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陳杰,1965年生于福建,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11月27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服務國家需求,服務上海科創,貢獻“同濟智慧”
服務國家需求,服務上海科創貢獻“同濟智慧”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同濟大學校長陳杰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陳 杰
同濟大學校長

陳杰,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4月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8年7月任同濟大學校長。其研究領域為控制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復雜系統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同時擔任“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四大關鍵詞講述高校生長力量
四大關鍵詞講述高校生長力量
陳志文: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對您來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陳 杰:
我印象最深的有四件事。
一是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27萬青年的命運,他們得以有機會走入大學,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后來都成為了國家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和精英。當年,高考錄取率很低,100個人中只有4個人能上大學,可以說是人生的轉折。我覺得,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是恢復高考這項重大決策的受益者之一。
二是1984年國慶閱兵。1984年在天安門舉行的國慶閱兵式全面地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振奮了人心。當時我還是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作為青年學生方隊的一員接受了檢閱,并且參加了大聯歡。30多年已經過去了,如今回想,當年參加閱兵對我今后成長中意志的磨練有著非常重要且長久的作用。
陳志文:
看到您在講這段經歷的時候,言語依然有些激動,眼睛都在閃著光。
陳 杰:
這確實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
三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1997年和1999年,中國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洗刷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恥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自信心。香港回歸的時候我正在英國訪學。
陳志文:
身在英國,您的感受應該完全不一樣,真的能切身感受到祖國給您帶來的那種自豪感。
陳 杰:
當時我們有好多人一起在英國學習,都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刻,我們覺得國家主權、國家地位、國家榮譽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
陳志文:
只有國家強盛才有所謂的主權。
陳 杰:
四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實力和精神風貌,全面提振了中國人民對未來的信心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陳志文:
您怎樣評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陳 杰:
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同時也是親歷者,我覺得我國高等教育在這40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變化與成就。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系列改革,包括“211工程”、“985工程”;這些年來開展的“雙一流”建設。這些重要決策不僅給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機會,使一批大學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也使我們更加科學、正確地認識中國的高等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的差距。比如我們提出“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是基于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正確認識。
陳志文:
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您認為主要有哪些?
陳 杰:
一是規模。從招生人數來看,1977年高校招生數只有27萬人,而2018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90.99萬人,是改革開放初期的29倍多。從錄取率看,1977年高考錄取率只有4%左右,2018年全國高考總體錄取率達到81.13%。
二是質量。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例超過4%。隨著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高校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斷變化,高校辦學質量穩步提升。從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幾個大學排行榜來看,我們已經有一批高校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實現了比較大的飛躍。
三是速度。改革開放后,我們只用了25年,就基本實現了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200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15%,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699萬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比例達到20%,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
陳志文:
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和質量發展十分迅速,所取得的成果放在20年前都很難想象。
陳 杰:
的確。我印象很深,大概在1999年,國家提出建設“985”高校時,清華等著名大學就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當時也曾思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得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現在想來,清華大學當時就有了這樣遠大的志向,并且很早就有了初步的計劃。
陳志文:
應該是在2017年,USNEWS把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排在了世界第一。
陳 杰:
是的。
四是國際化。一個最具標志性的指標就是大學間的交流合作。教師、學生去國外交流學習在以前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可以通過公派、留學基金等多種方式,實現導師間、教師及學生之間的國際交流合作。從本科生開始,到碩士生、博士生赴國外交流學習,以及外國學生來中國交流學習,這些都是國際化的表現。
陳志文:
現在學校間的國際化交流越來越常態化。
陳 杰:
在國際化、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方面,同濟大學有明顯的優勢。目前在同濟大學學習的國際學生數量很大,已經形成了一道風景線,學校為這些國際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同濟是改革開放初期對外合作的第一所高校
同濟是改革開放初期對外合作的第一所高校
陳志文:
從北京到上海,從北京理工大學到同濟大學,您覺得兩所學校有哪些相似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陳 杰:
我認為北京理工大學和同濟大學都是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兩校歷史都很悠久,都是與祖國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都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發展需求中不斷發展壯大。兩所大學均是以理工科見長的全國重點高校,學科既有相近之處,又各具特色。同濟大學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方面卓有成就,北京理工大學在國家安全、國防建設方面貢獻卓著,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陳志文:
在北理工工作的這36年,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記?
陳 杰:
首先非常感謝北理工培養了我、成就了我,從我17歲入校讀書到在學校工作的30多年,鍛煉了我的意志,讓我學會了堅守與執著。
陳志文:
您來到同濟大學已經有8個月的時間了,您對同濟大學有什么感受或者印象?
陳 杰:
這8個月,我感受到同濟大學和北理工有著共同的特質:嚴謹、扎實、務實、低調。同濟大學的特質跟它厚重輝煌的辦學歷史緊密相關。從1907年建校到現在的110多年間,同濟大學始終沒有間斷過辦學,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
陳志文:
這8個月,您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陳 杰:
我認為遇到的最大挑戰有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快速讓自己融入同濟大學,與同濟的師生一起奮斗;二是如何使同濟大學更好地為上海的發展服務,為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貢獻同濟力量;三是如何實現學校黨代會制定的一流大學建設目標。
陳志文: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
陳 杰:
同濟大學與德國的淵源很深。改革開放初期,李國豪校長提出同濟大學要實行“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重啟對德交流合作,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陳志文:
第二個轉變是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轉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這也促進了同濟大學的快速發展。
綜合發展與“雙一流”特色并不對立
綜合發展與“雙一流”特色并不對立
陳志文:
現在同濟大學比較有優勢的學科有哪些?
陳 杰:
目前同濟大學比較有優勢的學科主要有土木、建筑、規劃、設計、海洋、環境、交通、管理、汽車、生命等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方向。
陳志文:
聽到同濟大學的這些優勢學科,就能看出同濟大學與上海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陳 杰:
同濟大學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全面參與了上海市的規劃建設與發展,為上海的經濟轉型做出了相應的貢獻。例如,世博會籌辦過程中11個大的方面的工作總負責人中,有8個來自同濟大學;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的工程關鍵技術,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是牽頭單位之一。
在服務上海發展的同時,同濟大學也積極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如,同濟大學在珠港澳大橋工程中承擔了難度十分大的東西人工島及隧道沉管部分的相關關鍵技術;為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的規劃服務,包括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
陳志文:
“雙一流”建設更強調學校的特色。同濟大學在土木、建筑等學科優勢明顯,同時也是一所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等10個門類綜合性大學。您認為,如何處理好學校的綜合發展和特色建設之間的關系?
陳 杰:
目前,同濟大學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特色,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目標,確定了著力建設的一流學科和一流交叉學科領域。其中,有9個一級學科: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海洋科學、交通運輸工程;有4個交叉學科領域:醫學與生命科學交叉學科領域、“微結構模型、功能與應用”交叉學科領域、智能技術與綠色制造交叉學科領域、國家創新發展與歐洲研究交叉學科領域。
綜合發展和特色建設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學校綜合水平提高了,特色發展才有更加深厚的土壤。比如,工科的發展必須要有高水平的理科作為支撐,才能聚焦工程中的科學問題,從而取得突破性的原創成果。反過來,各個學科發展都具有特色,都有比較高的水平,形成良好的學科生態,才能支撐學校的綜合發展。當然,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根據階段性的目標需求,學科布局要突出重點、有所側重,我們學科建設的工作思路是:優勢工科引領帶動,厚重理科融合推動,特色醫科協同驅動,精品文科共享聯動,前沿交叉創新互動。
人才評價要以業績和成果為導向
人才評價要以業績和成果為導向
陳志文:
關于“雙一流”,您如何評價?您覺得什么才是一流?評價的尺子和標準應該是什么?
陳 杰:
“雙一流”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吹響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集結號。
關于一流,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標準。我個人認為,一流大學應有以下特征:一是全世界優秀學生的向往地;二是全球尖端人才的聚集地;三是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有較好的學術聲譽與雇主聲譽;四是重大科學發現、重大技術發明的發祥地;五是探索世界科學技術前沿問題的主陣地。
我認為,評價“雙一流”的尺子和標準還可以進一步調整和豐富,包括人才培養情況、科技產出的情況以及對國家的綜合貢獻情況等,使評價標準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陳志文:
那么對于人才的評價,您有怎樣的看法?現在相對來說比較強調“去五唯”。
陳 杰:
所謂“五唯”,是將量化指標作為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是對人才簡單的、非科學的評價。去除“五唯”后,對于人才評價來說,我們可能需要一個以業績和成果為導向的更加科學合理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
陳志文:
業績的體現不只是科研成果,還要有社會效益。
陳 杰:
是的,立德樹人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包括教書育人、國家的經濟社會效益等。如,取得的科研成就是否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解決了哪些科學方面、關鍵技術方面的難題。
總體來說,我認為,人才評價要以綜合評價為主,把業績和成果突出出來。
陳志文:
也就是通過多維度來評價人才,那么您認為哪方面更重要?
陳 杰:
作為大學教師,首先是培養人,培養合格的優秀人才,這是首要任務。對于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從事科研不僅是解決國家的重大需求,還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過科學研究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
陳志文:
在美國高校,最好的教授一定是既教學,也做科研,不能只教書,也不能只做科研。
陳 杰:
真正一流大學的教師應該是教學和科研同步發展的。
陳志文:
在人才評價方面,同濟大學是如何做的?
陳 杰:
同濟大學正在全面深化人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遵照“人人成才、分類發展”的原則,實施崗位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構建以業績、成果為導向的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和以貢獻為導向的薪酬體系,激發全員活力和激情,創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未來,同濟大學將進一步深化對人才隊伍的分類評價、分類管理。建好四支隊伍:
一是長聘體系教師為主體的學科專業教師隊伍;
二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理論扎實、作風硬朗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師隊伍;
三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高超精湛、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學科研支撐隊伍;四是職業化、服務型、研究型、執行力強的管理服務干部隊伍。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特別需要高層次博士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特別需要高層次博士
陳志文:
近兩年,各高校紛紛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各方對此褒貶不一,您對此怎么看?同濟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怎樣的布局?
陳 杰:
人工智能是多學科交叉的領域。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這是高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而做出的重要選擇。但是各學校應該正確分析社會需求和本校學科實力,科學制定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不能一哄而上。最近教育部批準了包括同濟大學在內的35所高校建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相信是在認真評估后作出的科學決策。
為了順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濟大學結合自己的綜合學科優勢,搶抓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機遇,在積極服務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中發展壯大人工智能學科。
2018年12月,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中心將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決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學難題,培養我國當前緊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努力建設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創新中心,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隨著科學中心的成立,我們已同步啟動“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的建設,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新的發展動能,促進培養具有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優秀人才,確保其具備持續創新能力。
陳志文:
您的研究領域是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當前非常熱門。您怎么看待這一領域的發展?
陳 杰:
不能將人工智能狹義的理解為某一學科或者某個二級學科,它不僅僅是計算機和自動化,它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新名詞,世界人工智能發展史上曾出現過三起兩落。
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次熱潮是在上世紀60年代,但到70年代就衰落了。第二次熱潮,一些較為簡單的人工智能算法得到了應用,比如神經網絡、模糊控制等在電飯煲、洗衣機、吸塵器等家電設備上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第二次發展。
而現在是第三次熱潮,得益于技術與應用密不可分的互為驅動,有四大推動因素。一是快速、大容量計算機的發展,使得計算能力大幅增加;二是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三是產業發展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四是一些新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控制算法的運用。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劃上,我國抓住了時機。國務院2017年7月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科技部正式啟動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人工智能應急專項以支持該領域的基礎研究,教育部、工信部等有關部委、地方政府也都出臺了支持人工智能的諸多舉措。我國“舉國干大事”的體制優勢,加上產業模式創新需求和人才儲備優勢,共同為我國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陳志文:
您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有什么預測?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工智能過一段時間,可能又要進入一個瓶頸期。
陳 杰:
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人工智能真正顯示出其強大力量還是應該靜觀十年。
人工智能的發展之所以經歷三起兩落,我認為根本問題是其基礎性、本源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和關注度都不夠,我國現在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去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中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特征。我們必須加強研判,統籌謀劃,協同創新,穩步推進,把增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以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夯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無人區’,努力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確保我國在人工智能這個重要領域的理論研究走在前面、關鍵核心技術占領制高點。
陳志文:
能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一下您的專業研究嗎?
陳 杰:
我主要研究“多智能體協同優化與控制”。何謂智能體協同?舉個通俗的例子,“一間屋里有8個機器人要同時出門,它們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主協同,誰負責開門,誰請‘女士’優先,誰關燈,誰最后鎖門,彼此默契而有條不紊”。
目前我們已基本能實現多個機器人運動體在室外一定復雜情況下,能有效自主協同,共同完成某個特定任務。我們正在研究如何滿足在更加復雜、開放環境下,如遮蔽、障礙、山地等強約束條件,實現多智能體協同,并在關鍵環節將人的意圖映射為數學模型,實現人與機器的共享控制。
陳志文:
您覺得,人工智能產業真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陳 杰: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如果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想走在世界前列,高校一定要加強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層次的博士生。
推進人工智能領域與土木、交通、機械、測繪、車輛、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環境、海洋、管理等傳統優勢學科以及醫學、生命科學、法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將成為引領同濟大學未來快速發展的抓手之一。
陳志文:
2018年,“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達到了415億元。您怎么看待該模式的發展?自上世紀80 年代發端至今,“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為產業、學校、區域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陳 杰: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是同濟大學優勢學科和科教資源外溢,將學科鏈、技術鏈對接產業鏈,與校區所在的楊浦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城區發展理念共同孕育出來的豐碩成果。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創造了“政府引導、學科支撐、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已成為我國依托大學知識溢出優勢、促進區域產業集聚及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核心區域總產出以每年近13%的速度穩步增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初創時的10億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415億元,產業載體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到“十三五”末力爭實現500億元總產出的目標。其中,以建筑規劃設計為主導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
陳志文:
這實際上就是高校支撐、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大學的校長應該是政治家、教育家
大學的校長應該是政治家、教育家
陳志文:
您更喜歡別人稱呼您為陳老師、陳校長還是陳院士?
陳 杰:
我更喜歡別人叫我陳老師,因為教師可以做一輩子。我跟自己的團隊老師、學生說,只能叫我陳老師,不要叫行政頭銜,更不要叫院士。
您認為教師、科學家、校長,這三個角色之間有什么不同?
我覺得各自的責任不同,要求也不同。我個人感覺和體會,當校長的責任更大,壓力也更大,做個好校長首先要做個好教師,而作為研究型大學的校長,最好還要是一個學術水平比較好的學者。與一般的培養人和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校長要有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大學的校長應該是一個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
陳志文:
2018年,您榮獲“何梁何利獎”。您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高校校長。對您來說,這兩個角色分別意味著什么?您認為,一名好校長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素質?
陳 杰:
做科學研究是我的興趣,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人類未知的科學領域,開發促進人類進步的科學技術。而大學校長則服務于一所大學,也是領導一所大學,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科學家和大學校長對我而言,都是非常崇高的工作,都要擔負重大的責任。
我認為一名中國高校的好校長,需要具備以下方面的素質:
一是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堅決貫徹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深厚的教育情懷。要從內心熱愛教育事業,熟悉教育規律,擁有正確、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變化,及時發現學校在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調整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方法,始終保證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處于較高水平。
三是深邃的戰略眼光。熟悉國際國內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形勢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根據學校特點提出適合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使學校各方面的發展走在高校前列,并為未來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出色的管理能力。具有豐富的管理學知識,通過改革學校管理體制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凝聚共識,團結各方,順利完成各項工作部署,與學校上下共同為了既定的目標而共同努力,為師生安教樂學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五是強大的人格力量。對自己要求嚴格,以身作則,能夠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學生、感染教師、感染干部,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從而帶動學生勤奮學習、健康成長,教師孜孜不倦、教書育人,干部愛崗敬業、做好服務。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