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教育強國建設研究工作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發布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研究課題。
會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雷慶教授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針對如何進一步推進高校分類改革發展,雷慶認為,推動學校分類發展、建設特色學科,關鍵突破點是改變過去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堅持學科或學校的特色發展及其對國家的貢獻。這也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特別強調和突出的一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雷慶教授
雷慶分享了之前做的相關研究案例。“上世紀50年代,國家經過院系調整建立了一批行業特色學校,特別是新增了很多工科學校。這些50年代成立的工科院校,如今發展得如何?在帶領學生分別收集資料、分析后,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50年代建立的這批有明確行業背景的學校,如今發展的最主要學科、最強的學科,基本上還是建校時的行業背景及其相關學科”。
對此,雷慶舉例,如東華大學,前身是華東紡織學院,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最強的學科是紡織科學與工程。該校學科發展圍繞紡織產業鏈布局,在原有學科基礎上向上游延伸至紡織材料,向下游延伸至銷售等領域,中游的制造環節也有很大擴展,整體圍繞原有特色學科發展。
如北京科技大學,其前身為北京鋼鐵學院,最強學科是冶金工程。此外,該校還在冶金工程基礎上發展起來一個很強的學科——科學技術史。“這一學科由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領頭,在研究冶金工程時,從冶金專家角度探討冶金歷史,相比研究科技史、技術史、考古等專家,有更獨到的見解和特殊方法”,雷慶解釋到。這些原本行業背景極強的學校,發展至今仍在原有學科特色上有很好的拓展。
與此同時,雷慶還注意到,有些學校的部分強勢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未評到A類學科,但進入了“雙一流”學科。比如大連海事大學,前身為大連海運學院,其優勢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為B+,2017年被列為國家一流建設學科。“由此可見,學科評估標準和‘雙一流’評估標準不完全一樣。‘雙一流’更考慮學科特點和對國家的貢獻,學科評估則更看重學科規模、成果,如承擔課題數量、發表文章數量等”。
基于研究課題,雷慶建議,未來的高校發展改革上,尤其是學科評價改革上能有所突破,不局限于所謂的客觀指標,而更多考察學科特點、學校特點及其對所在行業和國家整體的貢獻,從而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體系多元發展和各學校基于自身基礎特色良性發展。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