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學生成長潛能 搭建多元化發展平臺


“以學生為本”是教育永遠不變的道理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您自己的經歷來講,您對這70年的中國教育發展有什么樣的感觸?現在我們的教育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我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我們這一代讀書的經歷,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該玩的時候玩兒了,該讀書的時候讀了。也是因為正好趕上了不同的幾個階段。
目前,我覺得是社會對教育太關注了。家長們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讀太多書、培養太多興趣,這不是孩子正常的自然成長過程。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兒,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然后到了該讀書的階段,他就會想讀書。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
未來,中國的發展更需要具備原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模仿能力很強的人才。那么對教育來講,就要保護孩子們的原創能力,不能過分依賴分數,這是非常重要的。而原創能力不是在高中才擁有的,很有可能是在孩子三五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很容易被認為是異想天開而被壓制了。其實,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發明創造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這可能需要在教育的評價制度上進行一些改革,關注學生10年、20年后做什么。
現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概念越來越多,前些年講英美教育,最近兩年講芬蘭教育,現在又講未來教育,您怎么評價這些概念?
從教育本身來說,我覺得這都是一回事兒。所謂未來教育,就是把信息化融入到教育中來。但是我認為,無論如何,所有的技術從根本上來講,都是為教育服務的,教育才是“本”。現在,有些教育概念把技術裝備作為了最重要的東西,這是錯誤的。“以學生為本”,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應該首先是有利于學生們的成長。
對。無論教育做什么樣的改革,都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個性化發展。
我覺得對于學生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然后由他們自己去進行實施,這是教育最重要的環節,而不在于硬件一定要達到怎樣的程度。事實上,我們現在很多中小學的硬件設施都非常地好。但是,如何使用先進的硬件設施去做好教育工作,卻是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實還在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就如當時的西南聯大,在條件非常艱苦、所授知識也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培養出了很多大師,因為西南聯大首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等。

素質教育存在于教育的各個環節
這些年,大家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討論一直沒有間斷,您怎么看兩者之間的關系?
我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是對立的,傳授知識和適當的考試都很重要。我們需要探討的是傳授知識的方法和考試的難易度如何更科學、合理,讓知識活學活用才有意義。
我一直認為,素質教育也存在于教育的各個環節,當然也存在于考試之中。
比如,我出一道關于基因的考題,如果我考某個基因工程名字,意義就不大,學生知道就知道了,不知道就瞎蒙,但如果我要求學生選擇一個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案進行說明,這就不一樣了。
實際上,這是不同的考試理念。
2014年,上海新高考改革啟動,您如何評價上海這一輪的新高考改革?
首先,這次改革從學生評價入手,這是對的。其次,我認為高考改革的關鍵是怎么考,需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能力,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重點還是在于考試本身,尤其是如何命題。我認為不應該出偏題和怪題。一味地追求試題難度,容易使教師授課出現偏差,增加學生的負擔。對于高考改革來說,還是要更關注人的發展。

近幾年上海的高考改革還是比較平穩的。目前看,高考改革也不需要再做大的調整,只是一些科目的考試時間需要再探討,考試時間跨度不必拉得太長。
現在大家對“減負”的關注度比較高,您怎么評價?負擔的來源又是什么?
我認為減負本身不是一個命題,或者說是一個偽命題。對一個人來說,負擔重或者不重完全是主觀的心理感受。一個喜歡游戲的人,打幾天幾夜都不覺得累。一個不喜歡學習的人,學幾分鐘就覺得是負擔。
從另一個角度看,負擔是和期望值相關的,期望越高負擔必然越重。但如果是學生喜歡的事情,從主觀感受來說,對他就不是負擔。
是的。學生對于自己喜歡研究的東西,可以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地搞,這就不是負擔。
我們應該是減去那些無效的負擔。
對,非要強迫學生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或者說非要學生在自己沒有天賦的事情上達到某個目標,這可能就是負擔。
在此基礎上,也想跟您探討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基礎教育非常強調均衡,但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就成了一個問題。您對此怎么看?
我認為,我們不能放大對教育功能的界定。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拔尖創新人才;第二,哪些學校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我總感覺,創新能力不是培養出來的。
對,可以說創新是一種天賦。

把上師大附中辦成一所現代大學附中
2008年您就任上師大附中校長。十余年來,您給上師大附中帶來了哪些改變?
首先是對學校理念或者文化的改變,上師大附中是一所非常人性化的學校,是一所不唯分數論一切的學校。從育人的角度看,每個孩子的潛能不一樣,學校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平臺,激發孩子各方面的潛能,讓其得到更好地發展。
我們在探究育人的本質,但是也要面對現實,還是要分數。但是我跟老師們講,上課要有效率、做題要有效率,不能稀里糊涂鋪天蓋地的讓學生做卷子。
您來到上師大附中后提出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來評價學生,并提出建立“中學生成長包”,您是怎么考慮的?
如何落實學生自主發展,一直是學校在素質教育推進落實過程中的一道難題。我在上師大附中提出的“中學生成長包”,從引導評價而開創了多元評價體系,使學生得以自主感悟行為規范;再從深化發展的研究型課程和校園平臺,讓學生得以自主選擇。
我的這一想法最初來源于老師對學生的評語。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實際上比較缺失,老師簡短的評語有時候并不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比較想當然,學生沒有發言權,家長也沒有參與權。我希望老師能把孩子平時表現好的地方或者發生問題的地方都記錄下來并進行分享,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有個過程性的評價,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成長包。另外,我認為既然是學生綜合性評價,那就應該突出學生這一評價主體,給學生和家長以話語權,學生可以進行自評,家長也可以進行評價。
“中學生成長包”結合學校辦學理念,突出評價體系主體,圍繞學生的自我診斷、自我設計和自我修正三個方面,囊括了各項主題活動,并側重于注意學生自身發展和評價過程。例如在紅五月歌會、寒暑假社會實踐等主題活動中,學生自己、同學、老師和家長都對學生們的表現給出了評語和寄語。
在學生評價體系運用之后,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評價過散,缺少評價標桿性。為此,我們做了一個課題——“中學生立體形象”,將評價從空洞的說教變為清晰地提醒學生反復思考自省。該課題涉及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模范的中學生形象應是從能力、智力到體力的合力發展,并規制各項“力”中的行為規范準則。如果說“中學生成長包”最初為學生發展性評價開辟了先河,那么“中學生立體形象”不但豐富了以往單以主題教育和學術成績所搭建的平臺性評價,還成為了標榜性的評價標準。
未來,您希望把上師大附中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我希望把上師大附中辦成一所現代大學附中。一是有些大學預科的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二是讓學生們對于科目的選擇有更多的主動性。我覺得,讓孩子們學會選擇很重要。上師大附中提升實力的目標,就是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選擇平臺。

關于“現代”二字,我認為在教育領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必須走向國際,追求國際化,進行國際交流,適當引進并消化國際課程;二是信息化,一方面是豐富線上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是實現學校管理的信息化。
我也希望在教育的過程中推動知識的相互融合,這也是我們實行書院制的原因。目前,我們還在一個相對較淺的層次,分別打通了文史哲和理化生,但對有些學生,我更希望他們文理都能打通。我想在上師大附中為學生們打下知識融合的基礎。
另外,我希望上師大附中的學術氛圍濃一些,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和老師們都能朝這個方面去奮斗。我想,這也是我們學校的愿景之所在,至于能夠實現到什么程度,是沒有止境的。

校長既要提出發展愿景
也要腳踏實地的干
您覺得,一名合格的校長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或者條件?
首先,要具備對學校發展前瞻性的思考,要為學校的發展提出一個愿景,我們要建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否則大家都糊里糊涂的。我擔任上師大附中校長的這十年,提出了兩個五年規劃。
實際上是學校的規劃或發展路線圖。
對,提出愿景后還要腳踏實地地拼命“干”,校長要帶頭深入一線,用實際行動去感染教師、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校長為了學校的愿景在盡心盡力地付出。

其次,校長要尊重人性,提倡人文關懷,這是管理的基礎。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校長要學會傾聽,讓師生感覺到校長很尊重他們、了解他們,這種尊重是相互的。比如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針對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提出的彈性工作制。
我特別明白您說的人性,就是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對,這是相互信任和理解。第三是強調規范,要有規矩和底線。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一所學校就更要有“規矩”。但我們的底線不一定很高,會給老師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比如,老師們可以在家里批改試卷,但是要把任務完成,如果完不成還出去玩兒了,那就是破底線了。
我覺得帶隊伍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下屬對你信服,信任并佩服。
這是一個方面。我經常跟人講,校長這個職業是不可能做一輩子的,但教師這個職業是可以做一輩子的。我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是最放松的。
您喜歡別人稱您為校長,還是老師?
叫我老師就行。這樣,我就有底氣,敢說話,敢為自己而活。如果有一天我不做校長了,我就去做老師。
您做校長11年來,如果請您給自己打分,滿分是100分的話,您會給自己打多少分?
從目標實現的角度上,我給自己打75分,因為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實現。校長的角色定位比較復雜,要講一點兒學術,也要能找人找錢,還要會處理人際關系。
我覺得,您在做事上一直沒有脫離一線,在做人上是從大家的角度考慮,盡量用信任進行寬松的管理,使得大家對您都有一種信賴。
對,是信任和寬松。謝謝您。

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之一
您從小在上海長大,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您覺得家庭和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對您有些怎樣的影響?
我爺爺是做生意的,父母畢業于北大。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上海郊縣長大,到五年級時才回到父母身邊,我還有個妹妹一直跟在父母身邊。小時候,爺爺奶奶不太管我,所以我從小獨立性比較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什么約束,這也養成了我現在的性格,習慣了一個人去面對。那時我們下午三點多就放學了,作業也不多,面對整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從小跟田地土壤打交道,我小時候所有的樂趣也都在于此。
您小時候應該膽子很大。
是,想做什么就去嘗試一下。1976年,我小學五年級時,回到了父母身邊,那時候講學工學農,也不怎么讀書。初中時我進了上師大附中,文革也結束了,大家開始對學習非常重視,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初二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考試,按成績分班,我們那一屆有九個班,我被分到了三班。父母得知后,跟我談了一次,覺得我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我自己也知道開始努力了,期末考試就考到了二班。高中也升入了上師大附中,作為市重點,當時我們那一屆只有50多人考上了。
那時高中是兩年制,高一我又放松了,高二時父母又跟我談了一次,講到讀大學的事,我便開始努力,天天跟大學生混在一起。好處是能跟大學生隨時討論問題,不好的是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很豐富,我多數時候也會跟著去。因此,我往往是晚上6點鐘開始自習,8點多鐘去看球賽。這也養成了我非常講效率的習慣,因為必須在兩個多小時里把所有作業完成。這個習慣到現在對我還是有影響的,我做事情時,要么就認真做,要么就不做。
您大學時讀的生物專業是您心儀的專業嗎?
我們家是化學世家,我父母都是搞化學的,我妹妹也是搞化學的。我化學也還不錯,也不用怎么復習,總能考80多分,是很喜歡的。但是我從小身體不太好,父母覺得化學接觸的有毒氣體比較多,就讓我學了生物。所以,讀生物是遵從父母之命。

您覺得家庭因素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我覺得,家庭因素對人的成長有影響,但是也要看機遇。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大學畢業以后回到上師大附中當老師,在30歲時,學校的學生處主任年紀大了,要推選新的主任。但因為文革,學校的干部出現了年齡斷層,就推薦了我。一開始我不想做,但當時潘校長對我講附中需要我,潘校長是我中學時的數學老師,他既然這樣講,我就做了,而且做得蠻認真。我既然干了,就肯定要干好。
我現在對學校干部強調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我現在還堅持上課,也參與命題和審題,是為了告訴大家,我這個校長是土生土長的,從未脫離一線,而且水平也不差。

家長要為孩子選擇最合適的教育
教育其實是多維度的,學校教育是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您對家長們有哪些建議?
首先要把自己的孩子當“人”看,要尊重孩子。有些家長對孩子是物質上滿足一切,但精神上要求很高,非要讓孩子在學業上達到他無法達到的要求,這就是不尊重。其次要會傾聽,學會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探討他未來的人生,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做各種規劃。第三是通過孩子的言行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第四是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身教大于言傳。現在家校關系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從我的角度來看,有些問題的決定性因素是在家長身上,而不是學校。
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現在學生在社會上發生一些事情,有些媒體往往會曝光學校,這會讓大家潛意識中認為是學校的問題。我覺得,媒體工作者應該注意一下這個方面。
另外,老師也要加強對學生心里變化的關注,心理學是教師的基本素養,要運用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與學生和家長構建良好的溝通交流方式。與學生溝通時,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與家長溝通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家庭情況、父母的工作情況,摸清楚父母的想法和要求。當然,老師也要把自己對孩子的判斷和觀察與家長進行溝通,必要的時候也要對家長的一些觀念和目標進行校正,老師有時候就是學生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這可能是家校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點。
您怎么看“擇校”現象,可以給家長哪些建議?
現階段看,家長的擇校心態還是非常嚴重的。上師大附中曾經舉辦過校園開放日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家長了解學校,同時學校也可以了解孩子,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我建議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去了解學校,放平心態多方考量,為孩子選一所適合的學校,這是擇校的關鍵。
我很贊同。現在很多家長在擇校時缺乏正確的認知和觀念,很茫然,主要看的還是升學率或者是經費之類的。
對。但實際上,在上海,升學率現在很高,升學機會其實并不是最重要。與此同時,也要改變現在社會上一些觀念,要尊重各行各業的不同技術工種。
這也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我們國家還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但也是有所轉變的,比如服務員的薪酬開始漲了。
目前來看,我們還需要有一段時間來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