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人才發展專委會第三屆新醫科人才評價與發展論壇在康復大學舉行。論壇期間,圍繞新醫科人才評價與發展,濟寧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龐玉成接受了人才發展專委會的采訪。龐玉成表示,新醫科的核心特質是創新,培養新醫科人才,要推動各學科領域與臨床醫學相結合,加強附屬醫院與學校全面整合,以理論指引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
人才發展專委會:在您看來,與傳統學科相比,新醫科最顯著的特征體現在哪些方面?
龐玉成:關于這一點,若需提煉出一個核心概念,我認為應是創新。傳統醫學教育傾向于將知識體系劃分得更為細致,這種細化導致了專業性增強,但同時也削弱了不同領域間關聯性和系統性的認識。這是從醫學內部視角出發的觀察。此外,人體作為最復雜的系統之一,與物理、化學、生物以及信息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新醫科的提出本質上是為了回歸到人體健康和生命科學的根本追求,即建立一個綜合多學科的體系,而不是受限于現有的學科分類,形成人為的障礙。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創新實質上意味著對傳統方法一定程度的顛覆。因此,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對傳統預防、保健和治療手段的突破,構成了新醫科最顯著的特征。這是我對此的理解。
人才發展專委會:在新醫科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新生代人才培養工作上,濟寧醫學院采取了哪些舉措?遇到過什么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龐玉成:對于濟寧醫學院來講,新醫科建設仍處于發力階段。自1952年建校以來,濟寧醫學院已走過72年的辦學歷程。目前,學校主要在濟寧市的太白湖校區、任城校區以及日照校區開展教學活動。作為地方性非“雙一流”醫學院校,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如何推動各學科領域積極與臨床醫學相結合,開展應用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
為此,學校正在積極規劃和布局,探索日照校區的專業與校本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交叉融合,以期產生新的學科和科研增長點。今年,學校召開了第四次黨代會,確立了未來5至10年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目前,學校已成功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并設立了臨床醫學、藥學和公共衛生三個碩士點。
濟寧醫學院的研究生教育得益于國家特需人才項目,目前學校已培養出多屆畢業生,研究生在校人數已接近1000人,他們將成為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接下來,學校將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打破學院間的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增進不同學科青年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解決研究中的難題。
目前,學校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我們鼓勵青年教師們積極與校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圍繞實際工作和研究中的問題和難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活動。
人才發展專委會:在新醫科發展背景下,您認為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之間應如何進行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才能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實踐環境?
龐玉成:附屬醫院與學校的科學整合程度,實現共同發展是重中之重。目前,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成為山東省的區域醫療中心,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辦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連續五年躋身全國百強。醫院匯聚了眾多科研與臨床研究領域的專業人才。近期,濟寧醫學院將實施院院合一策略,將附屬醫院與學校的臨床醫學院全面整合。對外,該機構將統一以“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醫學院)”的名義運作;而在校內,它將作為完全獨立的二級學院存在,即“濟寧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作為大學二級學院,整合后的機構除了肩負教育培養、科學研究及服務社會等職能之外,還將起到對外窗口的作用,如臨床醫學直接服務民眾的預防保健及治療康復等。同時,亦需將醫院的臨床教學與學校的理論教學深度整合,培養既擅長臨床診療又具備科研能力的醫生。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建立在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整合的基礎上。
在醫學類院校中,其固有的優勢在于幾乎每所醫學院校都擁有附屬醫院。附屬醫院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是醫學高校未來發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附屬醫院與學校的整合程度,實現共同發展與壯大,將是學校持續進步的關鍵。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