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君:
我覺得有兩個明顯的幫助。第一個幫助是邏輯思維,工科的邏輯思維比較強,這對于高等教育研究來講很重要。我發現,學生們論文的問題往往都出在邏輯上。
第二個幫助是科學精神。我大學畢業以后,做的第一個科研項目是200A可控硅研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后成功了。在研制的過程中,要通過燒結在硅片上使某一個物質進行擴散,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否則電流無法控制。
自此,“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句話,就深深印在我腦子里了。為了做好教育工作,我自學了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研究教育。而教育是一個實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我的知識結構不足以滿足研究需求,就用“功能的方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即研究到什么問題,涉及什么理論,就學什么理論,并且還要系統地學。不學哲學,不學黑格爾,不學馬克思,怎么進行研究呢?我在指導學生時就說,“不能用無知去研究未知,要用科學理念去進行研究”。
劉獻君:
是的。對于文華學院來說,首要一點,就是要把握住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們的宗旨就是育人為本、質量第一,這也是我們學校保留的唯一一條標語。
第二,在育人方式上,我們采取的是個性化教育方式。
第三,文華學院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而不是因為我是校長就去實踐我的思想,當然,我會提出目標。
在共同創造的過程中也要遵循三點:一是要把握住方向;二是要遵循規律;三是要有招數、有辦法。
在這里,我主要說說個性化教育,這是文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區別于其它學校的一個特點。文華的個性化教育是從偶然開始的。2005年暑期研討會上,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有170多位學生基本上不聽課、10多門考試不及格,該怎么辦?我說了一個辦法:組織一個小組,我當組長,大家參與,與這170位學生一個個地談心,了解他們為什么不學?有什么困難?有什么問題?后來我們真的一個個地去談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這些學生都很愿意交談。談完以后我們對這170多位學生一個個地分析,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制訂課表。
后來,這些學生考試都及格了,還有三個人考上了研究生。這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是有個性的個體,這啟發了我們的個性化教育。
經過充分的準備,2009年,我們正式開始討論怎樣開展個性化教育。中國光谷首倡者黃德修老師說,個性化教育是我們文華人的一種境界、一種精神、一種責任,這個說法很到位。我們從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開始,首先搞清什么是潛能,在此基礎上,設置了潛能導師,正式開始了個性化教育。
這是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我們邀請到了國內著名教育學者潘懋元、顧明遠、葉瀾、周遠清、王英杰、鐘秉林、瞿振元、丁鋼、張楚廷、郭文安、王義遒、陳學飛等來校指導,幫助我們完善個性化教育,通過不斷總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個性化教育。
現在,“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已經形成,即:三個關鍵點——潛能、立志、空間;三類學生——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個一工程——一人一規劃、一生一課表、一師一優課。個性化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確實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文華學院的個性化教育仍在探索、深化之中。
劉獻君:
民辦高校有它的優勢,機制靈活性強,但是怎么處理好和董事會的關系?在經費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怎么保障教學質量?這是有壓力的。
但我相信只要目標明確,每個人都參與創造,就沒有辦不好的學校。我們學校整體上凝聚力很強、很團結,老師學生都是有智慧的。
有一位同學曾說,“個性化教育的起點是尊重學生,終點是學生尊重”。換句話說就是,當學校、老師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尊重學校、老師。
還有一位工科老師說,“個體差異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好,個體差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大家互相影響。文華學院還有一個很好的亮點,叫“周日晚點評”:每周日晚上,老師、學生會對社會問題、學習問題進行交流,有時候我也參加,效果很好。