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長春舉行。會議期間,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副校長石廣田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就高校如何堅持分類發展、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問題,分享了觀點與思考。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副校長 石廣田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教育在線:高校分類改革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的重要著力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第十一條明確提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針對高校如何堅持分類發展、避免千校一面,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議?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
石廣田: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國家在《綱要》中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是高校改革的關鍵舉措。過去高校千校一面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清晰標準。很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大上、大而全”,導致同質化嚴重。同時,社會對高校的評判多由民間機構主導,評價標準五花八門,既不準確,又影響高校招生和資源獲取,加上部分家長和學生過度看重排名、標簽,多重因素疊加,使高校陷入模式化、標準化發展的困境。如今國家在《綱要》中明確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意義重大。
如何做好高校分類發展?我認為,可以從國家層面和學校層面兩個維度來考慮。
從國家層面來講:
首先,需在高校分類上進一步細化。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體分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教育(技能型)三大類型,但因高校數量眾多,若不細化亞類,大量普通高校都歸為應用型,而應用型大學和技能型大學內部差異顯著,簡單分類可能導致類型歸屬模糊。例如,目前職業本科院校已接近100所,部分高職院校升本后是否會出現類似之前“工科理科化”的傾向,追求“高大上”而丟掉職業教育的本色?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更精細化的分層分類標準來明晰的。因此,國家需在高校分類標準上進一步細化亞類。
第二,要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在不同類別和亞類中設定具體評價指標,引導高校在自身辦學層次深耕發展,避免盲目追求“更高更大更全”。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對在自身定位中表現突出的高校,在資源分配、經費投入、招生指標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讓各高校安心在自身平臺做優做強。
從學校層面來講:
第一,高校要明確定位、辦出特色。尤其是應用型高校,以“小而精”的定位滿足行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為企業和社會做好科技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國家應對非研究型大學在應用層面或職業教育層面辦出特色和取得成果的,給予與研究型大學同等的政策、資金等激勵,讓他們有動力、有資源在自身定位中實現高水平發展。
第二,高校需強化產教融合,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所在地產業的合作,使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緊密對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扎根地方發展。
第三,要引導社會改變對高校的評價方式,尤其要遏制部分社會機構不按國家政策、僅憑自身標準發布排名、排行榜等誘導學生的行為。這需要國家、學校、社會三方協同發力。
通過以上舉措,在高校分類、評價體系上實現精細化、清晰化,讓各高校明確定位、發揮所長,在各自領域和不同平臺產出優秀成果,可以有效緩解管理者的焦慮與內卷,有效解決“千校一面”問題。
作為陜西省唯一一所以軌道交通類專業為辦學主體的普通本科高校,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深度踐行“地方性、行業性、應用型”的發展定位,聚焦“小而精、特而強”的辦學特色,以產教融合為發展引擎,以就業質量為育人導向,形成了鮮明的行業辦學優勢與人才培養特色。辦學以來,學校累計為軌道交通領域輸送數萬名專業人才,近五年畢業生初次就業落實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其中60%以上畢業生投身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及鐵路系統核心崗位,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五年位居陜西省高校前列,用人單位滿意度超80%,構建了“專業建設-產業服務-就業質量”的良性發展閉環。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校園風光
中國教育在線:近年來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如何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您有何建議?
石廣田:作為高校管理者,我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沖擊,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總的來說,我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正面作用顯著。過去“因材施教”難以真正落實,如今人工智能讓個性化學習和教學成為可能。當然,利用不當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具體來講,我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需做好以下七個方面:一是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完善高校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三是提升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即數字素養);四是通過人工智能促進個性化教學與學習;五是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六是警惕數據泄密、數據安全、倫理等問題;七是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合作。
在這七個方面中,核心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為什么呢?首先,若無硬件基礎設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將無從談起。基礎設施是根基,人工智能大模型需大量資源訓練,落實到高等教育領域必須以硬件設施為支撐。其次,若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不足,其他方面將難以有效推進,甚至可能偏離正確方向。具體來說,教師需從多個維度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素養,包括硬件、軟件、大模型基礎知識,以及運用人工智能優化教育教學的能力等等。
因此,我們需要抓住機遇,做好以上這七個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與教師素養提升這兩大核心工作,讓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在線: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與產業對接的關鍵難點,這些年大家都在探索破局之道,您對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有何見解?在產教融合方面,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是如何做的?
石廣田:我在高校分管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對此體會深刻。我國高校科研基礎扎實,做得挺好,但存在科技成果脫離其應該發揮作用的方向等問題。不管是研究型高校,還是應用型高校,以及職業教育的高職或本科院校,大家都在追求論文的數量,論文發表的刊物的影響力,以及能夠從國家拿到多少經費,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到這些上面了。甚至很多民間評價機構,把這些東西作為我們評價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標內容。這就導致我們高校科技成果的方向跑偏了,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實際上,我們只需把分類評價做好了,不同的學校做不同的事:研究型高校就是要在基礎理論研究層面出成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的重點,則聚焦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行業產業的需求,科技成果一定要落在產業上,將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我認為高校要發揮作用,要把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積極性調動起來。
更重要的,我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不能以高校為主,而應該以企業為主。因此,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上,關鍵是如何引導企業作為科技成果的研發主體或轉化主體。要讓企業有積極性去承擔科技成果研發及轉化的主要責任,高校作為輔助與企業協同研發。這樣就可以避免高校教師僅將它視為一個學術研究項目:我拿到手了,我做完了,至于能不能轉化成產品,能不能形成生產力,就不管了。這是嚴重的脫節,而且企業對高校的信任度也會下降。
第二,建立激勵機制。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高校,成果轉化有效果,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推動了社會和生產的進步,一定要有激勵機制。在激勵機制上,要讓成果轉化的激勵不亞于高水平理論成果的獎勵。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共同制定科學有效的激勵政策。
第三,打造專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隊伍。政府應培育一批專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員,專事專干,作為企業、高校、政府之間的橋梁。這類人才不僅需要有發現成果水平的能力,同時具備將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能力,目前該領域人才尤為缺乏。
做好以上幾點,就可以安心做實實在在的科研,不去為了高水平的論文、高級別的項目、大額度的經費而焦慮。我們就做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這個成果一旦經過轉化,就可以發揮重大的經濟效益,產生重大的作用。
最后,在評價機制上,需摒棄“短時期內追求成果數量”的標準。科研成果多為“十年磨一劍”,尤其是創新性的重大成果,急功近利會影響質量。因此,需辯證處理質量與數量的關系,找到兩者之間最合適的平衡點。
具體到我們學校,作為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9所本科院校之一,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深耕產教融合,牽頭與10余家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學校以“三對接”(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鏈、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流程)和“三共機制”(校企共商培養方案、共建實訓基地、共評育人質量)為抓手,強化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服務能力,培養具備“道釘精神”(自身硬、扎得穩、靠得住)的應用型人才,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銜接。
學校未來將聚焦“人工智能 + 軌道交通”融合發展,重點推進軌道交通智能運維領域的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探索“應用型本科 + 職業本科”貫通培養模式,構建“應用能力 + 職業能力”雙軌評價體系。同時拓展國際合作網絡,與東南亞、中亞高校共建“一帶一路”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基地,打造行業特色鮮明的國際化育人高地。
(本文系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副校長石廣田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的訪談實錄)
本欄目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策劃、出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