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其信:
我覺得這是個好現象。農學是“冷”還是“熱”?從考生的角度來看,農學確實是冷門專業。
中國農業大學的綜合實力在全國至少是在30位。但從高考錄取成績來看,我們在全國大概是80位,因為我們三分之一以上的專業是傳統農科。甚至上世紀90年代有一段時間,我們是按照國家線降分錄取的。當時社會上覺得農業苦,對農學概念也不理解
但是現在,從農業研究的拓展和企業的投資方向來看,農業現在變得越來越熱。新浪、京東、阿里巴巴、碧桂園幾乎全部都在投資農業。
前兩天我在杭州開會時,有個小伙子一定要跟我見面,他要做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現在依托信息技術出現的智能化農場,恰恰是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另外,新農村建設也是現在社會資本投資最熱門的領域。第三,中央一直把農業放在了重要位置,這也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農業是我們整個國家保持穩定的基礎。
京東投資10億,進行機器人養豬。我曾去過京東的一個農牧公司,問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他們說,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未來將有無限的增值空間。
一方面,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另一方面,是要實現養殖業的革命。比如豬臉識別,通過攝像頭識別豬的編號,分析系統中記錄的過去十天的喂料信息,并判斷今天應該喂多少料,還可以檢查是否患病,計算哪天出欄。
綜合以上的信息,我來回答您的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綜合性大學開始辦農學院。我認為,這反映了農學向多學科綜合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我認為這是好事,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姿態來支持。
孫其信:
是的。而且,在研究解決農業問題上,有可能綜合性大學跨學科的專業團隊,在未來更有潛力。在這一方面,我們是有緊迫感的。比如,清華大學如果把現代信息技術、材料技術、人工智能計算技術用在現代農業上解決農業發展潛力問題,是很有可能超過我們的。
所以,我們也在進行自我改造,著眼于農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我認為,綜合性大學開辦農學院的熱潮,也加速了傳統農業大學的學科專業布局調整、改造以及交叉融合。
為了適應技術的交叉融合,滿足未來農業發展轉型的需要,我們曾論證未來是否開辦農業航空專業。無人機已經成農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技術。從大面積噴藥,到病蟲害檢測,都需要運用無人機。無人機技術可以解決一些過去依靠人力、傳統機械解決不了的問題。
孫其信: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一個重大機遇和重大事件。經過“211”、“985”工程,我們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間的明顯短板已經縮短了不少。
從我們學校來看,首先提出了發展愿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前來中國農業大學視察時,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目標,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這是更符合中國農業產業未來發展需求的一個目標,也推動著中國農業大學的轉型。與世界一流農業大學不同,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布局將與傳統農業大學圍繞農學來進行學科布局是不一樣的。
康奈爾大學就是一個成功轉型的例子,它最早設立時以農學院為主,而現在除了農學,工科也是它的強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也是如此,由農學院起家,現在物理學、計算機學、環境學也非常強,并且開始開辦了醫學。。
您剛剛提到是否需要做減法的問題。我認為,在“雙一流”建設中,必須遵循優勢原則,有舍有增。
一方面,要舍得已經非常傳統的、需求量小的學科,進行壓縮;另一方面,必須要進一步拓展新型學科。
中國農業大學新型學科建設主要布局在四大領域。首先是環境和生態領域,這與農業直接相關,并且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大需求。其次是營養與健康領域。在食品行業,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能吃的健康、吃出健康。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建成了北京市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中心,目前正在進行全球招聘,將涉及醫學、生物學、衛生、食品、農學等多個交叉性學科。
第三是在新型農業的工業化方面。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是不可能繼續下去的。中國農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很大程度的原因是我們農業經營規模小、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實現農業的工業化,中國農業是沒有出路的。
最后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技術支撐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進步,忽略了社會科學對農村變革的支撐作用。中國農業大學設立了人文與發展學院,要強化農村社會學、法學、老年學,以及與農村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我們很高興的看到,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一大半都與農業農村有關,這是國家的重大需要。“雙一流”建設推動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也必然需要以新的學科布局來實現新的發展。
另外,中國農業大學的轉型,必須要從只研究中國問題,拓展到研究世界問題上來。我們上世紀80年代出國時,看到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在研究非洲、亞洲問題,當時并不明白。現在明白了。一所世界性的大學,如果視野、舞臺只在中國,那么在世界上就沒有發言權。所以,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也直接在非洲進行研究,如塔桑尼亞和馬拉維,另外還有教授在柬埔寨、泰國、哈薩克斯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