。
針對我國高校如何推進分類發展、避免“千校一面”,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咨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在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時表示,高校分類發展并非新話題,但在新時代仍需重點推進和突破。“目前,關于高校分類發展的政策和制度供給相對充分且明確,當下關鍵在于如何推進落實。”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咨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 盧曉中
在他看來,高校分類發展與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也離不開自下而上的積極實踐。
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看,《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將高校分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三種類型,這為高校分類改革發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然而,僅有方向還不夠,鑒于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復雜性,還需在頂層設計上進一步細化。“對于我國高等教育這樣一個既龐大又復雜的系統來講,更需在目前大的分類框架基礎上進一步精細化,為高校的分類改革與特色化發展提供更具體的指引。”盧曉中說。
盧曉中指出,盡管我們從 10多年前就提出構建中國特色高校分類體系,但至今該任務仍未完成。“除了此前大的分類不夠明確外,具體分類標準、精細化分類標準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以研究型高校為例,同為研究型高校,其內涵也是很豐富的,可以說是‘類中有類、類中有層’。過去常將‘層’與‘類’混淆,如今仍需在制度和體系設計上,清晰體現每一大類中‘類中有類、類中有層’的子體系,從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分類體系,這需要從政策指引、制度設計等方面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看,高校分類改革是多主體的改革,除了政府主體外,還有高校等主體。若高校這一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其積極性未被調動,高校分類改革也將難以深入推進。“這涉及到兩個關鍵關系:一是自上而下的分類中,層類精細化的程度;二是自下而上的角度,能否將高校在分類改革中的自主權落實到位。這兩者需做到平衡并保持必要的張力,再協同推進。”
盧曉中還提到高校分類改革中“分”與“融”的關系。“我們談分類發展,其實還有個‘融’的問題,即分類高校的融合問題。比如說職普融通,職業教育屬于技能型高校,普通高校包括研究型和應用型。從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來看,職普融通實際上是一個層類交錯的體系。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需相互植入對方元素,體現‘分中有融’”。
“此外,高校分類體系還應與高等教育布局相關聯。”盧曉中表示,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情況不一樣,比如中西部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不同區域,其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各異。“這些具體需求不會反應在大的分類里面,但實際上,區域性因素對于推進和深化各個區域的高校分類改革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因地制宜推進高校分類改革,緊密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如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布局等來細化定位高校的分類分層,這也是高校分類改革及特色化發展中的難點與痛點。”盧曉中說。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