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為進一步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提升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打造高校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推出《強國師說》系列訪談欄目。
近日,國家級教學名師、電子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黃廷祝教授接受了中國教育在線的專訪,就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拔尖創新人才的個性化培養,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等問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中國教育在線:今年7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共中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您看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需求?"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最關鍵的是什么?
黃廷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協同融合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對大學來講,特別是對我所在的這種部屬高校或者說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尤其重要,因為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優勢明顯,人才相對集中,是典型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優勢結合的代表。
“三位一體”全面推進,我覺得非常具有前瞻性,特別是,應該三者“深度融合”。高水平的教學、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和高水平的人才。如果科研經歷、學術造詣很高的人才,有熱情地投入、鉆研教學,他的教學水平、人才培養水平一般來說,一定比沒有這樣學術經歷的人才更好。但這不等于高水平人才來搞教學,就一定搞得好,除了好的學術還需要有好的教學能力和方法。所以說,這三者有機結合、一體統籌推進,特別是深度融合,對于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至關重要。
我想,不管是部屬高校,還是地方高校,現在都面臨著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要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把高水平的科研優勢發揮出來。也許大家會說我們幾十年來都是在科研育人、科教融合,我們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要我們學校把圍繞國家急迫需要的關鍵技術領域,代表一個學校高水平的前沿科研項目,通過主動的精心設計,轉化成本科人才培養第一課堂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基于項目的課程學習中去不斷挑戰,在挑戰性學習中培養能力。因為我們的大學教育,占用時間最多的是學生的課內教學,只有轉化成課內第一課堂的內容,落實到培養方案的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讓高水平科研成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的支撐,形成我們人才自主培養獨有的模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不管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或者是圍繞國家戰略牽引、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工程拔尖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體系、辦法,歸根到底都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來形成,需要深度融合的具體辦法。
對于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我們永遠都特別強調一個詞——興趣。對于工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同樣如此。所以我們認為,要喚起好奇心。人本是都是有好奇心,有些同學從小因為應試教育一直到高考,好奇心可能喪失了,所以我們要喚起好奇心,激發他的興趣。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實踐、指導等具體辦法舉措,都是首先圍繞喚起好奇心,激發興趣展開的,讓學生覺得有意思、好玩,學生就愿意學、自主的學。做科研或是工程實踐、工程創新,我要把它做出來,我覺得好玩,我要創造它,我有興趣,這就是所謂的學習內驅力,自然而然產生的。
另外,我們也在努力探索為天才、偏才、怪才創造盡可能的發展空間,就是要建立創新的培養機制。所以曾勇校長提出了“自主設計個人專業培養方案”,就是讓學生自定義專業方向,自設計培養方案。學生有獨特的思想,獨特的稟賦,有很好的想法,當然我們也有顧問指導和專家論證,不是說學生說什么想什么就是好的。但是要鼓勵,讓有獨特的思想的學生來自定義個人的專業方向,讓他的興趣、稟賦,或是怪才天才的獨特想法發揮出來,這也是一種拔尖人才培養的方式或機制。他不一定是很全面的拔尖人才,偏才、怪才可能就做出顛覆性的創新,也是拔尖創新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Sora、ChatGPT 給所有人尤其是教育界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和思考,您認為人工智能對于教育影響最大是在哪里?教師如何應對挑戰?AI 時代,如何推動基礎學科或其他學科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
黃廷祝: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科研范式變革,或深刻改變未來教育形態,實際上不只是基礎學科,其他學科,包括人文學科、社會學科,都面臨著生成式大模型帶來的變化與發展。我們自己也在主動地學習和探索實踐。
第一個層面,我們應如何看人工智能對我們的影響。我的第一個觀點是,要積極擁抱AI時代。轉變觀念,擁抱這個時代,主動積極去學習、體驗、研究、思考,這是主動作為,首先要適應。第二個,主動應對挑戰。不管是學校、學院還是教師層面,都應該積極去學習和適應,主動來應對挑戰,行動起來。我本人的課程就已經開始用AI助教,自己正在建設融入AI的交互式數字教材,將會嵌入這樣互動式的工具以及內容,都是跟AI有關的。這就是擁抱和主動去應對挑戰、適應挑戰,更是讓挑戰轉化為自己課程教學與教材的新優勢。
第二個層面,我也在思考我們培養人才的關鍵是什么。除了剛才提到的激發好奇心,激發出潛能,實際上還不夠。我覺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思維、創新能力,這是最重要的。AI肯定有挑戰,有所謂的沖擊,但是我堅信,培養人離不開大學,離不開人。比如數學課程學習中深奧的、難于理解的概念,AI大模型答的未必對,就算答對了,那能替代學生自己的學習、自己的理解掌握嗎?是學生自己學到手的知識與能力嗎?所以要告訴學生,我們需要善用AI,用AI來強化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文章或信息經常談到對老師的挑戰,老師會不會失業等問題。實際上,人工智能以后對學生的學習挑戰更大了。我認為,對老師的挑戰不是最重要的,我的觀點可能與很多人不一樣,我認為對學生的考驗更大。我們最重要的是積極擁抱它,然后將人工智能轉化為輔助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辦法,用它來賦能,變得更強大,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深刻理解“賦能”兩個字,尤其是學生。如果依賴、濫用,那就不是“賦能”,可能就是反面。
所以,人工智能對老師的挑戰,在于老師有沒有能力運用AI使得自己的教學在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研究思維能力方面,有更為有效的教學辦法、有更高的教學水平。簡單一點說就是,圍繞怎么讓學生學到“真本事”。通俗和形象一點說,AI被訓練會了,但是那是屬于AI的“本事”,學生自己懂沒有?學生自己概念理解沒有?思維能力提升沒有?過度依賴AI給你解釋、解答、推理,這不是賦能,這才是最真實的挑戰。所以個人認為,人工智能對學生學習的挑戰可能比對老師的挑戰更大。師生要做的是賦能。
中國教育在線:去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并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您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應如何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您教書育人已經30多年,對我們青年教師有什么建議?
黃廷祝:非常有幸,我參加了去年教師節在人民大會堂的座談會。教育家精神從六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它的豐富內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很全面、很深刻。
針對育人智慧,談談我的學習和理解,也談談自己做老師這么多年是如何實踐的。育人智慧,基本上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含義都涵蓋了。直觀地理解,就是我們老師要通過課程教學,運用啟發式,或者是研究式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思維能力等等。還要潤心。特別是課程思政,不能“兩張皮”“硬融入”,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應該是業務知識的教學過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而且是潤物無聲的。我們老師真的應該深入來理解它,然后實踐在課堂教學上。
育人智慧,還要因材施教,喚起好奇心、激發學習與研究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老師應該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開始,就這樣來實施,而且應該有培養方案。從我個人的實際教學經驗,有一些體會。從表面上看,我們在教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實際上,潛移默化的也在教學生做人,這就是育人的一面。比如,我喜歡從新生的第一堂課的開始,在第一節課的課堂似乎就是老師跟學生一起開始做“研究”。數學課程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從來沒接觸過,我們一起來“研究”、來建立知識體系,通過每節課慢慢的“研究”和“建立”,這門課的科學知識體系,似乎是我們師生一起建立起來,一起研究出來的,這就是啟智。既學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研究與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也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這就是課程思政,表面是在學科學,實際上在追求真善美。
對青年老師,我之前做過十多年院長,經常建議青年老師,要熱愛教學,做到教學、科研兩不誤,這兩方面是不沖突的。科研促進教學,豐富的研究經歷,可以促進教學與人才培養。所以不要以為教學會影響科研,也不要以為科研會影響教學,實際上兩者是融合、一體發展的。這是我對青年教師最大的建議。
中國教育在線: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在電子科大舉行,教創賽自2020年啟動以來,全國1200多所高校,數萬名教師(團隊)參賽,影響力越來越大,獲得了高校的廣泛認可。您認為,教創賽的舉辦對于高校教師教學改革、高校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意義?
黃廷祝:從第一屆教學創新大賽開始,我就參與承辦高校或者說發起高校的討論,大賽越來越受到全國高校的認可和重視,這是非常好的一面,也是教創賽舉辦的一個重要意義。因為在大學,特別是在部屬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里,教師的科研任務很重,特別需要大家投身于本科教學,積極投入教學,還要熱愛它、喜愛它。
教創賽的理念就是要教學創新,通過教學創新或者教學改革,把課程做好,營造氛圍,把教師的熱情、積極性調動起來,積極投身教育教學工作。利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這個平臺,為推動教學創新在全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需要這樣的平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廣大老師來投入到教學工作,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大賽激發大家熱情,真正地投入精力做教學創新,這是教創賽最大的意義。
(以上為國家級教學名師、電子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黃廷祝在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強國師說”欄目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